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老人家百年后再离开”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冬连,江西省贵溪市周坊乡神前村的一名普通农妇。2001年初,丈夫不幸身患癌症去世,家里欠下了数千元的债务。为了早日还清欠债,邵冬连随乡邻来到南昌做保姆,受雇到南昌市马家池街12号,照顾92岁高龄的杨素芬老人。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整天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邵冬连8年如一日,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般,悉心照顾杨素芬老人,没有离开过老人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家。如今在当地社区,邵冬连的敬老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深受人们称赞的敬老典型。
  杨素芬老人住在一栋老旧的楼房里,屋里光线昏暗,家具简陋,但井井有条,没有一丝异味。杨素芬老人躺在床上,头发、脸部干净整洁。邵冬连一边收拾屋子,一边不时到床边看一下老人的情况。朴实、善良、勤快,这是邵冬连给人的第一印象。
  杨素芬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外地,在南昌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女儿,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邵冬连一人身上。邵冬连是个勤快人,每天一大早就忙个不停,先是给老人做饭,接着帮老人洗漱,然后喂老人吃饭。帮老人方便完后,邵冬连马上又拎起菜篮子,赶到菜市场买菜。买菜回来,邵冬连又忙着给老人洗衣服、晒被子,打扫卫生,推老人到外面晒太阳。老人因患老年痴呆,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甚至无缘无故地责骂邵冬连。邵冬连每次都是默默地忍受着,从不跟老人计较,一如既往地关心老人,因为她理解老人是一位病人。老人大小便没有知觉,拉在身上是常有的事,邵冬连总是不厌其烦地帮老人擦身,换洗衣被,一天换洗几次也是常有的事。老人的牙齿掉光了,消化功能也不好,邵冬连就千方百计地做出合老人胃口的饭菜。面条、蒸蛋、豆腐、骨头汤等,轮番做给老人吃,饭菜都煮得烂烂的。老人饮食有时没有规律,经常会在半夜喊肚子饿,邵冬连会立刻起床煮面条喂给老人吃,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夜。夏天,邵冬连每天给老人洗澡、换衣服,冬天经常给老人擦澡、换晒衣被。邵冬连虽然是保姆身份,但她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东家的钱,每月结余的伙食费等,她都会如数交还给东家。多年的相处,使邵冬连和杨素芬老人感情日益深厚。现在,邵冬连已经把老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杨素芬老人和家人也没拿邵冬连当外人。
  邵冬连谈到自己的家庭,不禁潸然泪下。她擦干眼泪,动情地说:“每逢年节,我就非常思念远在家乡的80多岁的老母亲,尤其想念小孙子。很想回家看看。”但是想到自己走后,杨素芬老人将无人照料,每次她都把对亲人的思念默默地埋在心里。至今她已有8年没有回家,昔日4岁的小孙子现在都不知长成什么样子了。
  杨素芬老人现已年近百岁,由于照顾得当,精神和身体都还好。邻居们都说杨素芬老人好福气,找到了一位这么好的保姆。说起今后的打算,已年过花甲的邵冬连说,现在已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做保姆的收入还是比在家种地强,她会继续当保姆赚钱,但现在不会离开杨素芬老人。邵冬连说:“我要等老人家百年后再离开。”
其他文献
1949年5月,我的家乡解放了。   儿时的我,虽已初省人事,但并不懂得“解放”是怎么回事。不过,从大人们的表情和不时的锣鼓声、爆竹声中,我知道家乡的解放,肯定是好事、喜事。我对“解放”的理解,是在成年之后逐渐加深的。   家乡解放不久,新中国成立了,紧接着农村开始实行“土改”。解放前,我家很贫穷。“土改”后,我家分到了田地和房屋。1952年春,家乡办起了村小学,我有机会上学了。这年我已经12岁,
期刊
4月2日,G20伦敦金融峰会在全球瞩目中落下帷幕。峰会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全球金融监管、发展中国家援助、抵制贸易保护等方面达成的诸多共识令人备受鼓舞。      硕果累累      此次伦敦金融峰会成果颇丰,远超期待。在全球经济未暖犹寒时分,金融峰会的召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会后各国领导人对本次峰会成果也都不吝赞美之词。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伦敦金融峰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转折点
期刊
饱经沧桑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恰恰因为有了这笔精神财富的优势,学习却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弱项。他们总觉得自己最正确,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为了让子女服从自己,他们不惜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句所谓真理,就像过时已久的老唱片!   其实老年人也需要学习,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学
期刊
我的老家黑水凼,最出名的文物是童氏牌坊。   很小的时候,我常和小朋友们在牌坊下玩。当时不知道牌坊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那石头上的雕刻很好看。问大人这牌坊是什么,大人也不给我们说,还吼道: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些干什么?   牌坊大约有两丈高,一丈五宽,两边还有很多装饰,全是石头做的。中间是个门,比一般农家的门大些。只有框,没有门扇。我的小朋友熊小军说,这是皇上表彰他祖奶奶的。我们嗤之以鼻,皇上?什么皇上
期刊
人近半百,所经历的世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坐车这事,其中的变迁,就很令人感叹。  30年前,家乡的山路上还是流行我小时候常坐的木轮车。那是农村的一种很古老的手推独轮车,舅舅称它是“木鸡公”。他经常教我唱这样的童谣:“木鸡公,喔喔啼,不吃路边的草,单吃路上的泥。”我经常坐着舅舅的“木鸡公”去外婆家,在“喔喔啼”的小曲中,行进在田间小道上,听雀鸣蛙鼓,看潺潺小溪,赏乡村风景,回想起来感觉很有诗意。  
期刊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洒满祖国大江南北将近10年的时候,我毕业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工作。当时,单位的单身宿舍非常紧张,同事们告诉我可以在附近的村子里租房子住,单位还可给点补助。万般无奈,我就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大概1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里除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个凳子外,其它一无所有
期刊
浙东盛夏的早晨,太阳挂在不远处田垅上方仅几米高,她是一个橙红色的圆,没有光芒万丈,颜色便是和那平常人家煮熟了的鸭蛋蛋黄一个样子,橙红艳丽、晶莹剔透。她被飘散在地平线上,有点像乡村人家的炊烟一般淡薄。薄雾中的田野树影依稀,一只白鹭在田埂上打瞌睡。绿色的岚气与薄雾加之早晨温湿气候,使世界的干净与至纯达到了和谐的极致。浙东田野的日出,使我心中的善愿以及对人间的爱恋油然激起。   我曾去过黄山、泰山看日出
期刊
1964年下半年,我正在南昌读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学校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我们到清江县(现樟树市)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和几位同学与萍乡市的几个干部分在义成公社的一个大队。进村以后,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和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即桃园
期刊
前几天,年过古稀的我像孩子那样,好奇地跟着看正在田里操作的收割机在田埂上来回奔跑。只见那庞然大物边走边把一行行稻穗绞进肚子里,马上又从口中泻出滚滚珠玉。只有半个多小时的工夫,二亩铺着厚厚稻穗的稻田变成了光着禾蔸的空白田。看着看着,不禁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退休前我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当了一辈子的“指挥员”(确切地说是“督战员”)。每当夏秋收获季节,如同要参加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那样高度紧张。层层
期刊
1959年,党中央召开了郑州会议,纠正农村工作中“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等错误。随后,各级地方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工作组,深入农村,宣传群众,兑现党的政策,以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此,1960年10月份,中共上饶地委向贵溪县(当时贵溪县属上饶地区)和婺源县分别派出了工作队,每队接近百人,由地委常委领队。我所在的贵溪工作队,领队的是地委常委、农工部长,下分若干小队,由县级干部负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