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读员:刘荣庆(执笔)、陈德魁、钱之强、卢愚
审读样本:陕西省10家市级党报2006年4月份典型报道
审读时间:2006年6—8月
2006年6月份以来,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组织专家和审读员,继续对省属10市党委机关报进行重点审读,这次审读内容为2006年4月份的典型报道,量化评估记分结果如下:
《渭南日报》89.33分,《延安日报》86.00分,《咸阳日报》83.67分,《商洛日报》77.33分,《宝鸡日报》76.33分,《西安日报》76.00分,《铜川日报》75.67分,《安康日报》73.00分,《榆林日报》72.67分,《汉中日报》71.67分。
从2006年4月份的10市党报看,典型报道成为多家报纸的主打产品,精品效应明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工作成果;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创新热情和奉献精神。不少典型报道,读起来具有激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正确引导舆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具体特点有:
一、报道领域广泛,题材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成为典型报道的主旋律。10市党报4月份共刊发各类典型报道321篇,包括“三农”在内的经济题材作品占到43%,重点突出。按基本事实指向划分,先进典型报道占到84%,警示性报道占16%。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在较多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典型报道中,《渭南日报》选择了“澄城现象”,一个条件落后、地处内陆的穷县,如何探索出一条成本低、见效快、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的典型。这个典型报道气势宏大,冲击力强,内涵价值高。《延安日报》的《康庄大道迎面来》,反映的是志丹县一个镇的发展,但它的示范作用却很强。桥北林业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纪实系列,展现给读者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填补的是黄土高原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宝鸡日报》“突破蔡家坡”的连续报道,是反映企业发展的一组重大典型,记者用讲故事的手法让读者信服这些发展中的巨变。《咸阳日报》的甘五站总经理带领企业二次创业纪实,反映的企业虽小,但思想精神境界高,“题前语”和开场白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商洛日报》刊发的柞水县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发展纪实《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开头便是警言,“从贫困地区招商引资的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加上企业的发展欲望强烈,在招商引资中往往不计项目、不图环境、不顾资源,对投资者往往‘不加选择,来者不拒’,常常会适得其反。”凸现了这个典型的现实针对性。《安康日报》的典型报道虽没有什么“大手笔”,但对面上的关照比较好,几乎所属各县都有特色报道,标题也很讲究。
二、以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选择并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生动的正面教材。例如配合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渭南日报》本月推出的大荔县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朱翠芳的系列通讯,以及《延安日报》有关延安市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院长刘易的报道,均是最具影响的。检察院、人民法庭、人民警察的典型报道本月也很突出。如《咸阳日报》报道的2006年初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的永寿县人民检察院;《榆林日报》的来自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子洲县马蹄沟法庭的报道《正义的天平》,该报的评论称她为“小法庭大作为”,大力张扬了七名干警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勤政为民的职业风范。《渭南日报》用两篇通讯推出华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朱江屡破大案要案的事迹,读来大快人心。
