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为推动学校高位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助燃剂。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 课程形式 课程评价
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合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其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为推动学校高位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助燃剂。课程之于学校发展犹如水源之于生命。作为一所新创立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学校,星洲学校在立校之初便着眼于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强调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校本慧雅葵花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从文化引领、学科融合、活动实践、隐性熏染等层面围绕“礼、艺、思、书、能、心”六慧目标针对学科、实践、环境等主题类型分设九大类别:学科类、经验类、活动类、环境类、节日类、社团类、基地类、综合类、评价类,开发出十八个版块的课程群内容,分散出62个具体课程社团,精心设计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点、难度适宜、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活动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如“朵朵葵花”为学生创设出多元立体又精彩丰富的学习平台。同时教师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促进自身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成长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一、课程内容:学科、实践、环境多元融合
1.学科课程注重整合,面向全体。
葵花课程群中有部分项目内容与基础学科是相互对应的,如蒙学微诵、生生演讲、项目研究、国画武术、环保制作等与语文、数学、艺术、科学等基础学科存在脉络关联,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渗透,补充和完善学生在基础学科方面的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学科视野。
此类课程在实施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员参与,如“蒙学微诵”课程是融入每周两次语文早读中进行的国学经典诵读。根据年级不同选用《弟子规》、《晨读对韵》、《分年儿童诗歌》、《日有所诵》等,让孩子们在边讲、边读、边演中体会、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语言积累。孩子们认识了更多汉字,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生生演讲”课程则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各班开展演讲达人秀,推选出最佳选手进行校级展示,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展示,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生生演讲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人人都可以走上快乐演讲、智慧成长的成功道路。二(4)班李雨桐同学代表星洲学校生生演讲课程社团登上电视台的展示平台,参与了“故事大王”表演,广受好评。
2.实践课程注重运用,体现分层。
葵花课程中有大批实践课程项目,内容来源于生活,紧贴时代发展脉搏,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操作能力,呈现出校本课程的开放和活力。我们将这些课程项目的实施与学校开展的主题节日活动、假日拓展活动和社团建设活动等进行整合,让学生每学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快乐参与其中。如将德善课程融入德善学堂活动;将苏州地方志、艺术展观赏、职业体验等课程与假日活动相结合;将大师进校园、角落DIY、每月竞技、心理拓展、场景体验等课程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学习与体验;在学校社团中加入苏州话、小小主持人、科技模型、定向越野等课程,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愉悦身心、锻炼技能。
每学期校外实践活动是我们开展实践型课程的一大亮点。活动前,由课程老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并提供一份详细的实践活动菜单,如秋季实践活动时,学生领到的菜单中有“观察秋天里大自然的变化”、“参与一项劳动并记录自己的感受”、“野外安全知识知多少”、“认识野外的植物并记录”等内容,让学生在这份活动菜单中自主选择喜爱的项目完成,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音视频录制。
每学期放假之前,学校还会集中开展一次假日体验微课程。学生纷纷通过微信报名,参与热情高涨。“认识路标”课程让学生认识各种路标及用处,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巧变魔术”课程提供许多精彩易学的小魔术,现场教学场面火爆。“慧宝学摄影”课程向学生介绍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前期准备、照相机的部件,还教会孩子们摄影构图的简单技巧。“学叠衣服”课程介绍常规简单叠衣法、快速叠衣服、收纳箱叠衣服,尤其是旅行箱衣物整理,简单实用,为孩子假期旅行做好了准备,让孩子感受了叠衣服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爱整洁、爱劳动的好习惯。
3.节日课程注重浸染,彰显文化。
校本课程项目中还有一类具有独特文化的节日课程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从中获得文化浸染,丰富礼仪素养,如传统节日、生生话剧、国际节日等与校园创想节、艺术节、书慧节等相结合,在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中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感受文化的浓郁氛围,提高课程学习成效。
二、课程形式:长短交替、互动体验
1.长线 短线,统筹兼顾。
