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往事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母亲从山上下来,背回一根楠竹,横在屋檐角下,将一溜衣服晒在竹竿上。雨从燕子瓦上顺流而下,刚洗的衣服正在滴水。整个世界好像都在落雨了。
  我坐在屋檐下看着禾场左侧的那棵杨树,杨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小鸭嘴”,不时地从树上掉下来一串。那棵杨树不知长了多少年,我出生的时候,它站在那儿看着我来到世间,我成年以后,它还是站在那儿看着我走来走去。
  它像我的祖父一样渐渐老态龙钟。纷纷扬扬的细雨像是在给它沐浴,一遍一遍地冲洗着它满身的枝叶。它突兀地站立在雨中,高傲地漠视着周边的一切。门前小径边的木芙蓉尚未到花期,撑开的五指叶经络分明,叶片显得尤为翠绿。一株株指甲花、水仙草、芭蕉、箬竹稀稀落落地围拢在木芙蓉的旁边,众星捧月般围成一个弧线形,和杨树一起组成了一个自然的小园地。
  雨骤然停了。
  世界突然安静下来,祖父的咳嗽声在偏房中响起,他翻过身去,像一头耕坏的犁铧靠在墙壁边,发出粗重的喘息声。
  傍晚时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
  谷雨。一年的谷雨又来了,雨与雨纠缠不息,连绵不绝,拖沓沉重。
  这一年的谷雨,像一个事件,扦插在我的记忆之地。
  祖父多年来一个人生活在五田渡集市。他和祖母关系一直不好,他很少回家,回家的时候基本上是过年过节,父亲将他从五田渡接回来吃饭,吃完饭后他一声不吭地走了,基本上不和祖母说上一句话。祖父在集市上开了一家理发店,村里大大小小的头颅大多交给他打理。
  谷雨之前,父亲将榻椅移到屋后。祖父躺在暖洋洋的春光下,看着竹林间的麻雀恣意跳跃,看着桃花一朵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祖父已经没有力气和我说话了,只是看着蹲坐在旁边的我,用手抚在我的头上。谷雨之后,祖父躺在偏房的床上,一躺就是一整天,我们将饭端到他的跟前,他有时候没胃口,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放在那里,等下吃。再来看他的时候,他已经睡着了,一碗饭和着菜一口没有动过。
  半夜的时候,他的咳嗽声猛烈急促地响起。父亲快步跑到他的床前,他握着父亲的手。
  雨像是从屋外走了进来。祖父消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视线之中。
  二
  最欢快的是麻雀,它们在硕大的芭蕉叶上腾跳挪移,偶尔啄食一下残剩的籽粒。还有的麻雀站在稻草垛顶上寻食。稻草垛经过积雪的融合与春风的拂动,身子逐渐松软,顶上的锥形帽开始掉落。五田渡主要以种植稻谷为主,除了集市上住的少许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几亩稻谷地。秋收后的稻谷经过晒场的捶打,剩下的稻草秆只能作为闲物留下来,偶尔用作捆缚柴火的绳子、垫猪圈的暖窝之类的。
  孩子们对稻草垛有着天然的喜悦感。三两个人捉住一个人,拎手拎脚,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齐丢向稻草堆上去。我们还喜欢钻在稻草里捉迷藏,将稻草垛扒开一个洞,合上,让另外的人寻找。有时,我们兴致来了,一齐爬向草垛顶上,草垛禁不起晃动,顶上的草堆猛地滑落下来,我们像坐着滑梯从上面坠落,松软的稻草一起滚落将我们覆盖。我们嘴里叼着一根枯黄的稻草,摇头晃脑地从稻草堆里走出来。
  在五田渡集市上,有一条硕长弯曲的地下水管,管道埋在河堤下面,从五田渡闸门一直延伸到灌排沟口,只在管道两端显露出两个豁达的出入口。谷雨时分,排水沟不用抽水。我们低着头借着手电筒远射的光芒,从入口俯身而入,没走几步,脚就踩到了坑坑洼洼的泥水,接着手电筒扑哧一声砸在水泥硬壁上,摸起来无论如何再不能亮了。
  我们硬着头皮向前走。领头的在前头突然一声喊,有蛇。三四月哪里会有蛇,蛇还没活过劲来。我们没经过大脑思量,吓得啊啊大叫起来。领头的人在前头哈哈大笑。走着走着,鼻腔里闻到一股烟味,被火焚烧的柴火烟气从管道里窜进来,追赶着我们。我们加快步伐向前,走到拐弯的地方,豁然开朗,一个宽敞的空间坦然显露着,里面铺陈着简单的水泥浇灌的铁柱,好像顶着上面的堤道,弯弯曲曲的管道交错相接。我们疑心这是管道转弯的地方,汇聚管道,分离支流,将河流引向不同的方向。有一些光亮从机埠外面的豁口处透射进来。我们稍微坐了一下,正准备从闸口爬出来的时候,外面噼里啪啦下起黄豆大的雨来。我们被暂时困在管道里,听到外面的雨声似乎就下在头顶上。雨水从闸口漫进来,一溜溜地流淌着。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坐在地底下倾听雨声。