三、老典型做出了新光彩。《咸阳日报》在“五一”前策划了一组“昔日劳模,你好吗”的报道,深切关注老劳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字里行间流淌着当今社会对老劳模的真情关怀,告知当代受众:一位劳模,即是一本人生大书。《渭南日报》的《昔日“银花”牵人心》通讯,选择的是全市众多劳模中的“五朵银花”(即植棉能手张秋香、高贞贤、山秀珍、曹竹香、郏腊香)。在对后三位尚健在的“银花”的报道中,用拉家常的语气,抚今追昔,充满生活情趣。《铜川日报》以4月25日中央五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向郭秀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5周年为契机,宣传了两位耀州的典型人物,石柱乡马咀村的李云南和董家河镇王家砭村的基层干部王科,树起了铜川农村干部的群体形象。《商洛日报》“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的报道真切地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有一篇读后感大声呼吁:“雷锋式的亚锋(指报道的李亚峰)们,请你们在三月的春风中站出来吧,让我们看看我们这个社会有的是爱心,有的是真情,有的是好人!雷锋并没有远去,他就在我们身边。”可见,社会多么需要“雷锋”的报道。
四、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典型报道的可读性不断增强。《宝鸡日报》的“万象影刊”版,有一个典型是《深山女村官》,报道了一位29岁的女干部,放弃舒适的政府工作,跋涉于崇山峻岭,为贫苦农民办实事的事迹,用了10幅写真图片,配以不多的文字,犹如中国画的泼墨大写意,视觉效果极佳。《商洛日报》的《水崎秀之日本探亲回到竹林关》,用新闻故事形式,讲述了一位日本女性在中国居住了65年后,携丈夫回日本福冈探亲又毅然返回丹凤的故事。报道亲切、朴实,无宣传味儿,却又蕴含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大主题。
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一、有些典型大话空话较多,有刻意拔高之嫌。《商洛日报》4月6日刊发的《构筑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工程”、目标列了一串串,如“旗帜工程”、“阵地工程”、“素质工程”、“133素质工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双培双带工程”、“三力作用”、“双示范活动”、“六有规范化建设标准”、“五个一点”、“两室八有”、“五种制度五种标准”、“三强型农村党员干部”、“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组织”等等,都是形式主义的套话,反映了一种不好的文风,是典型的“新八股”,叫人越读越糊涂。《渭南日报》《黄土大原上的神来之笔》——“澄城现象”探源系列报道,有些用词过于夸张。如“同样地处于西部内陆,资源欠缺,渭北旱原的澄城却实现了健步腾飞的神话,创造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奇迹。好感悟好思考者不约而同地冒出了‘澄城模式’‘澄城速度’之惊呼!”“澄城县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展示着县上新任领导强势出击、力挽狂澜的魅力。”“天下没有永远改变不了的危局,困境往往成就英雄,天要降大任于斯,冥冥之中期待决策者的出现,澄城的发展史也将永远承载着这些英雄人物的迷人风采。”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的报道,要有务实态度,调门过高,话说得太满,影响典型宣传的正面效果。
二、有些典型报道疑似有偿新闻。除了专版以外,有些反映政绩的报道是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大部分在一版底栏位置,有记者署名。一个城市,一个区一个区轮流地报道,或一个政府部门一个政府部门地报道。写得很像典型报道,也有一定价值,但它们的面目不清,是不是改头换面的广告,不得而知。
三、转载其他媒体先进典型与负面典型案件数量,正负信息比例失调。10市党报全月使用新华社通稿和转载其他媒体作品87篇,其中先进典型为18篇(次),所占比例仅20%,而警示性典型案例则有69篇,所占比例近80%。《延安日报》所载的12篇,《宝鸡日报》和《榆林日报》所载的3篇,全部为负面题材典型案例。《西安日报》全月所载的正面典型为5篇,而负面典型案例则多达31篇。负面典型案例转载过多,易造成传播上的片面性。相反,有的市级党报在报道本地典型案例时,显得过于拘谨,约束过多。如《商洛日报》在对该市原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受贿案的报道,在版面处理时发到一版左下角,行文犹如政务公文,消息讯头也未有采写者署名。后续消息《市委召开全市警示教育大会》,也是用的常规性会议新闻的处理方式,信息流量小而疏,弱化了党报充分利用本地重大反面教材的宣传效果;同时又降低了党报的公信力。
此外,10市党报4月份的典型报道,托事议论的新闻言论配发较少。说明新闻评论在市级党报上是弱项的现象尚未有所改观。《汉中日报》两篇配发了署名言论的重大典型,不知何故都发到了“周末”版上,削弱了新闻性和宣传价值。
10市党报2006年4月份典型报道好稿
《渭南日报》:4月17日通讯《真情献百姓芬芳留人间》;
4月19日通讯《朱翠芳的最后一个除夕》;
4月26日通讯《五一劳动节:昔日“银花”牵人心》。
《延安日报》:4月26日通讯《康庄大道迎面来》。
《咸阳日报》:专栏“寻找昔日劳模”;
4月6日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无悔抉择》。
《商洛日报》:专栏“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
《宝鸡日报》:4月18日“万象影刊”图文报道《深山女村官》。
《安康日报》:4月11日通讯《又逢绿茗飘香时》。