葵花课程中的62个社团根据开展时间长短又分出21个长线课程和41个短线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采用长线与短线交替实施的方式。长线课程主要以学期为单位,时效长,内容广,针对慧雅素养进行系统培养,重在通过长期指导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高雅气质。如开展“苏州地方志”课程学习时,学生每周都会根据老师的推荐内容和主题实践任务,或登山观枫,或走街串巷,孩子们在行走中探寻苏州的历史文化,感受人文风韵,积淀文化素养。短线课程则是以周为单位,目的是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一系列课程群学习,通过一阶段的实践,拓展体验,锻炼能力。如围绕“猴年迎新”开展“十雅新年礼仪”、“迎新生生舞台”、“猴年艺术欣赏”等系列短课程学习,制作富有特色的猴年迎新作品。
2.双向 选择,全员覆盖。 葵花课程群的实施主体是全体学生,针对不同需求与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相应课程学习内容。葵花课程群分为“普及型课程与选择型课程”,普及型课程面向全体,着眼于全体学生慧雅素养的形成;选择型课程则采用“双向选择”,由学生主动申报,并经过教师面试考察最终确定学员。此类课程凸显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与提升。
3.线下 线上,互动体验。
丰富多样的葵花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认知、多感体验和多彩生活,要充分发挥葵花课程群的教育功用,我们将主题实践、节日展演、社区活动等不同课程项目进行整合,从“单向”到“互动”,构建了解性的参观、操作性的实践、对话式的质疑、主题化的探究、竞技式的体验、拓展性的阅读、协同化的创新等多元体验方式;从“单一”到“综合”,明晰慧雅体验的系统策略,形成生生课堂体验、学科渗透体验、主题竞技体验、学校场景体验、野外拓展体验、项目研究体验、家庭亲子体验等策略,规范操作,重量重质。我们充分利用假期空余时间,进行多项课程的创意整合。
三、课程评价:着眼发展,助推成长
1.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对葵花课程实施情况采用定位检查、记录跟踪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评价实施过程、教学成效和展现出的课程实施成果。每月都有课程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学分统计,及时通过微信、展牌等平台将学生的课程学分进行公示,并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题介绍。
2.促进学生发展的成果性评价。
采用过程性记录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依据绿色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特点。借助学生日日拔节手册、学习单和学分卡等,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同时,通过微信推送的信息反馈,调查各类师生关系和课堂情况,收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意见,进而判断和调整课程实际教学效果。
3.促进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评价。
课程实施阶段过程中,结合课程开设成效,有目的、有计划地评估教师的课程意识;考察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调查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喜欢程度;监测学生的课程学习负担是否过重等,以此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葵花课程的深度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辉,王保中.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I].松辽学刊(人文粹科学版),2001(4).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 课程形式 课程评价
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合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其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为推动学校高位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助燃剂。课程之于学校发展犹如水源之于生命。作为一所新创立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学校,星洲学校在立校之初便着眼于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强调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校本慧雅葵花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从文化引领、学科融合、活动实践、隐性熏染等层面围绕“礼、艺、思、书、能、心”六慧目标针对学科、实践、环境等主题类型分设九大类别:学科类、经验类、活动类、环境类、节日类、社团类、基地类、综合类、评价类,开发出十八个版块的课程群内容,分散出62个具体课程社团,精心设计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点、难度适宜、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活动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如“朵朵葵花”为学生创设出多元立体又精彩丰富的学习平台。同时教师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促进自身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成长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一、课程内容:学科、实践、环境多元融合
1.学科课程注重整合,面向全体。
葵花课程群中有部分项目内容与基础学科是相互对应的,如蒙学微诵、生生演讲、项目研究、国画武术、环保制作等与语文、数学、艺术、科学等基础学科存在脉络关联,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渗透,补充和完善学生在基础学科方面的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学科视野。
此类课程在实施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员参与,如“蒙学微诵”课程是融入每周两次语文早读中进行的国学经典诵读。根据年级不同选用《弟子规》、《晨读对韵》、《分年儿童诗歌》、《日有所诵》等,让孩子们在边讲、边读、边演中体会、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语言积累。孩子们认识了更多汉字,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生生演讲”课程则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各班开展演讲达人秀,推选出最佳选手进行校级展示,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展示,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生生演讲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人人都可以走上快乐演讲、智慧成长的成功道路。二(4)班李雨桐同学代表星洲学校生生演讲课程社团登上电视台的展示平台,参与了“故事大王”表演,广受好评。
