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三幅手工作品、三种评价带来的思考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创造家与表现家。在小班某次手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以撕、贴、画的方法创作“柳树”。在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其中三个幼儿的制作过程及人们对三幅作品的评论。因为三个案例中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作品本身,包括对于作品的评论,都值得引发我们对传统手工活动的“正确评价”的思考。
案例一悠悠的《美丽的柳树》:悠悠熟练地剪了一个长条形,贴在画纸中央,作为“树干”,然后在“树干”周围添画上密密的弧线作为柳条;一边制作,一边还观察起了旁边幼儿的作品:“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老师只是对她笑了笑,没有干涉她和同伴的创作。
案例二成成的《好长的柳树》:成成剪好长条形后,贴在纸上,但是发现长条形的顶部超出了画纸,他疑惑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教师发现了他的疑惑,走去示意他可以把长条形往下贴些,但是他并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继续在未超出纸面的部分添画上“柳条”。
案例三绕绕的《小丑柳树》:绕绕由于对剪刀的操作不太熟练,因此他将“树干”剪成了类似“三角形”,贴好后,他看了一会儿,又剪了一片不规则形贴在刚才那片的下面,觉得还不满意,又剪了几片继续贴,试图将“树干”拼成长条形,此时活动渐进尾声,教师轻声催促,他很投入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教师就不再干涉他,绕绕持续了近四十分钟左右完成了作品。作品中间是一大块各种形状的纸片“树干”组合,四周画上了各色的“柳条”。
三幅作品的评价:活动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作品栏里进行展示,其中悠悠的作品比较受欢迎;成成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柳树”时说:“我的柳树每天都喝水,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因为它长得太高了”;大家看到绕绕的作品的时候,都笑了:说它 “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
放学时家长们也围在作品栏前欣赏,大部分的家长都夸赞了悠悠的作品,并以她的作品比较自己孩子的作品。绕绕奶奶看到孙子的作品第一句话是:“你画的是什么?”成成妈妈则对成成说:“你的柳树太长了,应该上面剪掉点呀!”
三幅作品带来了幼儿与家长的三种评价,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了成人的评价模式,甚至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或正在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观。在手工活动中应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发展性、延迟判断这三大原则,不仅仅只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操作、想象力、创作力等因素。
二、正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评价
我们单从上述三幅作品画面的本身来看,也能发现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例如案例一中可以看出悠悠在画面构图和线条感中发展确实是有优势的,但她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处于一种固有模式中;案例二《好长的柳树》中虽然“树干”超出了纸面范围,但是成成在自我评价中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我的柳树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介绍得富有童趣又灵动,因为在幼儿想象的世界中,一切都合乎情理;案例三绕绕的作品在大家的评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带着发展的眼光仔细观察他的画面:整幅作品稚拙的构图与彩色柳条的色彩感却传递出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下的质朴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为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体现了他发展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育。
三、重视幼儿手工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次简单的手工活动,不能仅仅将评价局限在成果,对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习惯、毅力、注意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该是分享者、引导者、欣赏者的角色。
首先,强调过程,淡化成果。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幼儿能否在制作过程中拥有丰富想象经历、获得技能体验、分享成功经验,而不是满足于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如悠悠对于“树”的形象是单一的,缺乏想象力的,在看到同伴作品后会表现出疑惑、排斥“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她积极回应,并且在今后的活动中帮助悠悠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强调幼儿操作,淡化指导痕迹。幼儿的学习不是只是与经验的单纯堆积,而是打破原来的认知,重新建构新认知的过程。在案例二中教师“想帮助成成”几乎介入了成成的创作过程,但是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越位”行为,退回到了观察者、鼓励者的身份,淡化教师的指导,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与评价,这也是对成成想象力的一种保护,这种想象的精神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呈现。
四、提倡幼儿手工活动的个性评价
1、作品解读: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更是个性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创作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源于自己对手工主题的理解;来源于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创作。在上述的手工活动《柳树》中教师并没有给予范作定势幼儿的思维模式,并始终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的作品。
2、同伴交流: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也有评价的权利,例如《柳树》活动后的同伴之间的评价:“像个太阳”、“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柳条怎么是彩色的呢?”……。在这种互动中,幼儿及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与同伴交流、分享,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为自己审美意识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重视过程性评价,正视幼儿之间的差异,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更有效地催进幼儿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幼儿园 江苏】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创造家与表现家。在小班某次手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以撕、贴、画的方法创作“柳树”。在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其中三个幼儿的制作过程及人们对三幅作品的评论。因为三个案例中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作品本身,包括对于作品的评论,都值得引发我们对传统手工活动的“正确评价”的思考。
