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和关注,越来越多的轻度智障学生走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发现、了解其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心理辅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19-01
新课程提倡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随班就读的教师,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的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用“责任”关注,唤起特殊孩子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班就读学生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将其弃在一边,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因为考核的关系,很多教师都以成绩来衡量学生,过分地看重“智力”的发展,对成绩好、智力好的学生十分宠爱,而对随班就读学生漠然置之。其实,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教师要尊重、理解他们。所以,教师的责任感是对待随班就读学生应该首要具备的态度。
二、用“爱心”滋润,呵护特殊孩子的成长
随班就读学生从小生活在别人的讥笑声里,很少有人正面关注他们,变得敏感和自卑,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也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为班里的调皮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心理辅导。
1.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亮点,点燃希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获得荣誉、被别人羡慕。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肯定的方式为其营造一个自信、积极的心理环境。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否定方法,将积极的肯定与消极的否定结合起来。欣赏和信任孩子,他会从你的眼光中找到安慰与理解,欣赏孩子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很好的气氛和环境。欣赏孩子,也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高贵的品质。真的!这些孩子教會了我耐心等待,教会了我宽容……记得有个自闭孩子,经常会无缘故的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什么都不听、不做,还会自残。于是,当他发脾气时,我们就在他的头部按摩,使他的情绪慢慢平静。在他的耳边说悄悄话,有什么好吃的都预上他一份。时间久了,他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还能写一手好字。虽然在课上他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但是在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他的热情。老师夸奖他。期末,还被老师和同学推荐评为“有礼貌的好孩子”。
2.伸出爱的友谊之手,永伴身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着老师关心帮助他,慢慢的同学也不再歧视他,反而像对待亲兄弟一样爱护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他,和他一起游戏。在爱的相互帮助、鼓励下,他完全融入到了班级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完全体现了“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原则,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也避免智障学生“随班混”的现象,也解决了智障生与普通生在课堂上“争时间”的问题。使得他在不断的进步,健康的成长。
3.增强智障学生自信心,共同进步
支撑智障生信心的动力在我们心中、手中和口中,那就是赞美他们,激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对于智障生,平时要留心观察,肯定点滴进步,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会逐渐树立“我也能行”的信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认同的技巧表示在听,并鼓励学生讲下去。但注意反映要择时,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话头,适时的激励非常的重要!
三、用“成功”体验, 重建特殊孩子的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随班就读学生很少获得夸奖,受责备几乎是家常便饭,慢慢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待他们,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培养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智障学生经过几遍甚至几十遍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四、用“关心”沟通,凝聚家校教育的合力
随班就读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不利的家庭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大部分是不愿意到学校的,作为老师,能家访时去家访,不能家访时可以请家长到校来,无论怎样,都要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实事求是地表扬他们在学校的点点进步,燃烧起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希望。这样,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教育随班就读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陆海云.《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出版的《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七月期(总第94期)第18页.
[2]中国特殊教育网.
[3]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心理辅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19-01
新课程提倡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随班就读的教师,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的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用“责任”关注,唤起特殊孩子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班就读学生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将其弃在一边,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因为考核的关系,很多教师都以成绩来衡量学生,过分地看重“智力”的发展,对成绩好、智力好的学生十分宠爱,而对随班就读学生漠然置之。其实,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教师要尊重、理解他们。所以,教师的责任感是对待随班就读学生应该首要具备的态度。
二、用“爱心”滋润,呵护特殊孩子的成长
随班就读学生从小生活在别人的讥笑声里,很少有人正面关注他们,变得敏感和自卑,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也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为班里的调皮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心理辅导。
1.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亮点,点燃希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获得荣誉、被别人羡慕。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肯定的方式为其营造一个自信、积极的心理环境。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否定方法,将积极的肯定与消极的否定结合起来。欣赏和信任孩子,他会从你的眼光中找到安慰与理解,欣赏孩子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很好的气氛和环境。欣赏孩子,也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高贵的品质。真的!这些孩子教會了我耐心等待,教会了我宽容……记得有个自闭孩子,经常会无缘故的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什么都不听、不做,还会自残。于是,当他发脾气时,我们就在他的头部按摩,使他的情绪慢慢平静。在他的耳边说悄悄话,有什么好吃的都预上他一份。时间久了,他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还能写一手好字。虽然在课上他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但是在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他的热情。老师夸奖他。期末,还被老师和同学推荐评为“有礼貌的好孩子”。
2.伸出爱的友谊之手,永伴身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着老师关心帮助他,慢慢的同学也不再歧视他,反而像对待亲兄弟一样爱护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他,和他一起游戏。在爱的相互帮助、鼓励下,他完全融入到了班级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完全体现了“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原则,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也避免智障学生“随班混”的现象,也解决了智障生与普通生在课堂上“争时间”的问题。使得他在不断的进步,健康的成长。
3.增强智障学生自信心,共同进步
支撑智障生信心的动力在我们心中、手中和口中,那就是赞美他们,激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对于智障生,平时要留心观察,肯定点滴进步,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会逐渐树立“我也能行”的信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认同的技巧表示在听,并鼓励学生讲下去。但注意反映要择时,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话头,适时的激励非常的重要!
三、用“成功”体验, 重建特殊孩子的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随班就读学生很少获得夸奖,受责备几乎是家常便饭,慢慢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待他们,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培养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智障学生经过几遍甚至几十遍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四、用“关心”沟通,凝聚家校教育的合力
随班就读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不利的家庭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大部分是不愿意到学校的,作为老师,能家访时去家访,不能家访时可以请家长到校来,无论怎样,都要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实事求是地表扬他们在学校的点点进步,燃烧起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希望。这样,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教育随班就读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陆海云.《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出版的《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七月期(总第94期)第18页.
[2]中国特殊教育网.
[3]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