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景”指的既是内部的空间,也是艺术家的心理存在。与“内景”对应的Interiority, 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表述的是被生理的壁垒包裹起来的心理空间,相对独立、自主、完整,确保了主体对于客观现实的超越,成为如博伊斯所说的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
内景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平静的内心日益被各种物化的欲望所侵蚀。这些外物,借助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介,激化我们的焦虑,混淆时空的界限,摧毁内部世界的防御系统。在这样的时刻,回归并审视艺术的创造力和重构内心的景观,有着特殊的意义。
对于艺术家心理的展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还做得很少,被集中关注的大多数都是作品风格和流派的传承以及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被忽视的是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复杂的心理、个人经历对创造心理的塑造。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和宗教中,最在意内景的独立和对外部欲望的抵抗的,莫过于中国的儒道释三家以及禅宗的综合传承。比如道家的“内观”,在《钟吕传道集》中,特别强调,“内观、坐忘、存想之法,先贤后圣有取者、有不敢者。虑其心猿意马,无所停留。恐因物而丧志,而无中立象。使耳不闻而目不见,心不狂而意不乱。存想事物,而内观坐忘,不可无矣。”心中立象,才能够不因物丧志,说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道理,也是中国艺术的本原所在。
这六位艺术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气质都是内敛的、诗意的、内省的、安静的,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内景和外景、心中之象和心外之物、艺术创造力和时代限制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丁乙 以一种完全参透的态度和近乎宗教的虔诚,反叙事、反具象,在理性的秩序和偶发的图像的关系中表达出一种纯粹的内景的反照,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中“心中之象”的创造者。丁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1988年到现在,差不多30年,他都一直在不间断地画他的叉叉和十字组合的各种图案,一年15幅左右,没有一幅是重复的,但也没有一幅远离他的最基本的笔触。中间唯一的大变化发生在1993年,当他抛弃了用尺子画线的规整,而选择彻底用手绘线条来处理理性的秩序和偶发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样一种在普通人眼中乏味无聊的作画办法,却让丁乙一直被国际艺术界所瞩目,成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代表。丁乙的重复、执着,不仅表现在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教学中,更表现在他的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上。丁乙是上海人通常所说的那种“老克勒”,讲究生活的品质,尊重上海开埠以来的中西方融合的历史,喜欢收藏老式的ArtDeco家具,内敛而幽默。
叶永青 如一个行吟诗人,走一路画(歌唱)一路,化外景为内景,不断拓展他的版图,也就同时不断拓展他的灵魂,他的艺术创作变得日益地包容、自由、多元。重庆、昆明、成都、大理,一直是叶永青成长、居住、求学、工作的地方,而他的艺术也永远和西南的地域色彩息息相关。简单地用西南的地域色彩来理解叶永青,却又是非常错误甚至是粗暴的。首先,光是大西南区域内部的各种差异,就已经是非常惊人,很难用一整个区域特色来概括。在叶永青和巫鸿的笔谈中,他特别强调:“我很难用语言表述我长期在故乡云南和居住地重庆两地生活和往返对我的影响和困扰,如此的不同,充满矛盾和冲突,无论在地理、文化和社群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 换句话说,地域的特色、外部的景观,对于叶永青永远都是内景,是他的对于自由和个性表达的渴望的转换。
杨千 通过每日的行走锻炼,从北京到上海到世界各地,再将他的足迹记录下来做成霓虹灯装置,或为山水、或向大师致敬,创造了他独特的社会风景。杨千适应性极强,在美国的18年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获得广泛认可,而在2002年回到国内以后,又迅速地适应了国内的环境,给自己找到了定位。杨千在创作上也非常有灵活性,特别擅长用新颖的媒介和材质来表达他的艺术理念。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底下,是一颗诗人和音乐家的心,不被迅速改变的环境所动。杨千对于媒介和图像的熟练操纵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晚近风格,是在大的语境中对于当代艺术的停滞的反叛,也是对他这么多年的艺术经验的一种总结。
