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糖值易受影响,只看几次瞬间的血糖水平,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蒙蔽,产生错误印象。所以,身为“糖友”的你,查查糖化血红蛋白更靠谱。
一份源自欧洲的报告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熟知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重要性,并且很多人可以坚持按照规定去检测。但是,对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必要,大部分人却不知晓,能够去做的患者就更少了。甚至,一些非内分泌科的医生对此所知也不多。一份来自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的调查报告指出,8个国家的“糖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有所不同:瑞典的“糖友”认知程度最高,90%的人都知道应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印度和中国,仅有10%~20%的“糖友”会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由上表可以看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因而被喻为“金指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来评估检测“当时当刻”的瞬间血糖水平,因此,检测血糖是否达标要“点”“面”相结合。依据病情,定期检测空腹、餐后、睡前或凌晨不同“点”的血糖水平。“点”上的血糖保持正常,再看3~4个月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二者都保持稳定,才说明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3大优势
1有助于血糖控制目标的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水平,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预测出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从而可以作为调整某个阶段血糖的依据,是侧重调整空腹血糖还是加强干预餐后血糖等。
2评估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据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报道指出,糖化血红蛋白值很高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0%,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会升高21%,相关死亡率增加25%,患者总死亡率升高17%;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出现视网膜和肾脏并发症的风险会降低35%,周围血管病变会降低43%,心肌梗死发生率会降低14%。
3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作为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根据病情随时更改和完善原有的治疗方案。当判断一个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值是最有说服力的。
深度解读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应该在小于7%的范围内,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小于6.5%即可。我国则结合二者,采取了更适合的指标:
4%~6%:说明血糖控制正常;
6%~7%:说明血糖控制得还算比较理想;
7%~7.3%:说明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较大,所以应该侧重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7.3%~8%: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要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且此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所以要兼顾二者。
>8%: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有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同时表明,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要侧重改善空腹血糖。并且,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整体治疗方案。
怎么测最有益?
同血糖监测一样,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
●标准区别化 用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到底应该以什么数字为准?这个临界值与地区、性别、年龄和当地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关。因此,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最好根据当地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流行调查结果来确定。
●最适用的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对某些人群的意义重大。例如妊娠糖尿病患者,仅仅测定血糖无法完全避免巨大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所以,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保持在8%以下,才能更有效地确保胎儿的健康。
●最不适用人群 一些患特殊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靠频繁血透以维持肾功能的病人、慢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地中海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白血病等病人,均不能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因为这些病可能影响红细胞,使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偏低或偏高,从而出现误诊。
TIPS
对昏迷病人的诊断需要注意,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能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所以此时的检测数值不能用作糖尿病的诊断。但如果同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也偏高,则提示了患者处于高血糖的状态。
●不宜过严 血糖控制的原则是可适度宽松而不宜过低,以杜绝低血糖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如此,因此医疗人员在制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时,必须考虑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低血糖风险、特殊健康风险等具体情况。例如,对于青少年和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和成人有所不同,因为这部分人群血糖多变不易控制,而且在发育中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血糖控制不宜过分严格。
一份源自欧洲的报告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熟知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重要性,并且很多人可以坚持按照规定去检测。但是,对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必要,大部分人却不知晓,能够去做的患者就更少了。甚至,一些非内分泌科的医生对此所知也不多。一份来自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的调查报告指出,8个国家的“糖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有所不同:瑞典的“糖友”认知程度最高,90%的人都知道应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印度和中国,仅有10%~20%的“糖友”会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由上表可以看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因而被喻为“金指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来评估检测“当时当刻”的瞬间血糖水平,因此,检测血糖是否达标要“点”“面”相结合。依据病情,定期检测空腹、餐后、睡前或凌晨不同“点”的血糖水平。“点”上的血糖保持正常,再看3~4个月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二者都保持稳定,才说明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3大优势
1有助于血糖控制目标的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可推算出平均血糖的水平,再用推算值与同一标本的空腹血糖值对比,可预测出近期血糖控制的好坏,从而可以作为调整某个阶段血糖的依据,是侧重调整空腹血糖还是加强干预餐后血糖等。
2评估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据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报道指出,糖化血红蛋白值很高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0%,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会升高21%,相关死亡率增加25%,患者总死亡率升高17%;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出现视网膜和肾脏并发症的风险会降低35%,周围血管病变会降低43%,心肌梗死发生率会降低14%。
3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作为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根据病情随时更改和完善原有的治疗方案。当判断一个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值是最有说服力的。
深度解读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应该在小于7%的范围内,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小于6.5%即可。我国则结合二者,采取了更适合的指标:
4%~6%:说明血糖控制正常;
6%~7%:说明血糖控制得还算比较理想;
7%~7.3%:说明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较大,所以应该侧重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7.3%~8%: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要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且此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所以要兼顾二者。
>8%: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有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同时表明,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要侧重改善空腹血糖。并且,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整体治疗方案。
怎么测最有益?
同血糖监测一样,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
●标准区别化 用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到底应该以什么数字为准?这个临界值与地区、性别、年龄和当地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关。因此,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最好根据当地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流行调查结果来确定。
●最适用的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对某些人群的意义重大。例如妊娠糖尿病患者,仅仅测定血糖无法完全避免巨大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所以,一定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使其保持在8%以下,才能更有效地确保胎儿的健康。
●最不适用人群 一些患特殊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靠频繁血透以维持肾功能的病人、慢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地中海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白血病等病人,均不能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值来诊断糖尿病。因为这些病可能影响红细胞,使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偏低或偏高,从而出现误诊。
TIPS
对昏迷病人的诊断需要注意,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能使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所以此时的检测数值不能用作糖尿病的诊断。但如果同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也偏高,则提示了患者处于高血糖的状态。
●不宜过严 血糖控制的原则是可适度宽松而不宜过低,以杜绝低血糖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如此,因此医疗人员在制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时,必须考虑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低血糖风险、特殊健康风险等具体情况。例如,对于青少年和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和成人有所不同,因为这部分人群血糖多变不易控制,而且在发育中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血糖控制不宜过分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