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01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的反映,是人类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的优劣、美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影響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同时也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直接体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及综合能力。所以,如何锤炼和优化自己的语言,获取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语言艺术魅力,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一、加强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认识
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活动的高度有效性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教师的语言修养……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言的丰富性和动人的表现力。”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它是在不断的训练和探索中形成的。教师语言艺术的形成需要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我,查漏补缺,勤学苦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之余,教师所表述的每一个观点,产生的每一个事实都需要在语言的支撑下进行。因此,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影响其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说,学习应该是教师一生的工作,只有从思想上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才可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
二、掌握提高语言艺术的方法
(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要传授的知识,传达的理念都需要用口头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字、词的运用
字、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确保字、词使用的精准性。其次,字、词的使用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多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2.注意对声调的把握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声调的运用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声调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借助音量的高低变化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技巧。在讲到关键性知识点时,教师通常会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思维;在讲到铺垫性、过渡性知识时,教师通常会降低音量;在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时,教师通常会停顿片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将问题再重复一篇,以示强调。当课堂秩序欠缺时,教师可稍作沉默,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做为对学生的提醒;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时,教师可通过声调的交替变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声调的高低变换可消除学生思维的疲劳感,重新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来督促他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3.注意对节奏的控制
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讲究一定的节奏性,注重语言的层次性、逻辑性,要做到快慢得当、疏密相间。教师的讲述要有板有眼,需要速度快慢适宜,在不影响教学安排的前提下,留给学生充分的识记、思考的时间。教师的语言太慢,会使讲课的进程落在学生的思考之后,给学生造成无聊、慵懒的感觉,以至于提不起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高效的学习状态。若教师的语速太快,会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无法真正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内容。譬如,在讲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首先引导学生推导出新知,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反复推导、思考、理解,以达到真正掌握新知的效果。语速过快主要存在于新教师的课堂中,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而导致语速不受控制,讲话滔滔不绝,看似口若悬河,实则教学效果不佳。
(二)合理运用体态语
体态语是是一种非言语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人类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有83%从视觉获得,只有11%从听觉获得。视觉接受的信息不仅比例很高,而且内容颇为丰富,视觉当之无愧地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体态语是对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在表意过程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性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通过体态语将要表达的内容直接展现出来,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1.精神饱满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要使体态语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首先要做到心神合一、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往往能够打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因为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教师的情绪高涨能够引发学生的兴奋,但低落的精神状态也会导致学生听课的情绪及求知欲的下降。所以说,教师切勿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应时刻让自己精神饱满,以确保自己的非言语性行为充满感情,富于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姿得体
姿势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优雅得体的教姿能给人以美感。小学教师是孩子知识启蒙的引导者,对孩子将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意讲课的姿势,给孩子以正面的示范。例如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挺拔之感,教师的坐姿应给人以端庄之感,手的运用应给人以灵活、自然之感。
3.运眼恰当
“眼镜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达出无声的语言,师生中的各种思想与感情都可以通过眼神来传达。对于开小差、讲小话的同学,教师可以用严厉的目光予以告诫;对于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予以表扬: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皱眉、凝视来予以提醒……教师的关注程度,直接反映出来他对学生的爱。
眼神中蕴含万千,教师需时刻注意自己眼神的运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避免呆视,它会使学生感觉教师根本不关心自己;应避免盯视,它会造成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应避免漠视,它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孩子的心里藏不住事,教师还应该学会通过学生的眼神来洞悉他们的心灵,了解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艺术需要教师有着“甘着青衣伴古灯,穷经皓首勤修行”的苦行僧精神,在长期的训练和探索中习得。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加深文学底蕴,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体态语的有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获取语言艺术的真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的反映,是人类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的优劣、美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影響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同时也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直接体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及综合能力。所以,如何锤炼和优化自己的语言,获取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语言艺术魅力,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一、加强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认识
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活动的高度有效性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教师的语言修养……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言的丰富性和动人的表现力。”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它是在不断的训练和探索中形成的。教师语言艺术的形成需要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我,查漏补缺,勤学苦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之余,教师所表述的每一个观点,产生的每一个事实都需要在语言的支撑下进行。因此,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影响其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说,学习应该是教师一生的工作,只有从思想上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才可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
二、掌握提高语言艺术的方法
(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要传授的知识,传达的理念都需要用口头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字、词的运用
字、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确保字、词使用的精准性。其次,字、词的使用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多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2.注意对声调的把握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声调的运用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声调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借助音量的高低变化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技巧。在讲到关键性知识点时,教师通常会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思维;在讲到铺垫性、过渡性知识时,教师通常会降低音量;在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时,教师通常会停顿片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将问题再重复一篇,以示强调。当课堂秩序欠缺时,教师可稍作沉默,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做为对学生的提醒;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时,教师可通过声调的交替变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声调的高低变换可消除学生思维的疲劳感,重新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来督促他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3.注意对节奏的控制
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讲究一定的节奏性,注重语言的层次性、逻辑性,要做到快慢得当、疏密相间。教师的讲述要有板有眼,需要速度快慢适宜,在不影响教学安排的前提下,留给学生充分的识记、思考的时间。教师的语言太慢,会使讲课的进程落在学生的思考之后,给学生造成无聊、慵懒的感觉,以至于提不起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高效的学习状态。若教师的语速太快,会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无法真正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内容。譬如,在讲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首先引导学生推导出新知,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反复推导、思考、理解,以达到真正掌握新知的效果。语速过快主要存在于新教师的课堂中,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而导致语速不受控制,讲话滔滔不绝,看似口若悬河,实则教学效果不佳。
(二)合理运用体态语
体态语是是一种非言语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人类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有83%从视觉获得,只有11%从听觉获得。视觉接受的信息不仅比例很高,而且内容颇为丰富,视觉当之无愧地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体态语是对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在表意过程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性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通过体态语将要表达的内容直接展现出来,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1.精神饱满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要使体态语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首先要做到心神合一、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往往能够打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因为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教师的情绪高涨能够引发学生的兴奋,但低落的精神状态也会导致学生听课的情绪及求知欲的下降。所以说,教师切勿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应时刻让自己精神饱满,以确保自己的非言语性行为充满感情,富于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姿得体
姿势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优雅得体的教姿能给人以美感。小学教师是孩子知识启蒙的引导者,对孩子将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意讲课的姿势,给孩子以正面的示范。例如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挺拔之感,教师的坐姿应给人以端庄之感,手的运用应给人以灵活、自然之感。
3.运眼恰当
“眼镜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达出无声的语言,师生中的各种思想与感情都可以通过眼神来传达。对于开小差、讲小话的同学,教师可以用严厉的目光予以告诫;对于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予以表扬: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皱眉、凝视来予以提醒……教师的关注程度,直接反映出来他对学生的爱。
眼神中蕴含万千,教师需时刻注意自己眼神的运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避免呆视,它会使学生感觉教师根本不关心自己;应避免盯视,它会造成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应避免漠视,它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孩子的心里藏不住事,教师还应该学会通过学生的眼神来洞悉他们的心灵,了解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艺术需要教师有着“甘着青衣伴古灯,穷经皓首勤修行”的苦行僧精神,在长期的训练和探索中习得。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加深文学底蕴,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体态语的有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获取语言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