《榆林日报》:4月27日通讯《正义的天平》。
审读样本:陕西省10家市级党报2006年4月份典型报道
审读时间:2006年6—8月
2006年6月份以来,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组织专家和审读员,继续对省属10市党委机关报进行重点审读,这次审读内容为2006年4月份的典型报道,量化评估记分结果如下:
《渭南日报》89.33分,《延安日报》86.00分,《咸阳日报》83.67分,《商洛日报》77.33分,《宝鸡日报》76.33分,《西安日报》76.00分,《铜川日报》75.67分,《安康日报》73.00分,《榆林日报》72.67分,《汉中日报》71.67分。
从2006年4月份的10市党报看,典型报道成为多家报纸的主打产品,精品效应明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工作成果;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创新热情和奉献精神。不少典型报道,读起来具有激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正确引导舆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具体特点有:
一、报道领域广泛,题材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成为典型报道的主旋律。10市党报4月份共刊发各类典型报道321篇,包括“三农”在内的经济题材作品占到43%,重点突出。按基本事实指向划分,先进典型报道占到84%,警示性报道占16%。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在较多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典型报道中,《渭南日报》选择了“澄城现象”,一个条件落后、地处内陆的穷县,如何探索出一条成本低、见效快、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的典型。这个典型报道气势宏大,冲击力强,内涵价值高。《延安日报》的《康庄大道迎面来》,反映的是志丹县一个镇的发展,但它的示范作用却很强。桥北林业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纪实系列,展现给读者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填补的是黄土高原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宝鸡日报》“突破蔡家坡”的连续报道,是反映企业发展的一组重大典型,记者用讲故事的手法让读者信服这些发展中的巨变。《咸阳日报》的甘五站总经理带领企业二次创业纪实,反映的企业虽小,但思想精神境界高,“题前语”和开场白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商洛日报》刊发的柞水县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发展纪实《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开头便是警言,“从贫困地区招商引资的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加上企业的发展欲望强烈,在招商引资中往往不计项目、不图环境、不顾资源,对投资者往往‘不加选择,来者不拒’,常常会适得其反。”凸现了这个典型的现实针对性。《安康日报》的典型报道虽没有什么“大手笔”,但对面上的关照比较好,几乎所属各县都有特色报道,标题也很讲究。
二、以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选择并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生动的正面教材。例如配合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渭南日报》本月推出的大荔县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朱翠芳的系列通讯,以及《延安日报》有关延安市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院长刘易的报道,均是最具影响的。检察院、人民法庭、人民警察的典型报道本月也很突出。如《咸阳日报》报道的2006年初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的永寿县人民检察院;《榆林日报》的来自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子洲县马蹄沟法庭的报道《正义的天平》,该报的评论称她为“小法庭大作为”,大力张扬了七名干警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勤政为民的职业风范。《渭南日报》用两篇通讯推出华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朱江屡破大案要案的事迹,读来大快人心。