尹朝阳 才华横溢的70后代表性艺术家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风格和主题转换,用他的内景对于现实过滤,却并不是形成一种内向的心理现实,而是在自身之外另造一个自我,完全是内景和现实结合、浑无间隙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总体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个人表达的基础上、在对所有的艺术门派的综合学习后,以一个个体的方式重造集体的文化,既充满野心,也不失明知道失败可能的悲壮感。尹朝阳的能耐,在于他无与伦比的造型能力和绘画功底,也在于他广泛的开放的知识吸收。从写实主义、古典大师、表现主义,到新表现主义,再到中国山水大写意,从青春叛逆、肉体恣肆,再到传统传承,尹朝阳都转换得得心应手,将所有的风格流派、题材主题,都综合在一起,后来的实验从不否定先前的实验,而是渐渐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艺术、总体艺术的可能性。
贺勋 极具诗人气质,创造出一种“悬置的凝固的诗意”的视觉感,用特别设计的装置来激发观者的通感,可以让我们捕捉到一瞬间的触动心灵的颤动。贺勋的艺术创造,既是被新的概念所启发,也是被莫蒂亚尼时代的现代性、都市性所支撑,吸引他的经常是非常古典的、“大师时代”的作品。在新的数理思维和古典视觉传统的交界处形成了他独特的“悬置的凝固的诗意”的视觉感。我所谓的悬置的凝固的诗意,不是王维那样的“诗画同源”,而是视觉感通过通感的转换,可以让我们捕捉到那一瞬间的触动心灵的颤动。正如这次展出的作品的标题,风吹动着羽毛的情景,在空中凝固起来。这样的内景,必须要从抒情性中去感受。
徐弘 更是把现成物做出一语双关的妙用,用随手找到的抽屉作为媒质,让我们在打开抽屉的时候“找到”我们的秘密、记忆、心底的情感。徐弘,常常用“静默的旁观者”来形容他自己:“旁观历史,旁观这座城市,旁观自身的生活。通过这一视角,我不断地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关联,艺术在我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定义。为此我要感谢生活给予我的这一切,它让我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静观的过程中,徐弘擅长用各种油性和水性颜料调和后的类似于“坦培拉”的办法,让水晕和油彩质感结合的画面复杂感来表达一种绘画的共时性,让人物和内景在绘画的那一瞬间永远留下来。艺术家在具象和抽象、线条和光影、能指与所指、空镜头和人物拥挤场景之间游刃自如。
内景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平静的内心日益被各种物化的欲望所侵蚀。这些外物,借助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介,激化我们的焦虑,混淆时空的界限,摧毁内部世界的防御系统。在这样的时刻,回归并审视艺术的创造力和重构内心的景观,有着特殊的意义。
对于艺术家心理的展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还做得很少,被集中关注的大多数都是作品风格和流派的传承以及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被忽视的是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复杂的心理、个人经历对创造心理的塑造。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和宗教中,最在意内景的独立和对外部欲望的抵抗的,莫过于中国的儒道释三家以及禅宗的综合传承。比如道家的“内观”,在《钟吕传道集》中,特别强调,“内观、坐忘、存想之法,先贤后圣有取者、有不敢者。虑其心猿意马,无所停留。恐因物而丧志,而无中立象。使耳不闻而目不见,心不狂而意不乱。存想事物,而内观坐忘,不可无矣。”心中立象,才能够不因物丧志,说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道理,也是中国艺术的本原所在。
这六位艺术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气质都是内敛的、诗意的、内省的、安静的,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内景和外景、心中之象和心外之物、艺术创造力和时代限制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丁乙 以一种完全参透的态度和近乎宗教的虔诚,反叙事、反具象,在理性的秩序和偶发的图像的关系中表达出一种纯粹的内景的反照,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中“心中之象”的创造者。丁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1988年到现在,差不多30年,他都一直在不间断地画他的叉叉和十字组合的各种图案,一年15幅左右,没有一幅是重复的,但也没有一幅远离他的最基本的笔触。