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化导向的旧城再生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正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激活文化产业来复兴旧城,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西方大城市郊区化现象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从而使得旧城日益衰败。基于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通过文化来激活这些衰退的旧城,从而兴起了一系列以文化为导向的旧城再生运动,涌现出不同模式的城市文化战略与旧城再生项目。
  二文化战略与旧城再生的结合
  (一)文化导向旧城再生的产生与发展
  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将文化与创意引入城市规划,她认为创造力和多样性是城市活力、城市增长的重要引擎。实际意义上的文化政策(culture policy)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末期,城市的职能由生产转向消费,通过文化来带动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文化开始在城市政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71年哈维·佩尔洛夫(Harvey Perloff)首先提出了文化规划(culture pIallning),将其描述为“社区了解并运用其文化资源进行发展的途径”。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北美和西欧的部分城市旧城复兴过程中,文化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并掀起了文化导向的旧城复兴热潮。文化资本在发达国家衰败地区的复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化导向的旧城复兴或再生的含义,就是将文化作为催化剂和引擎。其发展至今,已经从一种少数城市可选择的模式演变成被全球城市广泛采纳的核心战略。过去的三十年中,“文化消费”已成为西方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文化与经济、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位:并非是城市塑造文化,而是文化使城市运转;文化的投入可以转化为经济及社会的产出。
  (二)创意文化导向的战略模式
  创意文化导向的战略是旧城再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它主要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愉悦的生活方式来吸引“创意人群”,比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等等。其理论基础为创意资本和创意地理理论,主张创造力和革新是当代经济成功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由创意人群驱动。鉴于创意人群对文化多样、宽容与开放的认同,因此该战略强调城市的多功能、历史街区的保护、文化及娱乐性的多样性,注重小规模的文化活动,强调小型音乐会与艺术表演场地、小型艺术画廊和酒吧的布置。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争议,支持者认为通过扶持创意阶层,亦可通过“涓滴效应”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模式的受众群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全面发展。
  三创意文化导向案例:横滨黄金町社区改造项目
  (一)日本横滨“海岸艺术1929”(Bank ART 1929)项目
  横滨地处日本著名的京濱工业区中心,并拥有日本最大的海港港口。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出现大衰退,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大萧条时期。港口区大量的银行、办公楼以及大型商业设施出现空置和衰败的迹象,空间业态转型显得非常必要。2004年起,横滨市政府推出“创意城市”政策,开始积极地整顿横滨市内的文化设施,并且还特意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创意城市横滨办公室”,在港口的一些区域建立了新的活动中心作为创意核心区。该区域利用众多历史建筑,如旧银行大楼、仓库等作为艺术家工作室和创意产业新空间。“海岸艺术1929'‘项目就是这个愿景的开始,而黄金町地区的社区改造是其中最具代表的项目之一。
  (二)横滨黄金町社区改造项目介绍Ⅲ
  1.黄金町社区简介
  黄金町位于日本横滨市老城区,范围从京急本线铁路“日出町”站到“黄金町”站之间,沿铁路左右分布的两条街道。在1945年美军接管横滨港后的十几年里,黄金町逐步聚集了许多以美军为主要顾客的饮食业劳动人口,由于以港口劳动工作为主的职业介绍所也在此设立,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流动男性人口,而黑市以及非法行业也渐渐进驻此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加速了黄金町地下产业的发展,以及随之积累的无人不晓的恶名。与此同时新建设的高速铁路穿过黄金町住区,高架桥的修建让黄金町的空间变得破碎、陈旧、衰败,居民们也逐渐搬离。
  2.黄金町艺术社区计划
  随着2004年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开展,黄金町也被列为其创意城市构想的一部分。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决定将这个地区打造为以“艺术与小区共生”为目标的地区。将原有的非法饮食店拆除,重点整顿铁道高架下的空间,规划为艺术活动空间,并由横滨市政府出面租借,期间长达十年。政府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的重新规划取缔不法行为,维护地方安全,并试图改善该地区形象及社会面貌。
  这个以文化艺术改造社区的计划,邀请了著名的横滨三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山野真悟(shingo Yamano)担任艺术总监。山野擅长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将艺术融入都市商业空间。通过大量的访谈、调研,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以及深入探访,与政府、居民进行深度沟通,挖掘出该地区艺术活化的可能性,山野认为对于这种衰退的老旧社区,不应该采用传统的强拆和推倒重来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小规模的、渐进式的、艺术的方式进行改造。