2.实践课程注重运用,体现分层。
葵花课程中有大批实践课程项目,内容来源于生活,紧贴时代发展脉搏,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操作能力,呈现出校本课程的开放和活力。我们将这些课程项目的实施与学校开展的主题节日活动、假日拓展活动和社团建设活动等进行整合,让学生每学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快乐参与其中。如将德善课程融入德善学堂活动;将苏州地方志、艺术展观赏、职业体验等课程与假日活动相结合;将大师进校园、角落DIY、每月竞技、心理拓展、场景体验等课程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学习与体验;在学校社团中加入苏州话、小小主持人、科技模型、定向越野等课程,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愉悦身心、锻炼技能。
每学期校外实践活动是我们开展实践型课程的一大亮点。活动前,由课程老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并提供一份详细的实践活动菜单,如秋季实践活动时,学生领到的菜单中有“观察秋天里大自然的变化”、“参与一项劳动并记录自己的感受”、“野外安全知识知多少”、“认识野外的植物并记录”等内容,让学生在这份活动菜单中自主选择喜爱的项目完成,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音视频录制。
每学期放假之前,学校还会集中开展一次假日体验微课程。学生纷纷通过微信报名,参与热情高涨。“认识路标”课程让学生认识各种路标及用处,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巧变魔术”课程提供许多精彩易学的小魔术,现场教学场面火爆。“慧宝学摄影”课程向学生介绍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前期准备、照相机的部件,还教会孩子们摄影构图的简单技巧。“学叠衣服”课程介绍常规简单叠衣法、快速叠衣服、收纳箱叠衣服,尤其是旅行箱衣物整理,简单实用,为孩子假期旅行做好了准备,让孩子感受了叠衣服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爱整洁、爱劳动的好习惯。
3.节日课程注重浸染,彰显文化。
校本课程项目中还有一类具有独特文化的节日课程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从中获得文化浸染,丰富礼仪素养,如传统节日、生生话剧、国际节日等与校园创想节、艺术节、书慧节等相结合,在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中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感受文化的浓郁氛围,提高课程学习成效。
二、课程形式:长短交替、互动体验
1.长线 短线,统筹兼顾。
葵花课程中的62个社团根据开展时间长短又分出21个长线课程和41个短线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采用长线与短线交替实施的方式。长线课程主要以学期为单位,时效长,内容广,针对慧雅素养进行系统培养,重在通过长期指导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高雅气质。如开展“苏州地方志”课程学习时,学生每周都会根据老师的推荐内容和主题实践任务,或登山观枫,或走街串巷,孩子们在行走中探寻苏州的历史文化,感受人文风韵,积淀文化素养。短线课程则是以周为单位,目的是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一系列课程群学习,通过一阶段的实践,拓展体验,锻炼能力。如围绕“猴年迎新”开展“十雅新年礼仪”、“迎新生生舞台”、“猴年艺术欣赏”等系列短课程学习,制作富有特色的猴年迎新作品。
2.双向 选择,全员覆盖。 葵花课程群的实施主体是全体学生,针对不同需求与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相应课程学习内容。葵花课程群分为“普及型课程与选择型课程”,普及型课程面向全体,着眼于全体学生慧雅素养的形成;选择型课程则采用“双向选择”,由学生主动申报,并经过教师面试考察最终确定学员。此类课程凸显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与提升。
3.线下 线上,互动体验。
丰富多样的葵花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认知、多感体验和多彩生活,要充分发挥葵花课程群的教育功用,我们将主题实践、节日展演、社区活动等不同课程项目进行整合,从“单向”到“互动”,构建了解性的参观、操作性的实践、对话式的质疑、主题化的探究、竞技式的体验、拓展性的阅读、协同化的创新等多元体验方式;从“单一”到“综合”,明晰慧雅体验的系统策略,形成生生课堂体验、学科渗透体验、主题竞技体验、学校场景体验、野外拓展体验、项目研究体验、家庭亲子体验等策略,规范操作,重量重质。我们充分利用假期空余时间,进行多项课程的创意整合。
三、课程评价:着眼发展,助推成长
1.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对葵花课程实施情况采用定位检查、记录跟踪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评价实施过程、教学成效和展现出的课程实施成果。每月都有课程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学分统计,及时通过微信、展牌等平台将学生的课程学分进行公示,并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题介绍。
2.促进学生发展的成果性评价。
采用过程性记录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依据绿色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特点。借助学生日日拔节手册、学习单和学分卡等,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同时,通过微信推送的信息反馈,调查各类师生关系和课堂情况,收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意见,进而判断和调整课程实际教学效果。
3.促进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评价。
课程实施阶段过程中,结合课程开设成效,有目的、有计划地评估教师的课程意识;考察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调查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喜欢程度;监测学生的课程学习负担是否过重等,以此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葵花课程的深度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明辉,王保中.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I].松辽学刊(人文粹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