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力提升问题。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发,未形成很好的思维认知力,因此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较大的难度。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接触和形成数学思想,形成数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促进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展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将是更高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关注和实践的。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是一种从数学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式,例如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数字形狀组合和其他想法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数学课堂,更好地认识数学课程。一般来说,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对数字会有很高的敏感度,而且对事物的联想能力也会比较强。数学思维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它不是固化的,通过数学思维的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变得具象化,加强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于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应用。一般来说,它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可视化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归纳思维和推理能力都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数学思维所需的能力有不同的重点,对每个人来说,理解程度也不同。有些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但他们在逻辑推理方面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但他们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只有掌握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才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思维进行运用,我们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让学生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只有运用数学技巧解决数学思维模式下的数学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习能力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不同。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教师所说的内容,并可以相互推论,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整理审查要了解,这是后天的思维能力。
文化差异导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各有不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积极必要的,一旦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数学思想的培养是数学教学培养目标中最长的一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与数学知识和更专业的数学技能相比,数学思维更加抽象,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指导和培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数形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更为生动形象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发现图形中这些直观对象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沿着同一个路线同时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58米,6分钟后,两人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对于初次接触相遇类应用题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我用画图的方式将这道题进行展示,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关系,从而正确地列出算式,算出答案。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造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数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和教授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差,在学习中经常会分心走神,这便需要教师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在对“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题目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先带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对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伐木工要去伐木,按照要求,他们需要砍伐直径在40厘米左右的树木,来到了伐木林,面对那么多树木,有个人不知该砍伐哪一棵,于是说,我们随便砍吧,砍完了再选合适的。另一个却摇了摇头说,他有好办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有什么好办法呢?如果你是伐木工,你又怎么做呢?”通过讲述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开展思考,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求,进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动和发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思考。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比一比、拼一拼、量一量、试一试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展。
比如在对“圆锥的体积”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用卡纸制作同底同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容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先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再把圆锥体的沙子注入圆柱体之中,学生们连续倒了三次才把圆柱体容器装满。结束操作后,我要求学生对实验规律进行总结,让学生探讨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快速的运转,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现快乐学习。
(三)与生活现实联系,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数学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要想掌握好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较为困难,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现实,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认真仔细地研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些充满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对数学思想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王红的妈妈要把17千克的大米分别装在一些储纳箱中,每一个储纳箱最多可以装4千克的大米,一共需要多少个储纳箱?这一道应用题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该题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我先要求学生仔细地阅读题目,再让他们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通過分析与思考,学生们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因当从17里面有几个4着手。我先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计算,17÷4=4.25,我又继续向学生提问:“根据我们学的四舍五入,17÷4≈4,妈妈准备4个储纳箱行吗?”学生们回答道:“不行。”我又问:“为什么不行呢?”学生们知道多余的0.25千克大米也需要装进储纳箱,因此还需多准备一个,一共需要5个储纳箱。
最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与理解。这种题型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具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使自身的思维动机得到了激发。
(四)转换思考角度,培养灵活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学生一旦具备了灵活的思维,就会有着更加宽广的解题思路、更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变通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练习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选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开放型题型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结束了“比和比例”的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甲、乙两辆车共同运输了90吨的货物,乙车比甲车多运了1/4,甲、乙两辆车分别运输了多少吨的货物?我先让学生对该题的题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再让学生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解答。大部分的学生都把这道题化为分数应用题,这个时候我便要求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寻求新的突破口。学生们通过思考刚刚学过的“比和比例”的知识,发现这道题也可以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根据比例分配的特点,“乙车比甲车多运了1/4”得出乙车与甲车的货物比为(1 4):4,从而计算出乙车运了50吨,甲车运了40吨。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设计发散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比如学生在学了比的知识以后,为了让学生可以对比的表达语言进行多方面掌握,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苹果价格和香蕉价格的比是4:5,你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1)苹果价格是香蕉价格的80%;
(2)香蕉价格是苹果价格的125%;
(3)香蕉价格比苹果价格高25%;
