“喊一声亲爱的,从此恩断义绝”(评论)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小说中爱人不告而别的逃离,常常会给故事带来真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叙事装置。不告而别的逃离比死亡更让人抓狂的地方是它仍然留有希望,依然有回来的可能。霍桑的短篇小说《威克菲尔德》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事件,主人公不告而别,在家附近租了房子,用二十年的时间每天看着被自己抛弃的妻子,看着那个熟悉的家,二十年后重新回来,继续当他的好丈夫直到去世。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一句话说完的故事,霍桑用非常酷炫的叙事技巧,带领读者去想象种种独特的时刻,以及弥漫在故事内部的叛逆的孤独。霍桑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煽情,他只是轻轻打开了不告而别的装置,设置了主人公的逃离,没有具体的原因,似乎也不需要原因,仿佛主人公并不是从家庭中逃离出去,而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死而复生。在这个故事装置中,小说的张力在主人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产生了,而这张弓也没有拉满,不偏不倚,拉到了二十年这一个刻度。霍桑没有让威克菲尔德像《河的第三条岸》中的男人那样在河中漂荡一直到死,也没有让他提前回家,而是刚好预留了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的绝望。
  与霍桑不同,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让卡拉很快就回来了。卡拉对丈夫克拉克说:“快来接一下我吧,求求你了。”这是一次没有被完成的不告而别,或者说一次失败的逃离,它只是在庸常的生活中波动了一下,然后所有的尘埃又回到了庸常。不需要二十年,不需要一个月,也不需要一个星期,只需要卡拉说一声“我再也受不了了”,只需要她乘车离开,然后鬼使神差地从逃离中回来,这么一个小波浪,但对门罗来说已经足够了,足够将一个女人掉进泥潭里无法自拔的悲剧写出来。因为门罗要说的不是悲剧,而是悲剧中无法自拔的那一部分。
  鲁迅说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句话在门罗的《逃离》中得到了一个遥远的回声。
  2
  逃离的真空可以让故事深邃,也可以让故事悬念丛生。在《漫长的告别》中,整个故事便是从特里的逃离开始的。两宗谜案,一对苦命鸳鸯,借由硬汉马洛的手一点点拨开迷雾,辛辛苦苦跑了一圈之后看到的只是寂寞。这是迷宫一样的装置,从蒙冤待雪到最后特里归来,马洛却对他说:“我不想说告别。我在那个字眼尚有意义的时候已经对你说过它了。当我说出它时,它是一個哀伤、孤独、无可挽回的词。”逃离和归来,成了小说的闭环结构,但这样的闭环却并不重合,因为对马洛来说,特里已经死了,站在他面前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个身份,另一张整过容的脸。
  这种让某个人的缺位成为故事旋涡中心的叙事模式,显然也让村上春树非常迷恋,他在不止一部小说中不断使用这样的小说结果,比如《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都是如此。在《奇鸟行状录》中,妻子原因不明的逃离成了故事的旋涡中心,让主人公一次次下到深井中寻找。同样,《刺杀骑士团长》中少女秋川真理惠突然消失,男主人公又下到深井中寻找。这样的故事模式简直可视为死循环的自我复制,可见执念之深。这可能是村上春树从钱德勒那里学习到的故事装置,同时也深深带上了自我重复的阴影。
  相比而言,《月亮与六便士》中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某一天突然抛妻弃子当起了画家,这样笨拙的逃离倒是会让人想起《威克菲尔德》,但与霍桑的故事不同,毛姆的故事充满了意义,甚至主题无疑相当励志。这里的励志也不一定是个褒义词。为了梦想而逃离无论如何谈不上是一件坏事,相对于另一种要逃离现实和婚姻枷锁的故事架构,为了艺术理想当然要高尚得多。比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都是被无趣僵化的丈夫和婚姻牢牢套住的女人,逃离和放纵之后都自杀死掉了,同时死掉的还有女人的信仰和眼泪。惨烈的私奔和私奔未遂,让这两个故事成为质地更为铿锵的碑石。
  3
  好了,现在可以谈谈范俊呈的《白鸟》。作为青年小说家,范俊呈的小说颇具诗性,他对“白鸟”这样一个意象的开发,衍生了这个逃离的故事。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妻子不告而别,丈夫出来寻找,目标也很明确,找到妻子的前男友,也就是故事中的“我”。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许多青春文学中常用的模式,渲染白鸟的飞起、逃离的凄美。这属于青春文学作家对中年人恋爱模式的想象和嘲讽。当我是个青春文学作者时,我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但某一天我成为一个中年人之后,回过头来也会对这样的嘲讽嗤之以鼻。
  幸好,范俊呈并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他将故事控制在一个相对空白和凝固的对峙当中。这也就是前文所分析的:由不告而别的逃离带出来的故事真空,形成了一个相对坚固的结构外壳,可以将读者需要的食材十分安全地放进去。范俊呈十分巧妙地安排了现实和回忆两条故事线,交织在逃离这个故事结构之中。
  基于我对范俊呈的了解,这样复杂的安排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比较难得,他展现了自己处理未知经验的某种才华。
  一个青年作家能够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有处理未知经验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必须去想象一种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比如曹禺、苏童在二十多岁的年龄就写出了带有人世况味的家族故事,语言老道,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才华。用现在的话说是老天赏饭,这样的能力几乎无法通过训练而习得。
