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会葵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广东著名侨乡新会素有“葵乡”之称。葵艺曾养活了新会大部分的人民,葵扇也是家庭纳凉必备品,葵艺产品甚至远销国外。空调普及,葵扇淘汰,葵艺行业没落。在信息化时代里,葵艺将怎样传承、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葵艺;传承;发展;创新
一、调查背景
十九大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会葵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广东著名侨乡新会素有“葵乡”之称。明嘉靖四十一年《广东通志》载 :“蒲葵出新会。” 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凡新会,若男与女, 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 1958 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葵厂,对葵艺作了高度的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葵艺最为鼎盛时期,新会有逾十万人直接或间接以葵艺为生。其中,火画扇与绫绢扇、檀香扇、竹丝扇曾并称中国四大名扇,并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1981年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1988年,时任新会葵艺制品厂的厂长廖惠林出国参加巴黎法共节作现场葵艺表演。
新时代到来,人们轻摇葵扇纳凉的习惯渐渐消失,新会葵艺急剧没落。目前在新会专职从事葵艺的手工艺人不到30人,葵艺面临人才断层问题。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廖惠林作为“新会葵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其传承带来了契机。
二、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葵艺现状及受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和该工艺对于当地居民的意义。2.寻求互联网与传统工艺结合的途径与突破口,通过运用互联网找出创新葵艺的优良方案以更好地传承。
(二)调查内容
1.葵艺的发展现状。2.葵艺人对葵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想法。
(三)调查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葵艺师傅、商人等。
(四)调查方法
1. 定性访谈法 2. 文献调查法
三、访谈内容分析
(一)访谈对象、其侧重点及地点
廖惠林大师:葵艺的历史、传承;地点:葵艺博览园;非遗的申请、保护。
余云慧老师:青年人对葵艺的看法;地点:时年技校葵艺教室;葵艺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位置、葵艺的创新。
赵树培老板:火烙画的历史传承;地点:赵氏葵扇行;传统手工的兴衰之路。
戴生厂长 : 葵藝作为实用品发展的可能;地点:新兴葵艺厂;低端型葵扇的发展可能、葵扇的源头发展困境。
(二)结论
1.历史:在对廖惠林大师的采访中,他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葵艺的全盛时期,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曾亲临新会深入调查研究和视察调研,在新会的一周,周恩来总理还风尘仆仆地视察了新会葵艺厂,在葵艺厂视察期间还亲切地给葵艺工作者扇扇子,还有那句至今依然在新会流传广泛的“我不是来新会工作的,而是来这里学习的”的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会葵艺还曾创造了“一步三元”的经济价值,1975年种植面积最高3万亩,年产葵扇1亿柄左右,成为新会的支柱产业。[1]2.现状:现如今,葵工艺品(以葵扇为例)主要有两个功能属性,一是作为实用品(以戴生厂长所经营葵扇厂为代表),二是作为工艺品(以赵老板所经营的葵扇行为代表)。低端实用品的销路相对狭窄,越来越少的人追求葵扇的使用价值;高端工艺品的销路相对宽泛,主要销往旅游、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领域。另外,在继承方面,据余老师透露,现如今在新会从事葵艺火烙画这个行业的不到五十人。但廖大师坦言,葵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失传的可能性不大。3.发展:低端实用品会逐渐被淘汰,葵扇将朝着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但火烙画的图案、葵扇的样式等如若一成不变,或者只是作为当地的旅游纪念品,葵艺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窄。4.创新:余老师和廖大师表示,在葵艺的创新方面做着努力。廖大师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好的发展契机。他表示:“互联网对非遗和工艺品的发展促进作用很大,作品再美也只是一部分人看,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全世界人看,当然多人看也不一定多人买,这只是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也制作了一个很小的小程序,名叫葵艺人,可以通过这个了解我们的产品。互联网对我们的产品的销售起到很大的作用,现今的物流产业很方便,付款也比较便捷,我对葵艺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有很大的期望,这些都是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力很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保护力度,政府的支持
1.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目前葵艺的人才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徒制,另一种是教学制。惠林葵艺馆及民营的葵艺厂属于前者,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的“葵艺班”属于后者。这两种方式都有其明显的优缺点。学徒制的优点在于学徒的额技艺较熟练,但是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必要的设计训练。而学校中的教学长处在于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会比较差,而且就业前景不明朗。因此,两种教学方式需各取所长。[2] 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就业。2.对开发葵艺新型产品的支持:开发葵艺新型产品,短期内很难获得实质的经济效益,民营企业难以长时间地投入。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及资金方面鼓励设计师及企业投入产品的开发中去。[2]
