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三幅手工作品、三种评价带来的思考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创造家与表现家。在小班某次手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以撕、贴、画的方法创作“柳树”。在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其中三个幼儿的制作过程及人们对三幅作品的评论。因为三个案例中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作品本身,包括对于作品的评论,都值得引发我们对传统手工活动的“正确评价”的思考。
  案例一悠悠的《美丽的柳树》:悠悠熟练地剪了一个长条形,贴在画纸中央,作为“树干”,然后在“树干”周围添画上密密的弧线作为柳条;一边制作,一边还观察起了旁边幼儿的作品:“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老师只是对她笑了笑,没有干涉她和同伴的创作。
  案例二成成的《好长的柳树》:成成剪好长条形后,贴在纸上,但是发现长条形的顶部超出了画纸,他疑惑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教师发现了他的疑惑,走去示意他可以把长条形往下贴些,但是他并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继续在未超出纸面的部分添画上“柳条”。
  案例三绕绕的《小丑柳树》:绕绕由于对剪刀的操作不太熟练,因此他将“树干”剪成了类似“三角形”,贴好后,他看了一会儿,又剪了一片不规则形贴在刚才那片的下面,觉得还不满意,又剪了几片继续贴,试图将“树干”拼成长条形,此时活动渐进尾声,教师轻声催促,他很投入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教师就不再干涉他,绕绕持续了近四十分钟左右完成了作品。作品中间是一大块各种形状的纸片“树干”组合,四周画上了各色的“柳条”。
  三幅作品的评价:活动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作品栏里进行展示,其中悠悠的作品比较受欢迎;成成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柳树”时说:“我的柳树每天都喝水,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因为它长得太高了”;大家看到绕绕的作品的时候,都笑了:说它 “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
  放学时家长们也围在作品栏前欣赏,大部分的家长都夸赞了悠悠的作品,并以她的作品比较自己孩子的作品。绕绕奶奶看到孙子的作品第一句话是:“你画的是什么?”成成妈妈则对成成说:“你的柳树太长了,应该上面剪掉点呀!”
  三幅作品带来了幼儿与家长的三种评价,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了成人的评价模式,甚至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或正在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观。在手工活动中应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发展性、延迟判断这三大原则,不仅仅只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操作、想象力、创作力等因素。
  二、正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评价
  我们单从上述三幅作品画面的本身来看,也能发现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例如案例一中可以看出悠悠在画面构图和线条感中发展确实是有优势的,但她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处于一种固有模式中;案例二《好长的柳树》中虽然“树干”超出了纸面范围,但是成成在自我评价中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我的柳树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介绍得富有童趣又灵动,因为在幼儿想象的世界中,一切都合乎情理;案例三绕绕的作品在大家的评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带着发展的眼光仔细观察他的画面:整幅作品稚拙的构图与彩色柳条的色彩感却传递出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下的质朴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为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体现了他发展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育。
  三、重视幼儿手工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次简单的手工活动,不能仅仅将评价局限在成果,对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习惯、毅力、注意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该是分享者、引导者、欣赏者的角色。
  首先,强调过程,淡化成果。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幼儿能否在制作过程中拥有丰富想象经历、获得技能体验、分享成功经验,而不是满足于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如悠悠对于“树”的形象是单一的,缺乏想象力的,在看到同伴作品后会表现出疑惑、排斥“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她积极回应,并且在今后的活动中帮助悠悠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强调幼儿操作,淡化指导痕迹。幼儿的学习不是只是与经验的单纯堆积,而是打破原来的认知,重新建构新认知的过程。在案例二中教师“想帮助成成”几乎介入了成成的创作过程,但是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越位”行为,退回到了观察者、鼓励者的身份,淡化教师的指导,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与评价,这也是对成成想象力的一种保护,这种想象的精神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呈现。
  四、提倡幼儿手工活动的个性评价
  1、作品解读: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更是个性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创作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源于自己对手工主题的理解;来源于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创作。在上述的手工活动《柳树》中教师并没有给予范作定势幼儿的思维模式,并始终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的作品。
  2、同伴交流: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也有评价的权利,例如《柳树》活动后的同伴之间的评价:“像个太阳”、“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柳条怎么是彩色的呢?”……。在这种互动中,幼儿及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与同伴交流、分享,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为自己审美意识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重视过程性评价,正视幼儿之间的差异,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更有效地催进幼儿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是现行教材比老教材多的一个例题,目的是将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操作、如何发展其空间想象力呢?  【教学片断】  1、有序操作,清晰观察  一个正方体纸盒,像下面这样依次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它的开图。  (1)出示例题,理解“依次”。  师:看图思考,沿着图中的红线剪开,依次剪开了它的哪些面?  (学生观察交流:上→前→左右→后) 
夺淳真卡,争做淳真儿童的活动,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此项活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及时性评价,并关注学生在校、在家、和公共场所的表现,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关注评价,评价者涵盖了老师,同学,家长,邻居甚至社区人员。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程实施四年来,我校学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课堂发言积极了,作业认真做了,班级的事抢着做了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一书的盛行,大数据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同样不可避免。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时代飞速发展、信息量快速变迁的今天, 尝试通过以数据背景为依据的思考和实践,来打造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持续性的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  一、汇总教师的年龄层、男女比例等——分析幼儿园组队规律  1、版块数据分析:从年龄层次看,25周岁以下8%,26—35周岁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的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资源达21种之多。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堂资源,灵活巧妙的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彩的语文学习乐园。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
一、案例要研究的問题  我们幼儿园身处农村,家家都长有很多的丝瓜,时至深秋,丝瓜都已经长老了。丝瓜筋很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园特别重视生态化体验活动,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
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图画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音乐中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可以说,情境教学就是学生从“生活世界”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音乐世界”,在音乐的陶冶中去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情境教学显得有为重要,
“六力”并举打造“快乐学校”是我区教育局为深化“快乐地学,幸福地教”的实践而确定的策略,“六力”中教师是基础,一批充满魅力的教师必将成为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受年龄的制约,也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魅力,就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愿意和教师亲近,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成为活力学生,教育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功。  幼儿教师的魅力来源于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情”韵飞扬,如何拨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之弦,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动韵致的有效空间呢?  一、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倾己身心,物我两忘。  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拥有饱满的激情,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溶于课堂的生成、开放中,与
“一吻救命”。深圳“一吻救命”的少女刘文秀成为网络红人了。她说。“我以后会打电话给他,鼓励他好好地生活。”“当时去吻他,我也没有多想,纯粹是安抚他的情绪。能救下他我就不管那么多了。”这“救命之吻”是她思想境界中大爱的自然表露。生活中,她也是一位表里如一的善良的姑娘。  “死吻”。再一次细看这张照片, 一个美丽女兵的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这个美丽的女兵,给了伤员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吻……一个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这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什么是复述课文呢?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是指在理解原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顺序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等内容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发挥自主性,恰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