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随着高职学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高职生就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本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科学的培养人才定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突出德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示范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示范;高职;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调查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日益凸显,2009年毕业生人数610万,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左右(见表1)。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大学生过剩了”。而实际上,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看,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7%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可是,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水平的“高移”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
表1 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表
但是,根据麦可思公司连续三年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调查,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以及薪金都不低。麦可思公司调查了2006届、2007届、2008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三年累计有效问卷50万份以上。其中“示范性高职院校”与“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样本数总共约6.4万份,分别覆盖97所示范性高职院校、1591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与高职分校。
就业率和薪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指标。根据麦可思公司对2006、2007和2008三届大学毕业生的连续调查,这两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这两个图可以清晰看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就业状况最好。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虽然相对于2007届有所下滑,但都没有跌破2006届的水平,月薪仍然高于2006届。
可以明显看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持平,月薪下滑幅度最小;尤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比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都较高,其中2006届高1个百分点,2007届高3个百分点,2008届高2个百分点。这一点表明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基本处于相对优势的稳定发展过程中。
从表2数据看来,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优于非示范性院校的。
为什么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优于非示范性院校?同时还优于四分之一的非211本科院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第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了国家较大建设资金的投入。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这些学校加强了专业的建设,改造了实验实训设备,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校知名度。第二,学院的办学理念定位准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等。
(数据来源卖可思-2008届大学生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尽管就业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仍难言乐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便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对于就业竞争力,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少春老师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班正昌老师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吃苦耐劳和工作实干的精神,能说会做,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楼锡锦等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赵志川等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认为,用人单位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所包含的能力要素,他们提出就业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共39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是:(1)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2)核心技能,如计算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倾听技能,关键分析和自我管理能力等;(3)过程技能,如应用学科知识的理解力,计算机技能,商业意识,对公司政治的敏感性,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处理能力,影响力,团队工作和谈判能力等。
当触及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时,大家的直接反应是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低,认为如果专业能力强,则就业竞争力就高,反之则低。这种说法,一方面是没有全面了解就业能力的真谛,另外也没考虑到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在职场上竞争,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这些有利于就业的个人特质与态度。(2)核心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3)毕业生特色。准确地说是指在校园文化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毕业生特色。在目前供大于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校的声望和办学特色,特别是毕业生特色。归纳起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总的要求就是要“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特色发展”。
三、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庞大的毕业大军、严峻的就业形势,因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已引起更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改善高校的就业状况,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适应期,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所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科学的培养人才定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突出德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的一线人才。
1、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议、课程建设都必须围绕着人才培养定位而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必需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办学中,学院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强调“双师”型教育,培养“多证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兼职辅导员队伍中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技能)、理念,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从企业、单位聘请了5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任学院校外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与此同时,学院依托兼职辅导员“传、帮、带”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导航,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毅力进行培养和指导,对大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2、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高职毕业生是富有优势和潜力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入手,针对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构建适合提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方位就业指导。根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制了“分层次、分阶段”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即从“培养合格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来进行教育,为培养适应职业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人才做好准备。同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次调研,确定了毕业生数量多、毕业生稳定、就业率高的知名企业为学院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24家企业、单位合作建成24个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协议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场所和教育素材,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基地,并与企业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基地教育活动的安排、内容、方法等等。学院为用人单位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也愿意并主动帮助学院建立实习基地,并且把学生实践教学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再把学生视为企业的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达到了“双赢”目的。另外,学院通过聘请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行业劳动模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开路先锋精神和铺路石子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的高职人才,使学生“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突出德育教育,打造文化品牌
