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之交约500年的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历史。“国语”可以理解为“各国之语”,“语”是先秦时期历史记载书籍中的一个类别,其特点是重在记言,而所记言语大多是关于国事的对话或议论,往往充满政治警句和统治智慧。楚庄王请人教育培养楚国的太子,教授太子的内容中就有“语”这一类史书:“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国语·楚语上》)意思是用《语》教授太子,从而让太子懂得先王们的治国经验,在于以明德治民。由此可见,中国的史书从一开始产生,便有资治的目的和功用。
《国语》全书分八国记事,依次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除了其中《周语》记载西周、春秋之事,其他各国,则基本都记春秋之事,总体来说,《国语》全书记载西周的事不多,所记主要还是春秋时期各国之事。所以,这使得《国语》和另外一本也记载春秋历史的史书《左传》在内容上便有一些重合的地方,但《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把鲁国及各国历史纳入到鲁国十二公各年之下,按年代先后逐年、逐月记载,融各国为一体;《国语》则把全部所记内容分为240多个条目,分散到八国之中,而各条目前后彼此之间互不连属,在内容上也没有什么紧密必然的联系,若把此书看作一资料汇编,大概也不为过。此外,《左传》重在记事,往往详述史事的过程;而《国语》则重在记言(但不完全排除记事),往往通过言论来反映史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国语》和《左传》的编撰者为同一人,即左丘明。这个说法影响很大,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即认同此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意思是孔子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作了《春秋》,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编著了《左传》,同时他又把一些不同或相同的材料用来编著了《国语》。所以在汉代,《国语》和《左传》曾被看作记载春秋历史的姊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但宋朝时就有人开始怀疑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宋人陈振孙已发现《国语》与《左传》在内容上存在一些相异之处。例如,齐桓公举兵伐楚,在论述讨伐缘由时,在《左传》中是斥责楚国不向周王献贡包茅,而在《国语》中则是记载楚国向周王贡丝;鄢陵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军,连楚共王眼睛也中了箭,晋军能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晋军中有楚国人为其提供楚军的详细情报,这位楚国人,《左传》中记载是苗贲皇,《国语》则记载是雍子。齐桓公的那次征楚,以及晋楚之间的鄢陵之战,这两件事都是春秋时期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然而在《国语》《左传》二书中的记载却有如此差异。此外,二书的写作文体也不太一样。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左传》文法进行了详细考察,证明了《左传》与《国语》二书的语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见二书绝非一人所作。
《国语》中《晋语》的内容最多,差不多占全书一半的篇幅,《齐语》《郑语》《鲁语》各一卷,内容较少;此外书中没有关于秦国的记载,可见编撰者应该不熟悉秦国或得不到秦的有关资料。有学者根据《国语》对吴、越历史的详细记载及其他迹象,认为《国语》可能是楚地人的作品,其编定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
《国语》虽然在系统叙事上比《左传》要逊色不少,但它在某些史事的记载上却又比《左传》更详细,可补《左传》的不足,例如《左传》只说晋文公“利民”,而在《国语》中则详细记载了晋文公“利民”的具体内容是:“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务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此外,如《齐语》,则只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始末,如《吴语》,则基本可视为吴王夫差一人的传记,如《越语上》与《越语下》,虽都记勾践灭吴,但却大有出入,《越语上》只记越王勾践兵败复仇事,是以勾践为中心,而《越语下》则多记范蠡之事,无疑是以范蠡为中心。我认为,这已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之滥觞了。
《国语》全书分八国记事,依次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除了其中《周语》记载西周、春秋之事,其他各国,则基本都记春秋之事,总体来说,《国语》全书记载西周的事不多,所记主要还是春秋时期各国之事。所以,这使得《国语》和另外一本也记载春秋历史的史书《左传》在内容上便有一些重合的地方,但《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把鲁国及各国历史纳入到鲁国十二公各年之下,按年代先后逐年、逐月记载,融各国为一体;《国语》则把全部所记内容分为240多个条目,分散到八国之中,而各条目前后彼此之间互不连属,在内容上也没有什么紧密必然的联系,若把此书看作一资料汇编,大概也不为过。此外,《左传》重在记事,往往详述史事的过程;而《国语》则重在记言(但不完全排除记事),往往通过言论来反映史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国语》和《左传》的编撰者为同一人,即左丘明。这个说法影响很大,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即认同此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意思是孔子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作了《春秋》,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编著了《左传》,同时他又把一些不同或相同的材料用来编著了《国语》。所以在汉代,《国语》和《左传》曾被看作记载春秋历史的姊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但宋朝时就有人开始怀疑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宋人陈振孙已发现《国语》与《左传》在内容上存在一些相异之处。例如,齐桓公举兵伐楚,在论述讨伐缘由时,在《左传》中是斥责楚国不向周王献贡包茅,而在《国语》中则是记载楚国向周王贡丝;鄢陵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军,连楚共王眼睛也中了箭,晋军能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晋军中有楚国人为其提供楚军的详细情报,这位楚国人,《左传》中记载是苗贲皇,《国语》则记载是雍子。齐桓公的那次征楚,以及晋楚之间的鄢陵之战,这两件事都是春秋时期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然而在《国语》《左传》二书中的记载却有如此差异。此外,二书的写作文体也不太一样。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左传》文法进行了详细考察,证明了《左传》与《国语》二书的语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见二书绝非一人所作。
《国语》中《晋语》的内容最多,差不多占全书一半的篇幅,《齐语》《郑语》《鲁语》各一卷,内容较少;此外书中没有关于秦国的记载,可见编撰者应该不熟悉秦国或得不到秦的有关资料。有学者根据《国语》对吴、越历史的详细记载及其他迹象,认为《国语》可能是楚地人的作品,其编定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
《国语》虽然在系统叙事上比《左传》要逊色不少,但它在某些史事的记载上却又比《左传》更详细,可补《左传》的不足,例如《左传》只说晋文公“利民”,而在《国语》中则详细记载了晋文公“利民”的具体内容是:“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务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此外,如《齐语》,则只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始末,如《吴语》,则基本可视为吴王夫差一人的传记,如《越语上》与《越语下》,虽都记勾践灭吴,但却大有出入,《越语上》只记越王勾践兵败复仇事,是以勾践为中心,而《越语下》则多记范蠡之事,无疑是以范蠡为中心。我认为,这已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之滥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