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应积极置身其中,利用博物館资源,做好文化扶贫工作。文章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阐释博物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探索,并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反思与探讨。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博物馆教育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我们分析贫困地区时,可以发现一个地区的贫穷表面上看是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先后陆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是文化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1博物馆文化扶贫的内涵
文化扶贫是侧重于文化思想观念的“精准扶贫”,可以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改变贫困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状况,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第二层含义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把“输血”变为“造血”,形成从文化到经济的良性循环。本文论述博物馆文化扶贫属于第一层含义,侧重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通过培训、知识输出等手段,传递知识,塑造人文价值。
2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化扶贫的探索
2.1搭建巡展平台
2018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实施“展览遍渝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工程”,搭建重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巡展以图片展览为主,以教育活动为辅,把博物馆科普展览和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把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展览带到群众中,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让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的乡镇群众,能够与城市居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开展“展览遍渝州 文化进万家”深度贫困乡镇巡展工作,共有16个展览到深度贫困乡镇展出157场,同时,开展了《陌生的青铜器》《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汉字里的古代生活》等课程,举办展览导赏、讲解培训、年画制作、有奖问卷、“冬日针爱”爱心助暖等互动体验活动64场,惠及群众4.77万人次。此外,博物馆还在远离城区的山区学校—巫山龙骨坡小学设立固定的“博物文化室”,内设“壮丽三峡”“人之由来”两个科普展览及巫山猿人3D模型、版画、国画填彩、蜀绣等互动体验项目,并召集该校四年级40余名学生成立校园讲解队,开展讲解培训工作。
2.2推出文化扶志教育课程
文化扶贫不应该只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更应该着眼于塑造文化自信。扶贫必先扶志,只有志气树立起来了,才能抛弃陈旧的观念,更新技能知识,对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干劲和希望,扶贫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018年10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石穿’‘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从文件中提炼出“劳动”“奋斗”“坚持”“努力”“自立”5个关键词,以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或者文物背后的故事来阐释这5个关键词,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通过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达到小学生的“扶志”(立志)教育目的。下面以《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教育课程为例,阐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小学生文化扶志的实践。
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透物见人、以物见志。《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一课以“五一劳动节”导入“劳动”一词,通过“如果没有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引发思考,告诉学生劳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推动着人类不断地进步,然后再带领他们“回到”原始社会,一起寻找那些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课程巧妙地借助了“巫山猿人牙齿化石”“石制工具”“陶器”等三峡库区的明星文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原始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通达的劳动智慧,在课程中感受劳动与智慧的联系,以及劳动与幸福的关系,理解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从而与“脱贫是干出来的”相对应。
文化扶志教育课程搭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巡展平台,先后进入石柱、巫溪等深度贫困的乡镇中小学校,受到当地小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扶志教育课程在策划、编写的过程中更侧重选择与三峡以及贫困地区相关的遗迹遗物、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目的在于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更加了解本地的历史,从而形成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育人员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知识储量,巧妙引用他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使用类比寻规法、猜想实证法等教学策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5堂课程从五个不同的精神层面展开,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而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努力奋进的人生价值观。
2.3开展业务培训、人才培养
文化扶贫“输血”重要,“造血”更为迫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加强对文化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指导地方博物馆业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2018年5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云阳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涉及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成果利用等六个方面的合作,在博物馆教育版块开展“文博+教育”“文博+研学”等文化产业合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帮助云阳博物馆完成展厅讲解词的重新撰写以及教育课程的设计,同时还系统梳理了云阳的历史脉络,为其设计了一至六年级系统的课程框架。
“重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10年创办的教育培训项目。为深度贯彻落实“志智双扶”政策,让贫困山区青少年充分享受博物馆优质的文化资源,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了解历史”的思想意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根据山区青少年学习认知情况量身定制了培训课程。课程开展依托重庆市流动博物馆联盟,联合区县博物馆、乡镇党委政府,从训练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训讲解技巧、规范讲解礼仪等方面为学员提供细致全面的指导。
3博物馆文化扶贫的反思
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博物馆因受天然属性和职能所限,必然会遇到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
3.1便捷性与长效性不足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因此扶贫工作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比较高。最平常的“实地扶贫”便捷性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扶贫工作碎片化严重,扶贫成效不佳。博物馆文化扶贫可以将远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向贫困地区特别是当地的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完成博物馆教育类公益传播的“扶智”功能。当然,我们还需考虑远程教育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文化工作者进行日常维护的问题。
3.2建立观众反馈与评估机制
评估与观众反馈是保障博物馆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评估与观众反馈,总结教训与不足,积累经验,修正问题,提高博物馆文化扶贫的业务水平,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的观众反馈与后期评估机制,送去受当地人欢迎的展览,上小朋友喜欢的扶志课程,将文化扶贫工作做“实”,做“精”,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结语