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十分重视思想品德,员工的品德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尤为重要,员工的品德好坏可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一年级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情意并重的家庭人,此阶段的教育重点为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亲情教育;二年级的目标为预备职业人培养,教育的重点为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教育、实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教育和社会实践;三年级的目标为职业人教育,教育重点为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评比、就业能力教育。此外加强网站建设,发挥网络在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课堂德育、课外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贯彻一个“严”字、始终参透一个“情”字,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的“四好”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遵循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萃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贴近企业的目标。在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所学专业的要求安排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选取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同时增强了择业就业的竞争力。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学院毕业生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并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学院毕业生在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成活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抗冰烈士、全国保险行业模范的06届毕业生熊大勇,2008届毕业生、优秀大学生“村官”刘小飞等,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此外,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依托校园文化实施德育教育。学院按照“四好”文化(好技能、好品德、好形象、好使用)要求,结合“立足交通行业,培养高技能型、运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并不断丰富艺术节的内涵。2007年,学院将校园文化艺术节更名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将科技活动、专业社团和技能竞赛纳入到艺术节中,加强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丰富了艺术节的内涵,打造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技能等竞赛活动,如汽车工程系的维修、拆装等技能大赛,完全按照企业工艺标准和规范进行考核,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这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4、强化职业胜任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不断改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导在求职择业中,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强化职业胜任。比如,学院路桥工程系为了让学生在校时就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的文化熏陶,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与企业无缝对接,根据南方“春夏潮湿多雨、秋冬干燥晴朗,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冬”的区域性气候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及时向施工单位输送大量的“准”技术人员,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而到了春季,恰逢学生又返校学习,不为企业增加负担,真正实现了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实习期间,学生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工地上,目睹施工人员早起晚归,日夜奋战,切身体会到路桥人的苦辣酸甜;明白了改如何去学习、重点学什么;体会到先做人后做事,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企业用人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压力,学生真正感受到路桥人所具有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铺路石子精神,也增强了他们为交通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剧增,这为高职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促使企事业用人理念更趋理性,也为高职生就业带来更多机会,再加上各高职院校针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各项措施逐步到位,高职生的就业空间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只要致力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造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握有一技之长,拥有社会所需的应用技术,就业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戴文静.高职院校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打造学生品牌[J].中国民族教育,2009.
[2]夏拥军等.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及提升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9.
[3]郝磊哲,吉孟卓.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4]梁华荣.新形势下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时空.
[5]黄厚南.浅析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9,6(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课题编号:GJA08001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谢军(1970—),湖南宁远人,硕士,副教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颜晶晶(1981—),女,湖南长沙人,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罗文雅(1981—),女,湖南衡阳人,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示范;高职;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调查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日益凸显,2009年毕业生人数610万,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左右(见表1)。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大学生过剩了”。而实际上,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看,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7%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可是,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水平的“高移”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
表1 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表
但是,根据麦可思公司连续三年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调查,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以及薪金都不低。麦可思公司调查了2006届、2007届、2008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三年累计有效问卷50万份以上。其中“示范性高职院校”与“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样本数总共约6.4万份,分别覆盖97所示范性高职院校、1591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与高职分校。
就业率和薪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指标。根据麦可思公司对2006、2007和2008三届大学毕业生的连续调查,这两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这两个图可以清晰看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就业状况最好。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虽然相对于2007届有所下滑,但都没有跌破2006届的水平,月薪仍然高于2006届。
可以明显看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持平,月薪下滑幅度最小;尤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比高职高专的整体就业率都较高,其中2006届高1个百分点,2007届高3个百分点,2008届高2个百分点。这一点表明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基本处于相对优势的稳定发展过程中。
从表2数据看来,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优于非示范性院校的。
为什么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优于非示范性院校?同时还优于四分之一的非211本科院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第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了国家较大建设资金的投入。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这些学校加强了专业的建设,改造了实验实训设备,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校知名度。第二,学院的办学理念定位准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等。
(数据来源卖可思-2008届大学生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尽管就业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仍难言乐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便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对于就业竞争力,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少春老师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班正昌老师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吃苦耐劳和工作实干的精神,能说会做,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楼锡锦等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赵志川等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认为,用人单位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所包含的能力要素,他们提出就业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共39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是:(1)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2)核心技能,如计算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倾听技能,关键分析和自我管理能力等;(3)过程技能,如应用学科知识的理解力,计算机技能,商业意识,对公司政治的敏感性,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处理能力,影响力,团队工作和谈判能力等。