(二)互联网促进非遗的发展
在对廖大师以及余老师的采访中,当问到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思路时,二人都表示愿意利用互联网促进葵艺的发展,并在积极地探索之中。惠林葵艺馆已上线了一些工艺品。
(三)打造新的产品
1.原因:葵艺传承的主要危机:葵艺最主要的载体葵扇在现今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葵艺自身缺乏创新机制。在手工艺传承的固有思维里,葵艺与葵扇画上了等号,对葵艺的传承被理解为对葵扇的传承,这极大地限制了葵艺的发展。[3] 2.环境:现如今,葵工艺品的主要消费者是游客、收藏家和当地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等,而这些购买力极为有限,同时也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3.与历史结合:清代,新会葵扇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俄、英、美等24个国家和地区,清末民初,新会葵扇销售量每年达1.2亿柄。[4] 清代是葵艺的繁盛时期,而现如今影视行业的繁荣正给予了葵艺发展契机,尤其是古代宫廷剧。葵扇、葵篮等葵工艺品是宫廷剧中的日常用品,而刚好促进葵工艺品在当代作为工艺品的销售与收藏。
(四)从源头解决——增大葵树种植面积
葵树种植面积的大量缩减也是葵艺衰落的重要原因。其实,葵树种植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种植葵树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这与葵扇的需求量减少、得不到政府的种植补贴也息息相关。因此,这一问题的根源来是要回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上来,扶持农业,尤其是葵扇种植业的发展,当然要在葵艺再次兴起之时。
四、结束语
从开始了解到葵艺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决定对此它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进行调研,最后,我们的调研顺利完成。在现代信息化的过程中,葵艺人又是怎样利用互联网来对葵艺进行宣传,葵艺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葵艺,做了怎么样的努力。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其中葵艺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但能不能真正实施,葵艺能否得到传承与推广,还需要一代代葵艺人的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HN666.千年葵艺,谁来传承?[N].大洋网-广州日报:2014-09-19
[2]陈振益. 新会侨乡传统葵艺采风纪实及研究 — 兼论葵艺的传承发展之路[J].美术大观-艺术理论.2014,(4):75
[3] 温为才,崔 因. 新会葵艺的价值重构 ─ 以葵艺灯创新实践为例[J].装饰.2017,(294):91
[4] 百度百科. 新会葵艺 [Z].装饰.2017,(294):91
作者简介:
张帆琛(1998-),女,本科在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葵艺;传承;发展;创新
一、调查背景
十九大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会葵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广东著名侨乡新会素有“葵乡”之称。明嘉靖四十一年《广东通志》载 :“蒲葵出新会。” 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凡新会,若男与女, 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 1958 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葵厂,对葵艺作了高度的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葵艺最为鼎盛时期,新会有逾十万人直接或间接以葵艺为生。其中,火画扇与绫绢扇、檀香扇、竹丝扇曾并称中国四大名扇,并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1981年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1988年,时任新会葵艺制品厂的厂长廖惠林出国参加巴黎法共节作现场葵艺表演。
新时代到来,人们轻摇葵扇纳凉的习惯渐渐消失,新会葵艺急剧没落。目前在新会专职从事葵艺的手工艺人不到30人,葵艺面临人才断层问题。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廖惠林作为“新会葵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其传承带来了契机。
二、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葵艺现状及受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和该工艺对于当地居民的意义。2.寻求互联网与传统工艺结合的途径与突破口,通过运用互联网找出创新葵艺的优良方案以更好地传承。
(二)调查内容
1.葵艺的发展现状。2.葵艺人对葵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想法。
(三)调查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葵艺师傅、商人等。
(四)调查方法
1. 定性访谈法 2. 文献调查法
三、访谈内容分析
(一)访谈对象、其侧重点及地点
廖惠林大师:葵艺的历史、传承;地点:葵艺博览园;非遗的申请、保护。
余云慧老师:青年人对葵艺的看法;地点:时年技校葵艺教室;葵艺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位置、葵艺的创新。
赵树培老板:火烙画的历史传承;地点:赵氏葵扇行;传统手工的兴衰之路。
戴生厂长 : 葵藝作为实用品发展的可能;地点:新兴葵艺厂;低端型葵扇的发展可能、葵扇的源头发展困境。
(二)结论