(4)苹果价格比香蕉价格低20%……同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使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时,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指导,使学生在数学教学的早期阶段就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为数学的顺利和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创建情境教学,建立学生形象与抽象知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培养更为复杂抽象的数学基础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和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展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将是更高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关注和实践的。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是一种从数学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式,例如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数字形狀组合和其他想法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数学课堂,更好地认识数学课程。一般来说,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对数字会有很高的敏感度,而且对事物的联想能力也会比较强。数学思维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它不是固化的,通过数学思维的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变得具象化,加强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于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应用。一般来说,它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可视化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归纳思维和推理能力都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数学思维所需的能力有不同的重点,对每个人来说,理解程度也不同。有些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但他们在逻辑推理方面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但他们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只有掌握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才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为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思维进行运用,我们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让学生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只有运用数学技巧解决数学思维模式下的数学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习能力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不同。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教师所说的内容,并可以相互推论,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整理审查要了解,这是后天的思维能力。
文化差异导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各有不同。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积极必要的,一旦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数学思想的培养是数学教学培养目标中最长的一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与数学知识和更专业的数学技能相比,数学思维更加抽象,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指导和培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数形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更为生动形象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发现图形中这些直观对象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沿着同一个路线同时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红每分钟走58米,6分钟后,两人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对于初次接触相遇类应用题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我用画图的方式将这道题进行展示,学生们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关系,从而正确地列出算式,算出答案。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造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数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和教授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差,在学习中经常会分心走神,这便需要教师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在对“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题目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先带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对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伐木工要去伐木,按照要求,他们需要砍伐直径在40厘米左右的树木,来到了伐木林,面对那么多树木,有个人不知该砍伐哪一棵,于是说,我们随便砍吧,砍完了再选合适的。另一个却摇了摇头说,他有好办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有什么好办法呢?如果你是伐木工,你又怎么做呢?”通过讲述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开展思考,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求,进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动和发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思考。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比一比、拼一拼、量一量、试一试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展。
比如在对“圆锥的体积”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用卡纸制作同底同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容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先把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再把圆锥体的沙子注入圆柱体之中,学生们连续倒了三次才把圆柱体容器装满。结束操作后,我要求学生对实验规律进行总结,让学生探讨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快速的运转,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现快乐学习。
(三)与生活现实联系,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数学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要想掌握好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较为困难,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现实,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认真仔细地研究,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些充满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对数学思想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王红的妈妈要把17千克的大米分别装在一些储纳箱中,每一个储纳箱最多可以装4千克的大米,一共需要多少个储纳箱?这一道应用题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该题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我先要求学生仔细地阅读题目,再让他们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通過分析与思考,学生们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因当从17里面有几个4着手。我先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计算,17÷4=4.25,我又继续向学生提问:“根据我们学的四舍五入,17÷4≈4,妈妈准备4个储纳箱行吗?”学生们回答道:“不行。”我又问:“为什么不行呢?”学生们知道多余的0.25千克大米也需要装进储纳箱,因此还需多准备一个,一共需要5个储纳箱。
最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与理解。这种题型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具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使自身的思维动机得到了激发。
(四)转换思考角度,培养灵活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学生一旦具备了灵活的思维,就会有着更加宽广的解题思路、更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变通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练习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选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开放型题型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结束了“比和比例”的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甲、乙两辆车共同运输了90吨的货物,乙车比甲车多运了1/4,甲、乙两辆车分别运输了多少吨的货物?我先让学生对该题的题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再让学生用最适合的方法来解答。大部分的学生都把这道题化为分数应用题,这个时候我便要求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寻求新的突破口。学生们通过思考刚刚学过的“比和比例”的知识,发现这道题也可以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根据比例分配的特点,“乙车比甲车多运了1/4”得出乙车与甲车的货物比为(1 4):4,从而计算出乙车运了50吨,甲车运了40吨。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设计发散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比如学生在学了比的知识以后,为了让学生可以对比的表达语言进行多方面掌握,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苹果价格和香蕉价格的比是4:5,你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1)苹果价格是香蕉价格的80%;
(2)香蕉价格是苹果价格的125%;
(3)香蕉价格比苹果价格高25%;
(4)苹果价格比香蕉价格低20%……同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使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时,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指导,使学生在数学教学的早期阶段就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为数学的顺利和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创建情境教学,建立学生形象与抽象知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培养更为复杂抽象的数学基础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