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黑莓去度假?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YL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Lucy 的大都会
  露西· 凯拉韦(Lucy Kellaway)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的专栏作家 , 整整 10 年 , Lucy 都在每周一准时为大家贡献办公室的谈资和话题 ,她时髦和诙谐的大都会语录 , 是建立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基础上的 , 是建立在多年《金融时报》的记者身份上的 , 是建立在现在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职位上的。
  
  大约 10 天前 , 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一个女孩打电话到康沃尔找我 , 问我是否愿意上电台讲讲黑莓 (BlackBerry) 的讨厌之处 ,以及它们是如何妨碍人们休假的。不 , 我不想这么做 , 因为上电台同样会妨碍人们休假。
  不管怎么样 , 由于我没有使用黑莓 , 因此我不置可否。不过 , 我可以谈点儿手机的讨厌之处。上周 , 我丈夫把手机落在公共汽车上了 , 捡到手机的人随意给他手机通讯录上的一些女性名字发了几条短信 , 邀请她们和他发生性行为。
  鉴于我的丈夫是 Prospect 杂志的编辑 ,他手机里有一些英国最强悍的知识女性和一些可爱的年轻实习生、保姆、清洁工等人的名字 , 因此造成尴尬的可能性非常高。总之 ,需要做一些善后工作。
  至于黑莓 , 最大的讨厌之处在于我没有。没有黑莓或许会让假日过得更好 , 但回来后的日子会更糟糕。你回来后会发现 , 收件箱中没有阅读的电子邮件成倍增长——格拉斯哥的研究人员发现 , 休假两周后 , 平均每个人有 600 封邮件等待阅读。
  在电子邮件出现前那不太遥远的时代 ,休假回来是件惬意的事。人们常常会说 :“上帝 ! 你气色不错。怎么样 , 玩得好吗 ?”然后你就会拿出休假期间拍的照片。
  回来后等着我阅读的第一批邮件中 , 有一封来自管理专家、《Speed Lead》作者凯万 · 霍尔 (Kevan Hall)。他给度假回来的人的建议是 : 把所有的邮件都删掉。他的观点是 , 在你不在期间 , 大多数事情都自行解决了 , 如果有重要的事情 , 人们会再给你发邮件的。
  这种观点的简洁和大胆的确有些吸引力 , 但不是正确的答案。把一切都删掉 , 就好像是在“跟空气说话”。这最终体现的是“我比你重要”, 不应受到鼓励。
  对我而言 , 度假回来后电子邮件带来的焦虑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我的焦虑来自对其中可能有讨厌内容的担心 , 同时期待着会有一些令人愉快的内容。把一切都删除于事无补 : 更讨厌的东西还会回来 , 而令人愉快的内容则可能一去不复返。
  霍尔的计划等于是说 : 电子邮件完全失去了控制 , 我们再也应付不了。实际上 , 我们可以应付。我们只需要自己更坚定一些。
  为证明这一点 , 我坐下来整理了一下收件箱 , 并且计算了一下时间。
  离开 10 天后 , 里面有 543 封邮件等着我读。我先把所有的邮件都删除 , 然后再浏览一遍 , 恢复了所有看上去有趣、重要或是幽默的邮件。整理这些邮件 , 我花了 32 分钟 ,而且容易极了。如果来自老板 , 标题栏里写着“你周一的专栏”, 这种不吉利的邮件我必须留着。如果来自 IT, 内容是“我们的伺服器 xyz 出了问题”, 这种邮件就不必留了。
  我总共发现了 58 封值得留下来的邮件。通读和回复这些邮件 , 花了我两小时 48 分钟。这次没有什么真正让人讨厌的内容 , 也没有真正令人愉快的内容。这是不是说 , 我这三个来小时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 完全不是这样。电子邮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潜入一池冷水中一样 , 这会让人战栗 , 也会让人清醒 , 准备好做一些适当的工作。
其他文献
编者按 : 这是一部在“智慧着快乐”的超现实主义史诗 , 在为片中台词叫绝的同时 , 我又总会为它担心观众能否顺利地找到他们设下的那些“陷阱”。它提到理论 , 却不带来理解上的壁垒 ; 它给出道德 ,却拒绝义正词严的说教 ; 它在幽默中袒露生活的残酷 , 却又延续了生命存在的温情和希望。    《辛普森一家》是永远的“微笑朝阳产业”。在经历了 20年的小屏幕后 ,2007 年终于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雅
期刊
武志红1997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攻读临床心理学,却在研二的时候因为有件事情受了很大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按说在读书期间学习是最重要的,可是那时我上半学期的课程很多都只上了一半,就是觉得特没劲。考试也不想去,甚至有的科目老师说写个论文就能通过我都不写,不写不是说较劲,只是觉得没有意义。”  他说那时自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跑到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待着,来回地走路,或者干脆就坐着什么事都不干。时不