  2008年,第一届“黄金町艺术市集”正式举办,主题为“打造未来城镇的意象”,并且与2008年横滨三年展结合在一起。山野先生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事实上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这次展览有别于在美术馆画廊空间,将视角扩展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面向。除了艺术家进驻及作品展示之外,本次艺术计划最大的特色是邀请专门店合作,设立了展览期间限定的商店。这个展览在当时引起了整个地区的轰动,当年的参观人数多达十万人次。至今,黄金町艺术市集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八届,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黄金町也借助这种发展模式逐渐发挥出其特有的魅力。这个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种方式邀请艺术家参与
  通过邀请、申请、交换以及选择本地艺术家四种方式组建艺术家团队,这些年来总共有五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驻留,且近几年来黄金町还与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展开了艺术家交换计划。在参与的艺术家中,有比较知名的,也有大量年轻的艺术家,山野先生希望为不同类型、阶层、年龄段的艺术家们营造一个和谐交流共生的环境,而参加活动本身就是其艺术成长的一个阶段。
  (2)邀请建筑事务所、大学和建筑规划机构介入
  对黄金町的改造还引入了各类机构,如事务所和大学等。每年选择特定的地方举办“部屋空间设计竞赛”,并将方案具体实施到具体空间,与展览一同开放。有步骤地对高架下的空间以及黄金町内的房屋进行改造、整治、修缮和重新设计,逐步形成了多功能办公场所、公共艺术空间、展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居住房屋等等。
  (3)成立艺术学校,开设工作坊
  黄金町还特意在本地区成立了黄金町艺术学校,邀请了小说家、艺术家、设计师、大学教授等作为学校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多个时间为社区及附近的人们开展课堂教育。同时黄金町还要求驻留艺术家们开设针对社区儿童、居民的艺术工作坊。多个国家、多种背景、多重思维的交流方式使得工作坊成为最具国际化色彩的交流平台,更为社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精彩的大门。
  (4)接地气的田野调查
  展览期间,艺术家还被要求到黄金町收集资料做田野调音,并与当地居民直接交流互动。艺术家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2-3个月)在当地完成作品,并最后集中呈现在当年的艺术节展览之中。这就促使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在地性与实用性,其素材直接取自当地,通过田野调查(实地参与或与当地居民现场交流和调研等),将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参与黄金町发展的源动力。
  (5)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为了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组办方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例如餐会以及日本的民间节日活动,同时还包括艺术家的创意集市、音乐会,以及各种讲座、发布会、论壇等等。
  (6)适合艺术家的管理方式
  经过8年的发展和摸索,在如何管理和关怀艺术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艺术家的管理方式。在生活方面,黄金町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简朴温馨的住宿条件,并配置了细致入微的生活用具;在成长方面,艺术家可以通过分阶段向山野先生进行汇报以寻求对创作计划的支持,一旦方案获得认可,黄金町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协助实施。
  (7)盛大的展览
  每年的开幕式都是最重要的节日,直到这一天艺术节才正式拉开帷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被艺术作品充满的整个街区,带着从主办方那里购买的印章小本按图索骥,然后沉浸在艺术的氛围当中。
  (8)从艺术家变成居民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长期居住在这里,从艺术家变成了居民,成为黄金町的一员。更多的艺术作品被留在了社区、商家甚至居民家中,随着时间的消逝,成为黄金町的一部分。艺术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菜市场也会有艺术家演出,艺术活动就在你家门前。艺术不再是被特殊化的异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陈列在美术馆、展览馆中的物品,艺术作为一种烙印,深深地刻在黄金町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结语
  如果说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拆大建模式的旧城改造方式是无奈之举,那么小规模、渐进式的旧城再生模式应该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意文化导向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和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比较西方城市特别是旧城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文化要素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着眼点和核心战略。