中间唯一的大变化发生在1993年,当他抛弃了用尺子画线的规整,而选择彻底用手绘线条来处理理性的秩序和偶发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样一种在普通人眼中乏味无聊的作画办法,却让丁乙一直被国际艺术界所瞩目,成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代表。丁乙的重复、执着,不仅表现在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教学中,更表现在他的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上。丁乙是上海人通常所说的那种“老克勒”,讲究生活的品质,尊重上海开埠以来的中西方融合的历史,喜欢收藏老式的ArtDeco家具,内敛而幽默。
叶永青 如一个行吟诗人,走一路画(歌唱)一路,化外景为内景,不断拓展他的版图,也就同时不断拓展他的灵魂,他的艺术创作变得日益地包容、自由、多元。重庆、昆明、成都、大理,一直是叶永青成长、居住、求学、工作的地方,而他的艺术也永远和西南的地域色彩息息相关。简单地用西南的地域色彩来理解叶永青,却又是非常错误甚至是粗暴的。首先,光是大西南区域内部的各种差异,就已经是非常惊人,很难用一整个区域特色来概括。在叶永青和巫鸿的笔谈中,他特别强调:“我很难用语言表述我长期在故乡云南和居住地重庆两地生活和往返对我的影响和困扰,如此的不同,充满矛盾和冲突,无论在地理、文化和社群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 换句话说,地域的特色、外部的景观,对于叶永青永远都是内景,是他的对于自由和个性表达的渴望的转换。
杨千 通过每日的行走锻炼,从北京到上海到世界各地,再将他的足迹记录下来做成霓虹灯装置,或为山水、或向大师致敬,创造了他独特的社会风景。杨千适应性极强,在美国的18年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获得广泛认可,而在2002年回到国内以后,又迅速地适应了国内的环境,给自己找到了定位。杨千在创作上也非常有灵活性,特别擅长用新颖的媒介和材质来表达他的艺术理念。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底下,是一颗诗人和音乐家的心,不被迅速改变的环境所动。杨千对于媒介和图像的熟练操纵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晚近风格,是在大的语境中对于当代艺术的停滞的反叛,也是对他这么多年的艺术经验的一种总结。
尹朝阳 才华横溢的70后代表性艺术家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风格和主题转换,用他的内景对于现实过滤,却并不是形成一种内向的心理现实,而是在自身之外另造一个自我,完全是内景和现实结合、浑无间隙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总体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个人表达的基础上、在对所有的艺术门派的综合学习后,以一个个体的方式重造集体的文化,既充满野心,也不失明知道失败可能的悲壮感。尹朝阳的能耐,在于他无与伦比的造型能力和绘画功底,也在于他广泛的开放的知识吸收。从写实主义、古典大师、表现主义,到新表现主义,再到中国山水大写意,从青春叛逆、肉体恣肆,再到传统传承,尹朝阳都转换得得心应手,将所有的风格流派、题材主题,都综合在一起,后来的实验从不否定先前的实验,而是渐渐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艺术、总体艺术的可能性。
贺勋 极具诗人气质,创造出一种“悬置的凝固的诗意”的视觉感,用特别设计的装置来激发观者的通感,可以让我们捕捉到一瞬间的触动心灵的颤动。贺勋的艺术创造,既是被新的概念所启发,也是被莫蒂亚尼时代的现代性、都市性所支撑,吸引他的经常是非常古典的、“大师时代”的作品。在新的数理思维和古典视觉传统的交界处形成了他独特的“悬置的凝固的诗意”的视觉感。我所谓的悬置的凝固的诗意,不是王维那样的“诗画同源”,而是视觉感通过通感的转换,可以让我们捕捉到那一瞬间的触动心灵的颤动。正如这次展出的作品的标题,风吹动着羽毛的情景,在空中凝固起来。这样的内景,必须要从抒情性中去感受。
徐弘 更是把现成物做出一语双关的妙用,用随手找到的抽屉作为媒质,让我们在打开抽屉的时候“找到”我们的秘密、记忆、心底的情感。徐弘,常常用“静默的旁观者”来形容他自己:“旁观历史,旁观这座城市,旁观自身的生活。通过这一视角,我不断地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关联,艺术在我的生活里有了新的定义。为此我要感谢生活给予我的这一切,它让我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静观的过程中,徐弘擅长用各种油性和水性颜料调和后的类似于“坦培拉”的办法,让水晕和油彩质感结合的画面复杂感来表达一种绘画的共时性,让人物和内景在绘画的那一瞬间永远留下来。艺术家在具象和抽象、线条和光影、能指与所指、空镜头和人物拥挤场景之间游刃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