期刊
本文采访了两位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成英,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苏英,她们出自临床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背景,提供了不是绝对对立却各有倚重的两种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个全面公正的放大镜,如果面临类似选择,可以尽量让自己更加从容和理性。    潘成英口述:“药物不可怕,有时轻度症状用药效果会更好”    我在门诊上有个病人,这个女孩原来是做记者的,按理说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后来她进了
期刊
NBA 有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叫“更衣室毒药”: 泛指那些发表不当言论、肆意违反球队规章制度、所作所为在球队里制造了不和谐气氛的人。虽然他们的个人能力无与伦比 , 但之于一个团队的整体效率而言则是负值。本期视野的开篇人物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星球员。  谨防“办公室毒药”    “毒药”的模样    大约一年前这还无法想象 ,Chris Webber 在兜兜转转一圈后又重新回到家乡底特律。NBA 季后赛
期刊
Winning high-tech hearts through their stomachs.  高科技公司 : 赢得我的胃 , 就赢得了我的人    Years of relative stability have made many of Cisco'semployees fat and happy. Literally. A 2005 assessment of employee heal
期刊
职场中出现强迫现象的人,大部分只能归入被强迫性情绪困扰的类型,往往自己内心痛苦不堪,别人却很难觉察,“他们的内心煎熬在8小时之内不会表现出来,因为工作中表现的都是经过修饰的超我。”探索家商业心理发展(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汪进强说。  在他接触到的许多企业里的高级白领或者高级经理人中,“有人常常担心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于是很忧虑自己死了之后家里人怎么办;有人莫名认为自己是败家子,有一天自己要
期刊
一本讲中医养生的《人体使用手册》在大江南北都卖得十分火爆。其实在办公室朝九晚五度日的白领们 , 除了自我身心保健 ,办公数码产品的选择 , 恐怕也是直指健康“命门”的另一把“亮剑”。理想的工作健康 , 最需要的不是灵丹妙药 , 而是点滴处以人为本的细节积累。机器也跟人一样 , 健康、高效、节能 , 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单纯华丽外表的旧潮流 , 成为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当新的采购季来临时
期刊
得知我在读《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 , 常有人跑过来跟我说这本书非常棒 ; 也有人直言越读越累 ; 还有好事者问我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我当时的反应是 , 不知道该怎么反应。这种感觉类似读毕《心经》。不过寥寥百余来字 , 但真要评说却又无从说起 : 好像全看明白了 , 又似乎什么都不懂。    作者麦克尔 · 罗奇格西的年纪让人不大敢猜 , 因为我知道他是用了 22 年时间成为第一个拿到佛学博士学
期刊
“你拥有与生俱来的好条件:好看的外表、有趣的个性,聪明的头脑,这些应该让你的人生比一般人更得心应手,但是你似乎仍为缺乏自信所苦,你很在意别人的认同,害怕不能够更完美地活着其实完美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你相信,你就达到了,如果你需要别人来告诉你,你那只好为别人努力着,用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地成就别人的完美,跟随别人口中的肯定迈出下一个步伐,向‘配合癌’走去。也许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你疏远了和自己
期刊
只有我们公司有    阿里巴巴是一处适合诞生理想和侠客的天然巢穴,里面聚居着一支7000余人的庞杂队伍,他们驻扎在“五指山”苦练企业内功心法“六脉神剑”,有阿里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雅虎中国、阿里软件等五大帮派,卫哲、孙彤宇、陆兆禧、曾鸣、王涛分任各帮帮主,这些武林豪杰皆大有来头,在此按下不表。掌门马云江湖盛传其貌不扬,却功夫了得。今日有幸得见真人,发觉那“不扬”中竟透着丝丝“清秀之气”,眼神智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