  三
  2001年的谷雨似乎没有往常的雨水那么多。我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第二年,依旧在小镇的一个中学教书。我二十一岁,脸上残留着青春痘的欲望。
  她在不经意中迎面而来,像是一个在梦中期盼许久的影像。白净的皮肤,陈慧琳似的会笑的眼睛,不高不矮的个头,一个让人看着舒服的模样。那时,我的单身宿舍内满是陈慧琳的海报照。
  一次,我陪同事去镇下面的小学去相亲的时候,她恰好在旁边陪着。她是低我一届的师范学妹,还没有正式考上编制,在小学校里做代课老师。她笑起来腼腆,与我说话时两只眼睛睁得很大。后来,我们又相遇了两次,一次依然是我当灯泡陪同事去学校,一次是她来我的学校看望她初中的老师。
  在她老师的撺掇下,我主动给她打了电话。她显得很开心的样子,电话那头咯咯咯地笑着。
  当时,她的小学里有一个老师在追求她。我廉价的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不再主动地去和她联系了。一年后,我调到了镇上的中学。有一次,她居然来镇上辗转到我的学校来看我。那时候,她已经是正式编制的老师。我本来想张口问她的恋情怎样了,一直没好意思张口。她和我短暂地交谈,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离开了。
  以后知道她的消息时,我已经离开小镇几年了。她的老师,我的昔日同事告诉我,她已经结婚了,找的是年纪大她许多的一个小领导。
  我说不上话来。如果那年的谷雨可以重新来一次,我或许会上足勇气的发条,大胆地爱自己喜欢的姑娘。但往事只可回味,没有重新来过。
  有时候想起老学校的那些人那些事,想起她脸颊的绯红,定定的眼神,不知道她过得怎样了。
  那年的谷雨很少下雨。
  四
  插秧的时候,父亲照例将我很早叫起来,两个姐姐裤脚拢到膝盖上,光着脚丫穿着拖鞋。母亲挑着箩筐,带着一担挑选利索的稻草绳。五田渡的水田和旱田区分很清楚,旱田一般在高坡或者平原区,洼地和湖港边留的是水田,旱田和水田边上都有灌排沟。只是水田的流水沟互通勾连,东家的水可以流到西家去。我们家的十亩地在五田渡六组的鱼池边,均匀地排列成一个“品”字,上方四亩,下方六亩,看上去成了一个倒三角。
  水有些凉气,光着脚伸进泥水里,软泥从脚趾丫钻入,提脚又踩进新的泥土里。父亲用尼龙绳将一亩地均匀地分割成一溜溜的直线形,母亲从育秧田里挑回来一担秧苗,站在田垄上一抛,捆成把的秧苗稳稳地落在水田中间。
  我和姐姐拿着秧苗,沿着父亲牵引的直线,从秧田的一端将秧苗插到另一端。两个姐姐都已经十几岁了,速度极快而且标准,她们插的秧苗入水不深不浅,方方正正的,很美观。我那时才十岁出头,插秧速度很慢,像写的字樣歪歪斜斜。一抬头,姐姐早已到老后面去了。我顷刻开始发明创造,将一根秧苗插在左指缝间,右手拿一摞摞迅速地栽下去。母亲知道我在干什么,说你不要将秧苗插坏了,哪里有这样的插秧法。我一迈腿,脚下不稳,身向后仰,一屁股坐在水泥地里。母亲免不了要责骂一番,要我回去换衣服。
  水田地里有蚂蟥,蚂蟥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到小腿肚上,一不留神,吸出一口血来。居然不会有疼痛感。有时插了一天的秧,到了晚上才发现蚂蟥还粘在腿肚子上,没有离开。让人后怕。
  插完秧后,站在田垄上一看,整整齐齐的秧苗在微风的轻拂下,轻轻点头,像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排排美观的汉字。其他的田地上,一户户人家正在水田中央轻盈地忙碌着,完成一桩古老而庄严的事。
  田垄边的柳树上有鸟在叫,叽叽叽叽,不是布谷鸟的声音。
  责任编辑:沙爽
其他文献
一  随僧人循阶而下,去了院子西边的一座小楼。  你住这儿。僧人说,一楼是书房,你在二楼。僧人一边说,一边推门,却一下没推开,因为潮气,门涨了,涩涩的。僧人再推,滞涩地,门吱呀一下,才开了。  寂照寺在半山, 四围是森然高大林木,道路崎岖,上山不易,香客不多,挂单的僧人也该是不多。推门进去,一楼两边都是书架,堆满了书籍。潮气的缘故,那些薄薄灰尘有点发  楼梯很窄,不过二尺阔,勉强容一人上下。二楼也
期刊
一  大雨终于到来, 仿佛内心形容不清白的东西也落到实处。窗外路上,有人与雨正面交锋。地面的潮湿味飘进屋。雨水的轰响和汽车的雷鸣剧烈。想起小时候在老屋,我们与暴雨抗争,从房子这边跑到那边。炸雷仿佛能把屋劈碎。我们用三米长的门闩棒关门。那个堂屋门有点变形, 很不容易合拢。奶奶在瓦屋用锅碗瓢盆接漏。不知风雨什么时候会停。等太阳把热气带回,我们发现, 猪圈楼边的那棵橘子树已被风雨拦腰斩断了。  不过,现
期刊
