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区域位置;二是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三是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它们正好反映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下面以“南亚”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就如何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通过经纬度的“十”字定位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但教师不能为了位置而讲位置,一味地叫学生死记硬背经纬线,应该更加侧重于讲位置对其区域特征的影响,如北回归线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热量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对海陆相对位置的分析,印度半岛三面环海,更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再者,教师可以联系其他重要区域来记经纬线,如半岛东部的90°E经线,经过孟加拉湾也经过中国西北的“三山夹两盆”地区,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二、把握核心特征,运用高中地理原理进行深层次探究
从考试大纲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经从传统的掌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形成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初中地理的结合,即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结合,用高中的地理原理、理念统领区域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内容多,但知识体系大多雷同,即认知位置、把握特征、解决问题。而且区域地理的特征无外乎就是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千篇一律。教师应当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提取本区域的突出区域特征,设置问题,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在《南亚》教学中,把握突出特征:水旱灾害频发。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圖片引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设问“为什么水旱灾害频发?”,然后以这个问题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化繁为简,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各个击破。如气候因素中对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可以先讲降水必须满足的条件:充足的水汽和水汽凝结所必需的温度条件。总结常见四种降水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根据材料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如在比较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差异上,为什么热带季风降水更集中且丰富,学生会懂得从水汽与气温两个因素去分析:首先,雨季时水汽丰富,因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其次,本区地处热带,多对流雨;最后,源自北印度洋的飓风带来降水。
三、授之以渔,掌握区域的分析和研究的思路、方法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以归纳为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以个案分析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学生复习归纳总结。1.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2.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要熟悉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基本特点和成因,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如本节课,以“水旱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分布和农业等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并总结规律,构建模型框架。
四、“无图不地理”,强调地图教学
通过读图的训练提高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看到这个图,就知道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答题,比如说降水量图、等温线图、分布图、统计图,它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如本节课应重点讲好三幅图,首先是“南亚政区图”,通过对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分析解读,有助于理解热带季风的成因。其次是“南亚地形图”,对选用的地形图教师必须经过处理,最好不用分层设色图,建议用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图一来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掌握程度,二来更接近高考模式。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起伏、有无特殊地貌来帮助其总结答题规范。最后是“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南亚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调用原有知识储备对成因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通过经纬度的“十”字定位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但教师不能为了位置而讲位置,一味地叫学生死记硬背经纬线,应该更加侧重于讲位置对其区域特征的影响,如北回归线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热量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对海陆相对位置的分析,印度半岛三面环海,更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再者,教师可以联系其他重要区域来记经纬线,如半岛东部的90°E经线,经过孟加拉湾也经过中国西北的“三山夹两盆”地区,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二、把握核心特征,运用高中地理原理进行深层次探究
从考试大纲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经从传统的掌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形成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初中地理的结合,即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结合,用高中的地理原理、理念统领区域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内容多,但知识体系大多雷同,即认知位置、把握特征、解决问题。而且区域地理的特征无外乎就是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千篇一律。教师应当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提取本区域的突出区域特征,设置问题,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在《南亚》教学中,把握突出特征:水旱灾害频发。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圖片引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设问“为什么水旱灾害频发?”,然后以这个问题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化繁为简,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各个击破。如气候因素中对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可以先讲降水必须满足的条件:充足的水汽和水汽凝结所必需的温度条件。总结常见四种降水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根据材料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如在比较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差异上,为什么热带季风降水更集中且丰富,学生会懂得从水汽与气温两个因素去分析:首先,雨季时水汽丰富,因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其次,本区地处热带,多对流雨;最后,源自北印度洋的飓风带来降水。
三、授之以渔,掌握区域的分析和研究的思路、方法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以归纳为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以个案分析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学生复习归纳总结。1.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2.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要熟悉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基本特点和成因,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如本节课,以“水旱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分布和农业等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并总结规律,构建模型框架。
四、“无图不地理”,强调地图教学
通过读图的训练提高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看到这个图,就知道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答题,比如说降水量图、等温线图、分布图、统计图,它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如本节课应重点讲好三幅图,首先是“南亚政区图”,通过对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分析解读,有助于理解热带季风的成因。其次是“南亚地形图”,对选用的地形图教师必须经过处理,最好不用分层设色图,建议用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图一来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掌握程度,二来更接近高考模式。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起伏、有无特殊地貌来帮助其总结答题规范。最后是“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南亚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调用原有知识储备对成因进行探究。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