  在表扬完范俊呈之后,我还需要自我表扬一下标题。“喊一声亲爱的,从此恩断义绝”,这样一个标题还带着双引号,一看就是引用某些经典的诗篇。没错,这正是引用自鄙人刚刚创作尚未完成的诗歌《告别博物馆》,这个句子用在《白鸟》这篇小说身上,大概能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陈崇正,1983年生于广东潮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一级作家,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香蕉林密室》《美人城手记》等。曾获梁斌小说奖、广东有为文学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银奖,小说集《遇见陆小雪》入围2020年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初名单。现供职于广州市文艺报刊社。
其他文献
1  读艾青的《诗论》,是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有时候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下子暗下来,我就闭上眼睛,休息片刻,然后再看。那光芒里喷涌的字句,像是诗人跳动的心,“从生命感受了悲与喜,荣与辱,以至诚的话语报答生命”。  诗歌来到世间,有三个轮子:真、善、美。“我们的缪斯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窗外是雪野、村庄、河流、电线杆,嘶吼的北风卷带着大地乳白的晶体,仿佛在天与地之间演奏着生命
期刊
一  什么花开花红缨缨  什么人领导咱闹革命  金桃秫①开花红缨缨  共产党领导咱闹革命  天上黑云追白云  穷人革命要翻身  前沟里晴来后沟里阴  穷人革命靠红军  对面沟里桃花开  横山的红军开下来  村子小来路又窄  呼啦啦红军开了来  鸡不叫来狗不咬  婆姨娃娃都围严了  村子小来可有名  清涧山里阎家坪  二十二年变了红②  豪绅地主一铲平  腿短的窝在绥德城  腿长的逃进西安省③  红
期刊
20世纪最后十五年,我有超过十三年的时间为《鸭绿江》服务,若用歌德的“成长小说”套我的经历,那段勤勉而又困惑的光阴,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它可谓我技艺上的“学习时代”与思想上的“漫游时代”。但我从没想过“报答”。我认为,感念的最佳方式是对美好的传承,若以一報还一报或有借有还的反哺方式对待过往,不能说不对,但未免刻意。我愿意顺其自然地听命于因缘。  现在,久疏编务的我化身浪里白条,重返“鸭绿江”戏水弄波
期刊
浩然曾经在较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个作家”,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也成为浩然的标签和代名词,这样高度符号化的后果其实就是对其认识和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浩然的艺术生命周期很长,需要对其打通进行全盘的考量,才能获得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在浩然文学创作的早期和晚期,都诞生了不少的作品,且整个风格有一定的延续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整个文坛活跃起来,浩然也在继续他的书写。这
期刊
1  他和她相对而坐,一个在椅子上,一个在床上。房间被电水壶的噪声充满。他坐在床上,因为没有靠背,便佝偻着腰,像是在接受讯问。她斜倚着扶手,左手放在右膝上,右手叠在左手上,头略略前倾,盯着他。而他正盯着轻轻颤动的电水壶,想着该如何婉拒她同游大洋山的邀请。  他和她应该算是笔友,都是应邀来参加这次采风的。在成为笔友之前,他跟她就吃过几次饭。其中某一次,她丈夫(曾经的)也去了,全程揽着她的腰,很亲密的
期刊
理解黎幺,一定要从他的《山魈考残篇》开始。这部长篇在结构上戏仿的是文献学学术专著的形式。通常来说,随着语言的铺展和篇目的增多,描述对象的意义会有逐渐增殖、明晰的过程。而这部小说恰恰把语言的积累和文献的增多,展现为意义逐步衰减乃至虚无的过程。这样的“虚构”所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别人来传达的。那种高妙需要沉浸到文本中的叙事、思辨脉络中去感受,正如有些奇幻只有那些主动接受施巫的人方能体会
期刊
吴文莉用八年时间写作《叶落长安》,她通过讲述一群河南人逃难至长安城后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长安城这座古城的无尽爱意。在那又脏又窄的锦华巷中,以郝玉兰和梁长安为代表的两代人,以极强的韧性努力奋斗着,尤其郝玉兰一家的奋斗史,正是当时河南难民群体的富强史,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中提到长安城的小东门、钟楼、城墙、回民坊、广济街和革命公园等地方时如数家珍,作家把对长安城的喜爱之情深深地浸润在了小说
期刊
主持人语:  1978年1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刘镇诗集《红色的云》。这是1964年该社准备出版的《晨号集》的修订本(后因故未出),“除最后一辑外,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部分习作。有些篇选编时稍微做了修改润色。”(刘镇《红色的云·后记》)诗人方冰说:“1961年3月,当刘镇同志的第一组诗(指《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笔者注)在辽宁省《文艺红旗》(《鸭绿江》的曾用名)上发表的时候,我读了以后,心里真是
期刊
1  “白磷弹在冬夜里爆炸。一团团白光拖着浓烟,从高空落下,照亮了漆黑的大地,到处是发白的红色。刚才还刀割一般寒冷,现在却好似在沸腾的钢水里,无法睁眼,无法呼吸。熔化的白磷仿佛浓油到处流淌,把幽蓝色的冰面烤出水桶粗的窟窿,将老杨树拦腰烧断。厚厚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大片大片焦土。   一股白磷落在穿黄军装的士兵后背上,吱吱作响。浓红色半透明汁液蒙着蓝色火焰,不停地迸溅,一下子烧穿了薄军装,又蚀进皮
期刊
1  陈培浩:2006年,奥尔罕·帕慕克获得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在他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在中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非常高,即使是在诺奖作家中,他也是中国文学界最认可的那一批之一。2008年,帕慕克受邀访问中国。那一次,帕慕克在北大、北大附中、上海等地举行了演讲。莫言、陈众议、陆建德、陈晓明等中国作家、学者、评论家参加了帕慕克研讨会及文学对话,其后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