案例一悠悠的《美丽的柳树》:悠悠熟练地剪了一个长条形,贴在画纸中央,作为“树干”,然后在“树干”周围添画上密密的弧线作为柳条;一边制作,一边还观察起了旁边幼儿的作品:“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老师只是对她笑了笑,没有干涉她和同伴的创作。
案例二成成的《好长的柳树》:成成剪好长条形后,贴在纸上,但是发现长条形的顶部超出了画纸,他疑惑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教师发现了他的疑惑,走去示意他可以把长条形往下贴些,但是他并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继续在未超出纸面的部分添画上“柳条”。
案例三绕绕的《小丑柳树》:绕绕由于对剪刀的操作不太熟练,因此他将“树干”剪成了类似“三角形”,贴好后,他看了一会儿,又剪了一片不规则形贴在刚才那片的下面,觉得还不满意,又剪了几片继续贴,试图将“树干”拼成长条形,此时活动渐进尾声,教师轻声催促,他很投入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教师就不再干涉他,绕绕持续了近四十分钟左右完成了作品。作品中间是一大块各种形状的纸片“树干”组合,四周画上了各色的“柳条”。
三幅作品的评价:活动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作品栏里进行展示,其中悠悠的作品比较受欢迎;成成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柳树”时说:“我的柳树每天都喝水,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因为它长得太高了”;大家看到绕绕的作品的时候,都笑了:说它 “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
放学时家长们也围在作品栏前欣赏,大部分的家长都夸赞了悠悠的作品,并以她的作品比较自己孩子的作品。绕绕奶奶看到孙子的作品第一句话是:“你画的是什么?”成成妈妈则对成成说:“你的柳树太长了,应该上面剪掉点呀!”
三幅作品带来了幼儿与家长的三种评价,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了成人的评价模式,甚至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或正在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观。在手工活动中应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发展性、延迟判断这三大原则,不仅仅只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操作、想象力、创作力等因素。
二、正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评价
我们单从上述三幅作品画面的本身来看,也能发现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例如案例一中可以看出悠悠在画面构图和线条感中发展确实是有优势的,但她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处于一种固有模式中;案例二《好长的柳树》中虽然“树干”超出了纸面范围,但是成成在自我评价中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我的柳树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介绍得富有童趣又灵动,因为在幼儿想象的世界中,一切都合乎情理;案例三绕绕的作品在大家的评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带着发展的眼光仔细观察他的画面:整幅作品稚拙的构图与彩色柳条的色彩感却传递出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下的质朴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为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体现了他发展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育。
三、重视幼儿手工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次简单的手工活动,不能仅仅将评价局限在成果,对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习惯、毅力、注意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该是分享者、引导者、欣赏者的角色。
首先,强调过程,淡化成果。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幼儿能否在制作过程中拥有丰富想象经历、获得技能体验、分享成功经验,而不是满足于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如悠悠对于“树”的形象是单一的,缺乏想象力的,在看到同伴作品后会表现出疑惑、排斥“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她积极回应,并且在今后的活动中帮助悠悠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强调幼儿操作,淡化指导痕迹。幼儿的学习不是只是与经验的单纯堆积,而是打破原来的认知,重新建构新认知的过程。在案例二中教师“想帮助成成”几乎介入了成成的创作过程,但是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越位”行为,退回到了观察者、鼓励者的身份,淡化教师的指导,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与评价,这也是对成成想象力的一种保护,这种想象的精神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呈现。
四、提倡幼儿手工活动的个性评价
1、作品解读: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更是个性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创作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源于自己对手工主题的理解;来源于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创作。在上述的手工活动《柳树》中教师并没有给予范作定势幼儿的思维模式,并始终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的作品。
2、同伴交流: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也有评价的权利,例如《柳树》活动后的同伴之间的评价:“像个太阳”、“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柳条怎么是彩色的呢?”……。在这种互动中,幼儿及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与同伴交流、分享,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为自己审美意识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重视过程性评价,正视幼儿之间的差异,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更有效地催进幼儿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