三、老典型做出了新光彩。《咸阳日报》在“五一”前策划了一组“昔日劳模,你好吗”的报道,深切关注老劳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字里行间流淌着当今社会对老劳模的真情关怀,告知当代受众:一位劳模,即是一本人生大书。《渭南日报》的《昔日“银花”牵人心》通讯,选择的是全市众多劳模中的“五朵银花”(即植棉能手张秋香、高贞贤、山秀珍、曹竹香、郏腊香)。在对后三位尚健在的“银花”的报道中,用拉家常的语气,抚今追昔,充满生活情趣。《铜川日报》以4月25日中央五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向郭秀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5周年为契机,宣传了两位耀州的典型人物,石柱乡马咀村的李云南和董家河镇王家砭村的基层干部王科,树起了铜川农村干部的群体形象。《商洛日报》“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的报道真切地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有一篇读后感大声呼吁:“雷锋式的亚锋(指报道的李亚峰)们,请你们在三月的春风中站出来吧,让我们看看我们这个社会有的是爱心,有的是真情,有的是好人!雷锋并没有远去,他就在我们身边。”可见,社会多么需要“雷锋”的报道。
四、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典型报道的可读性不断增强。《宝鸡日报》的“万象影刊”版,有一个典型是《深山女村官》,报道了一位29岁的女干部,放弃舒适的政府工作,跋涉于崇山峻岭,为贫苦农民办实事的事迹,用了10幅写真图片,配以不多的文字,犹如中国画的泼墨大写意,视觉效果极佳。《商洛日报》的《水崎秀之日本探亲回到竹林关》,用新闻故事形式,讲述了一位日本女性在中国居住了65年后,携丈夫回日本福冈探亲又毅然返回丹凤的故事。报道亲切、朴实,无宣传味儿,却又蕴含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大主题。
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一、有些典型大话空话较多,有刻意拔高之嫌。《商洛日报》4月6日刊发的《构筑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工程”、目标列了一串串,如“旗帜工程”、“阵地工程”、“素质工程”、“133素质工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双培双带工程”、“三力作用”、“双示范活动”、“六有规范化建设标准”、“五个一点”、“两室八有”、“五种制度五种标准”、“三强型农村党员干部”、“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组织”等等,都是形式主义的套话,反映了一种不好的文风,是典型的“新八股”,叫人越读越糊涂。《渭南日报》《黄土大原上的神来之笔》——“澄城现象”探源系列报道,有些用词过于夸张。如“同样地处于西部内陆,资源欠缺,渭北旱原的澄城却实现了健步腾飞的神话,创造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奇迹。好感悟好思考者不约而同地冒出了‘澄城模式’‘澄城速度’之惊呼!”“澄城县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展示着县上新任领导强势出击、力挽狂澜的魅力。”“天下没有永远改变不了的危局,困境往往成就英雄,天要降大任于斯,冥冥之中期待决策者的出现,澄城的发展史也将永远承载着这些英雄人物的迷人风采。”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的报道,要有务实态度,调门过高,话说得太满,影响典型宣传的正面效果。
二、有些典型报道疑似有偿新闻。除了专版以外,有些反映政绩的报道是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大部分在一版底栏位置,有记者署名。一个城市,一个区一个区轮流地报道,或一个政府部门一个政府部门地报道。写得很像典型报道,也有一定价值,但它们的面目不清,是不是改头换面的广告,不得而知。
三、转载其他媒体先进典型与负面典型案件数量,正负信息比例失调。10市党报全月使用新华社通稿和转载其他媒体作品87篇,其中先进典型为18篇(次),所占比例仅20%,而警示性典型案例则有69篇,所占比例近80%。《延安日报》所载的12篇,《宝鸡日报》和《榆林日报》所载的3篇,全部为负面题材典型案例。《西安日报》全月所载的正面典型为5篇,而负面典型案例则多达31篇。负面典型案例转载过多,易造成传播上的片面性。相反,有的市级党报在报道本地典型案例时,显得过于拘谨,约束过多。如《商洛日报》在对该市原市委常委、商州区委书记张改萍受贿案的报道,在版面处理时发到一版左下角,行文犹如政务公文,消息讯头也未有采写者署名。后续消息《市委召开全市警示教育大会》,也是用的常规性会议新闻的处理方式,信息流量小而疏,弱化了党报充分利用本地重大反面教材的宣传效果;同时又降低了党报的公信力。
此外,10市党报4月份的典型报道,托事议论的新闻言论配发较少。说明新闻评论在市级党报上是弱项的现象尚未有所改观。《汉中日报》两篇配发了署名言论的重大典型,不知何故都发到了“周末”版上,削弱了新闻性和宣传价值。
10市党报2006年4月份典型报道好稿
《渭南日报》:4月17日通讯《真情献百姓芬芳留人间》;
4月19日通讯《朱翠芳的最后一个除夕》;
4月26日通讯《五一劳动节:昔日“银花”牵人心》。
《延安日报》:4月26日通讯《康庄大道迎面来》。
《咸阳日报》:专栏“寻找昔日劳模”;
4月6日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无悔抉择》。
《商洛日报》:专栏“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
《宝鸡日报》:4月18日“万象影刊”图文报道《深山女村官》。
《安康日报》:4月11日通讯《又逢绿茗飘香时》。
《榆林日报》:4月27日通讯《正义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