  在横滨黄金町社区改造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艺术家及社区居民之间保持着良好而紧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公众的参与。目前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公众参与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还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今后应逐步建立多元主体、社区动员、公众参与的实施及管理机制。创意文化导向的旧城再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维护和发展。如何让创意文化、公共艺术在旧城之中扎根、发芽,同时通过创意文化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收入,最终使之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这些都值得我们长久关注、思考和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本文从视觉、色彩、空间、形状造型、自然元素等方面,探完了儿童教育理念与空间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幼儿目的空间设计是如何营造趣味空间环境,来满足幼儿成长需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设计、趣味空间、儿童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教育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瑞士心理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运动健身越来越成为一种风潮。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外球场的创新艺术设计案例,旨在为我国的公共运动空间设计改造提供一些思路,希望我们的社区球场改造能够在公共艺术的参与下,更好地调动人们的运动热情,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球场改造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关注点。社区球场是社区居民运动的主要去处,也是
期刊
乌镇,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年,“乌镇国际戏剧节”“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这些事件陆陆续续将这个小镇子炸开锅似的炒得沸沸扬扬,这座江南水镇的文艺复兴似呈徐徐态势铺陈开来。而今,古镇艺术时差再次被颠覆,“2016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邀来了一帮国际国内艺术圈内的大咖,再次将乌镇+当代艺术的乌托邦想象落地在我们眼前。  陈丹青曾经在谈及江南古镇的话题时说过:“我
期刊
“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始于2010年,每三年举办一次,分为春、夏、秋三个展期共108天,举办地点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12个岛: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沙弥岛(限春季举办)、本岛(限秋季举办)、高见岛(限秋季举办)、栗岛(限秋季举办)、伊吹岛(限秋季举办)以及高松港·字野港周边。该艺术节是全世界第一个以海洋和岛屿为舞台,以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传统岛
期刊
摘要:911事件是震惊全世界的恐怖袭击,而911国家纪念广场的修建成为了美国灾后恢复战略中公共艺术的代表作。本文从911国家纪念广场的设计出发,总结其作为公共艺术的核心精神,并从纪念广场的文化源、体量感和媒介材质等具体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寻找其作为灾后艺术治愈手段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911国家纪念广场、公共艺术、双重空间性、矛盾与和谐  911国家纪念广场是美国纪念911事件最主要的官方机构
期刊
摘要:本文刻画了四位在定海桥生活,或固定海桥互助社项目而在此工作和与本地交往的人物,以此勾勒出定海桥地区在作者眼中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作为互助社在此地、在基于个人命运和感情结构的社会现场中,开展艺术工作的依据和打开想象的方法。这四位人物更多具有丰富精神世界和现实感觉的定海桥居民的缩影,也是定海桥互助社在本地策划活动、邀请外来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工作者来现场展开工作的动力和想象力的源泉。  关键词:社区实
期刊
一、缘起  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陆海,镶嵌在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三大岛屿之间、面积19700平方公里。因为有着3000多座岛屿以及温和的海岛气候,此区域早在明治维新前就已是西方游客的观光度假胜地。  “濑户内三年展”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85年,福武财团(现“本尼斯基金会”)的CEO福武哲彦梦想给全世界的儿童建造一个露营所。他发现距离冈山县不远的直岛非常适合这一计划。1985年11月,福武哲彦就这
期刊
第四届“蒙古大地艺术”双年展于2016年8月举行,这是一场艺术双年展,却具有许多节日特征,因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举办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无疑是任何地方举办节日的重要理念)。然而,观众数量很少——最初在开放的大草原上举办的双年展大概只有不到三十人,随后在乌兰巴托举行的纪实展观展人数达到了几百人,因此,“蒙古国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为艺术家提供的驻地或创作的工作营。今年的双年展,有九位艺术家来自蒙古国,
期刊
北川富朗(Kitagawa Fram,1946—)出生于日本新潟县,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佛教雕刻史专业毕业。他名字中的“富朗”二字是日文片假名“フヲム”的音译,原意是挪威语的“前进”。也许这个名字冥冥之中决定了他的性格,大学时代正逢日本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他在学生运动中很活跃,并和崇尚激进文化的艺术家一道举办音乐会和演出等。1971年北川富朗走学毕业后,从事组织以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生为主的创作和展览等
期刊
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征集的区域划分,是从自然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以及人口地理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划分出非洲、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中南美洲、欧洲、北美、南亚&中西亚七大区域。  每一届的案例均是由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的研究员对世界七大区域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并提交案例研究报告。对于本届国际公其艺术奖案例的选登,本刊拟按照地域来划分,这些具有明显的地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