当触及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时,大家的直接反应是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低,认为如果专业能力强,则就业竞争力就高,反之则低。这种说法,一方面是没有全面了解就业能力的真谛,另外也没考虑到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在职场上竞争,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这些有利于就业的个人特质与态度。(2)核心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3)毕业生特色。准确地说是指在校园文化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毕业生特色。在目前供大于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校的声望和办学特色,特别是毕业生特色。归纳起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总的要求就是要“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特色发展”。
三、增强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庞大的毕业大军、严峻的就业形势,因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已引起更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改善高校的就业状况,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适应期,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所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科学的培养人才定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突出德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的一线人才。
1、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议、课程建设都必须围绕着人才培养定位而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必需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办学中,学院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强调“双师”型教育,培养“多证型”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兼职辅导员队伍中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技能)、理念,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从企业、单位聘请了5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任学院校外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与此同时,学院依托兼职辅导员“传、帮、带”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导航,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意志毅力进行培养和指导,对大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2、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高职毕业生是富有优势和潜力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入手,针对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构建适合提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方位就业指导。根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制了“分层次、分阶段”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即从“培养合格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来进行教育,为培养适应职业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人才做好准备。同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次调研,确定了毕业生数量多、毕业生稳定、就业率高的知名企业为学院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24家企业、单位合作建成24个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协议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场所和教育素材,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基地,并与企业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基地教育活动的安排、内容、方法等等。学院为用人单位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也愿意并主动帮助学院建立实习基地,并且把学生实践教学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再把学生视为企业的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达到了“双赢”目的。另外,学院通过聘请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行业劳动模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开路先锋精神和铺路石子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的高职人才,使学生“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突出德育教育,打造文化品牌
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十分重视思想品德,员工的品德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尤为重要,员工的品德好坏可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一年级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情意并重的家庭人,此阶段的教育重点为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亲情教育;二年级的目标为预备职业人培养,教育的重点为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教育、实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教育和社会实践;三年级的目标为职业人教育,教育重点为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评比、就业能力教育。此外加强网站建设,发挥网络在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课堂德育、课外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贯彻一个“严”字、始终参透一个“情”字,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的“四好”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遵循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萃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贴近企业的目标。在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所学专业的要求安排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选取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同时增强了择业就业的竞争力。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学院毕业生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并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学院毕业生在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成活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抗冰烈士、全国保险行业模范的06届毕业生熊大勇,2008届毕业生、优秀大学生“村官”刘小飞等,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此外,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依托校园文化实施德育教育。学院按照“四好”文化(好技能、好品德、好形象、好使用)要求,结合“立足交通行业,培养高技能型、运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并不断丰富艺术节的内涵。2007年,学院将校园文化艺术节更名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将科技活动、专业社团和技能竞赛纳入到艺术节中,加强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丰富了艺术节的内涵,打造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技能等竞赛活动,如汽车工程系的维修、拆装等技能大赛,完全按照企业工艺标准和规范进行考核,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这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4、强化职业胜任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不断改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导在求职择业中,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强化职业胜任。比如,学院路桥工程系为了让学生在校时就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的文化熏陶,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与企业无缝对接,根据南方“春夏潮湿多雨、秋冬干燥晴朗,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冬”的区域性气候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及时向施工单位输送大量的“准”技术人员,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而到了春季,恰逢学生又返校学习,不为企业增加负担,真正实现了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实习期间,学生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工地上,目睹施工人员早起晚归,日夜奋战,切身体会到路桥人的苦辣酸甜;明白了改如何去学习、重点学什么;体会到先做人后做事,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企业用人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压力,学生真正感受到路桥人所具有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铺路石子精神,也增强了他们为交通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剧增,这为高职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促使企事业用人理念更趋理性,也为高职生就业带来更多机会,再加上各高职院校针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各项措施逐步到位,高职生的就业空间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只要致力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造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握有一技之长,拥有社会所需的应用技术,就业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戴文静.高职院校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打造学生品牌[J].中国民族教育,2009.
[2]夏拥军等.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及提升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9.
[3]郝磊哲,吉孟卓.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4]梁华荣.新形势下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时空.
[5]黄厚南.浅析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9,6(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课题编号:GJA08001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谢军(1970—),湖南宁远人,硕士,副教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颜晶晶(1981—),女,湖南长沙人,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罗文雅(1981—),女,湖南衡阳人,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