1.历史:在对廖惠林大师的采访中,他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葵艺的全盛时期,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曾亲临新会深入调查研究和视察调研,在新会的一周,周恩来总理还风尘仆仆地视察了新会葵艺厂,在葵艺厂视察期间还亲切地给葵艺工作者扇扇子,还有那句至今依然在新会流传广泛的“我不是来新会工作的,而是来这里学习的”的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会葵艺还曾创造了“一步三元”的经济价值,1975年种植面积最高3万亩,年产葵扇1亿柄左右,成为新会的支柱产业。[1]2.现状:现如今,葵工艺品(以葵扇为例)主要有两个功能属性,一是作为实用品(以戴生厂长所经营葵扇厂为代表),二是作为工艺品(以赵老板所经营的葵扇行为代表)。低端实用品的销路相对狭窄,越来越少的人追求葵扇的使用价值;高端工艺品的销路相对宽泛,主要销往旅游、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领域。另外,在继承方面,据余老师透露,现如今在新会从事葵艺火烙画这个行业的不到五十人。但廖大师坦言,葵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失传的可能性不大。3.发展:低端实用品会逐渐被淘汰,葵扇将朝着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但火烙画的图案、葵扇的样式等如若一成不变,或者只是作为当地的旅游纪念品,葵艺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窄。4.创新:余老师和廖大师表示,在葵艺的创新方面做着努力。廖大师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好的发展契机。他表示:“互联网对非遗和工艺品的发展促进作用很大,作品再美也只是一部分人看,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全世界人看,当然多人看也不一定多人买,这只是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也制作了一个很小的小程序,名叫葵艺人,可以通过这个了解我们的产品。互联网对我们的产品的销售起到很大的作用,现今的物流产业很方便,付款也比较便捷,我对葵艺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有很大的期望,这些都是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力很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保护力度,政府的支持
1.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目前葵艺的人才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徒制,另一种是教学制。惠林葵艺馆及民营的葵艺厂属于前者,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的“葵艺班”属于后者。这两种方式都有其明显的优缺点。学徒制的优点在于学徒的额技艺较熟练,但是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必要的设计训练。而学校中的教学长处在于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会比较差,而且就业前景不明朗。因此,两种教学方式需各取所长。[2] 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就业。2.对开发葵艺新型产品的支持:开发葵艺新型产品,短期内很难获得实质的经济效益,民营企业难以长时间地投入。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及资金方面鼓励设计师及企业投入产品的开发中去。[2]
(二)互联网促进非遗的发展
在对廖大师以及余老师的采访中,当问到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思路时,二人都表示愿意利用互联网促进葵艺的发展,并在积极地探索之中。惠林葵艺馆已上线了一些工艺品。
(三)打造新的产品
1.原因:葵艺传承的主要危机:葵艺最主要的载体葵扇在现今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葵艺自身缺乏创新机制。在手工艺传承的固有思维里,葵艺与葵扇画上了等号,对葵艺的传承被理解为对葵扇的传承,这极大地限制了葵艺的发展。[3] 2.环境:现如今,葵工艺品的主要消费者是游客、收藏家和当地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等,而这些购买力极为有限,同时也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3.与历史结合:清代,新会葵扇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俄、英、美等24个国家和地区,清末民初,新会葵扇销售量每年达1.2亿柄。[4] 清代是葵艺的繁盛时期,而现如今影视行业的繁荣正给予了葵艺发展契机,尤其是古代宫廷剧。葵扇、葵篮等葵工艺品是宫廷剧中的日常用品,而刚好促进葵工艺品在当代作为工艺品的销售与收藏。
(四)从源头解决——增大葵树种植面积
葵树种植面积的大量缩减也是葵艺衰落的重要原因。其实,葵树种植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种植葵树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这与葵扇的需求量减少、得不到政府的种植补贴也息息相关。因此,这一问题的根源来是要回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上来,扶持农业,尤其是葵扇种植业的发展,当然要在葵艺再次兴起之时。
四、结束语
从开始了解到葵艺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决定对此它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进行调研,最后,我们的调研顺利完成。在现代信息化的过程中,葵艺人又是怎样利用互联网来对葵艺进行宣传,葵艺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葵艺,做了怎么样的努力。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其中葵艺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但能不能真正实施,葵艺能否得到传承与推广,还需要一代代葵艺人的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HN666.千年葵艺,谁来传承?[N].大洋网-广州日报:2014-09-19
[2]陈振益. 新会侨乡传统葵艺采风纪实及研究 — 兼论葵艺的传承发展之路[J].美术大观-艺术理论.2014,(4):75
[3] 温为才,崔 因. 新会葵艺的价值重构 ─ 以葵艺灯创新实践为例[J].装饰.2017,(294):91
[4] 百度百科. 新会葵艺 [Z].装饰.2017,(294):91
作者简介:
张帆琛(1998-),女,本科在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