文化扶贫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博物馆文化扶贫应该找准突破口,抓住贫困地区深厚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结合自身优势,“以文化人”,在对贫困地区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提高中,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博物馆教育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我们分析贫困地区时,可以发现一个地区的贫穷表面上看是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先后陆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是文化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1博物馆文化扶贫的内涵
文化扶贫是侧重于文化思想观念的“精准扶贫”,可以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改变贫困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状况,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第二层含义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把“输血”变为“造血”,形成从文化到经济的良性循环。本文论述博物馆文化扶贫属于第一层含义,侧重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通过培训、知识输出等手段,传递知识,塑造人文价值。
2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化扶贫的探索
2.1搭建巡展平台
2018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实施“展览遍渝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工程”,搭建重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巡展以图片展览为主,以教育活动为辅,把博物馆科普展览和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把贴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展览带到群众中,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让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的乡镇群众,能够与城市居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开展“展览遍渝州 文化进万家”深度贫困乡镇巡展工作,共有16个展览到深度贫困乡镇展出157场,同时,开展了《陌生的青铜器》《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汉字里的古代生活》等课程,举办展览导赏、讲解培训、年画制作、有奖问卷、“冬日针爱”爱心助暖等互动体验活动64场,惠及群众4.77万人次。此外,博物馆还在远离城区的山区学校—巫山龙骨坡小学设立固定的“博物文化室”,内设“壮丽三峡”“人之由来”两个科普展览及巫山猿人3D模型、版画、国画填彩、蜀绣等互动体验项目,并召集该校四年级40余名学生成立校园讲解队,开展讲解培训工作。
2.2推出文化扶志教育课程
文化扶贫不应该只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更应该着眼于塑造文化自信。扶贫必先扶志,只有志气树立起来了,才能抛弃陈旧的观念,更新技能知识,对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干劲和希望,扶贫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018年10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石穿’‘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从文件中提炼出“劳动”“奋斗”“坚持”“努力”“自立”5个关键词,以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或者文物背后的故事来阐释这5个关键词,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通过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达到小学生的“扶志”(立志)教育目的。下面以《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教育课程为例,阐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小学生文化扶志的实践。
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透物见人、以物见志。《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一课以“五一劳动节”导入“劳动”一词,通过“如果没有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引发思考,告诉学生劳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推动着人类不断地进步,然后再带领他们“回到”原始社会,一起寻找那些隐藏在原始先民劳动中的智慧。课程巧妙地借助了“巫山猿人牙齿化石”“石制工具”“陶器”等三峡库区的明星文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原始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通达的劳动智慧,在课程中感受劳动与智慧的联系,以及劳动与幸福的关系,理解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从而与“脱贫是干出来的”相对应。
文化扶志教育课程搭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巡展平台,先后进入石柱、巫溪等深度贫困的乡镇中小学校,受到当地小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扶志教育课程在策划、编写的过程中更侧重选择与三峡以及贫困地区相关的遗迹遗物、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目的在于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更加了解本地的历史,从而形成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育人员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知识储量,巧妙引用他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使用类比寻规法、猜想实证法等教学策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5堂课程从五个不同的精神层面展开,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而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努力奋进的人生价值观。
2.3开展业务培训、人才培养
文化扶贫“输血”重要,“造血”更为迫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加强对文化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指导地方博物馆业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2018年5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云阳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涉及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成果利用等六个方面的合作,在博物馆教育版块开展“文博+教育”“文博+研学”等文化产业合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帮助云阳博物馆完成展厅讲解词的重新撰写以及教育课程的设计,同时还系统梳理了云阳的历史脉络,为其设计了一至六年级系统的课程框架。
“重博新声代—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10年创办的教育培训项目。为深度贯彻落实“志智双扶”政策,让贫困山区青少年充分享受博物馆优质的文化资源,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了解历史”的思想意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根据山区青少年学习认知情况量身定制了培训课程。课程开展依托重庆市流动博物馆联盟,联合区县博物馆、乡镇党委政府,从训练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训讲解技巧、规范讲解礼仪等方面为学员提供细致全面的指导。
3博物馆文化扶贫的反思
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博物馆因受天然属性和职能所限,必然会遇到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
3.1便捷性与长效性不足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因此扶贫工作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比较高。最平常的“实地扶贫”便捷性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扶贫工作碎片化严重,扶贫成效不佳。博物馆文化扶贫可以将远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向贫困地区特别是当地的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完成博物馆教育类公益传播的“扶智”功能。当然,我们还需考虑远程教育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文化工作者进行日常维护的问题。
3.2建立观众反馈与评估机制
评估与观众反馈是保障博物馆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评估与观众反馈,总结教训与不足,积累经验,修正问题,提高博物馆文化扶贫的业务水平,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的观众反馈与后期评估机制,送去受当地人欢迎的展览,上小朋友喜欢的扶志课程,将文化扶贫工作做“实”,做“精”,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结语
文化扶贫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博物馆文化扶贫应该找准突破口,抓住贫困地区深厚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结合自身优势,“以文化人”,在对贫困地区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提高中,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