成为一座岛  这里曾是一座孤岛。河流入海沉积下来的泥沙日渐堆积成了伸向海里的一截陆地,最终把孤岛变成了陆连岛。有人一直向东走,走到他们以为的“天尽头”,在这里住下来,成为最初的岛民,日出而渔,日落而归,开始了岛上的生活。距离古登州不远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岛屿,就像茫茫海路上的“驿站”,为那些驾一叶小舟穿越渤海海峡的渔民提供休憩补给、躲风避浪的处所。当他们向别人讲述海上遭遇的时候,难免添加一
期刊
远去的滑轮车  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辆滑轮车。  那座矿山有井架、卷扬机、卡车,也有电视转播塔,它们的作用显而易见。可少时的他并不知道小小的轴承有什么用处,它们像是从矿山这台大机器上偷偷溜下来的, 躲藏在机修车间废弃仓库的角落里———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时的他觉得:除了矿工,矿山所有能走动的事物都有圆圆的腿, 而轴承就是两个钢圈中间挤着一圈钢珠转子, 仿佛滴溜溜地行走在圆形铁轨上的脚, 当
期刊
凤城河四方方,把城池守得固若金汤。整个环河景区近三十处景观,均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放眼远观,河面时而蜿蜒,时而壮阔。  船从宋代建筑望海楼景区出发,这是标准的宋代文人园林,由黑松、雪松、刺柏、龙柏、刚竹、孝顺竹以及茶梅组成。经文昌阁西行至唐代寺院南山寺,从河的段面上看,楼、阁、寺三位一体,构成了本邑地标体系。古称“凤池笔颖”的文峰塔前两棵菩提树,禅意天成。菩提树,又称紫
期刊
到泽库  2019年7月4 日,张青松紧紧握住泽库县司法局让忠局长有力的大手, 接受了藏族小伙洛桑扎西献给他的白色哈达。从此, 张青松这位“全国律师界十大新闻人物”,成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名“1+1法律援助者”。  从西宁到泽库驾车四小时, 让忠局长带着他们到达泽库县时,已是晚上九点多。灯光下,闪烁的泽库县城迷离宁静,张青松有点诧异,有些遗憾。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说是到了边远贫困地区
期刊
我们这儿把猪叫狫狫,大猪叫大狫狫,小猪叫小狫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有点晦涩,有点古典,公猪叫牙猪,母猪叫豚子。若是你到谁家串门,刚好看见院子的猪圈里跑着两头猪,你一惊,没辨别出来,出口问,公猪母猪啊?人家就当你是个外来侉子,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心里瞧你不起。这儿的人护短、保守, 对外来东西持怀疑态度,留待商榷,才不想很快接受。我八岁到十七岁, 整个少年时期是在辽宁新民和尚屯度过的,那里的人说我是
期刊
朋友养了一盆紫叶吊兰,爬山虎一样铺满了窗台,在阳光下看上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瞅着眼馋,忍不住掐了两小枝,带回来插在杯子里水培。户主先生讽我小气,说见个花草就往家里带,也不分个贵贱胖瘦。那有什么办法,我这辈子就只喜欢个文字和植物。光阴纷杂,唯它俩能让我心平气和地修复被生活耗掉的元气。我认真地每天给小吊兰换水,看着它们在水里一点点冒出小小的根须,觉得漫长的冬天又多了点盼头。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两周后
期刊
一  我登上温室大棚脊背上的高坡,和两米之下的人间隔开一段距离。  周围所有的大棚尽收眼底,一座座,一片片,白花花的塑料布在冬天里跳舞。随时有一小片塑料布准备反射阳光,闪耀我的眼。我时站时坐,偶尔顺着排列的苫子走上一段,检阅它们排列的姿势。  身居高位,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比我更低的那些草木,茄子搭配黄瓜,米豆和豆角斗艳,最漂亮的还是西红柿,圆滚滚的果实透过大棚上的塑料布冲进我的眼睛。那个蹲在西红柿
期刊
一  辣蓼已经采回,红茎上明显膨大的节很是显眼,像瘠土上的瘦竹,花也开了,一串串,红得沉静,没有闪烁的光泽。  很长时间, 我分不清辣蓼和红蓼,这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难点,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倾斜。  红蓼花很美,虽然也不铺张,没有先声夺人的霸道,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说到红蓼花,自然想到送别铁姓官员的轶事。  红蓼花开的时节,一位姓铁的官员远行上任, 送别的人群中有文人也有武官,文人们想难倒一位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