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到,科学教师要把教学的视角从概念教学中转变到对学生Big Idea的建立上来,把教学的视角从狭隘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来,建构学生尊重生命的科学理念。
充满生命气息的田野,让我们在与草木虫鱼的交流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台湾的吴海狮老师在《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与操作实务》一文中说,田野能够唤醒学生的热诚,聚焦学生的智慧,触摸自然的脉搏,体味心灵的震撼。
科学课的教学,要引领学生步入生命感动的田野。引领学生亲近生命、尊重生命,引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生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深刻学生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思辨的辩证观点。与时俱进的科学课,呼唤着学生走向孕育生命的田野,走向更加生机勃勃的自然。让学生在与田野的亲近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与生命的亲近中,互相尊重。
一、欣赏——撒播尊重生命的种子
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从植物的生根发芽到果实累累,从动物的出生到茁壮成长,学生一步步感受生命的美妙和神奇,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种子。没有亲历,就没有真切的感受,更没有对动植物的真实情感,就是在空谈尊重生命的教育。科学课,呼唤着学生走向田野,巧妙地将学生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的“活”教材,用心灵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在2010年海峡两岸小学科学课教学交流活动中,台湾的陈振威老师教学的《蝴蝶》一课,展示了小朋友所养的蝴蝶从卵到破茧而出的完整变态过程,对生命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礼赞。阿威老师把学校的后花园变成蝴蝶的教学基地,学生观察新生命的成长,那看起来可怕的毛毛虫,小朋友却一点也不害怕,还兴奋地冲上前去,抢着摸摸看。小朋友知道,这毛毛虫最后都会变成美丽的花蝴蝶。小朋友在那里,爱怎么问,就怎么问,因为蝴蝶的成长过程实在太有趣了。我们的科学课呼唤着把课本上的蝴蝶变成活生生的蝴蝶,飞舞在小朋友的面前,引领小朋友的遐想飞向生机盎然的田野。
这样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的思想感情。脱离了蝴蝶生长真实环境的教学,怎么可能体会到蝴蝶从毛毛虫到茧,再到破茧而出的艰辛历程?当学生在蝴蝶丛中穿越,用心欣赏蝴蝶的美丽,更加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惜生命、保护新生命的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教育不正是撒播尊重生命的种子吗?而这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比金子更加珍贵,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二、开放——绽放尊重生命的花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田野,不断扩展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体验。科学家研究生物,也是很安静地做一个旁观者,观察生物原生态下的活动,我们不妨“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生命世界”的教学执着于课堂观察,容易割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科学课”提倡用教材教,当教学从教室延伸到田野的时候,将有效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去领悟生物和生长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这样,将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看问题更加全面,用一种开放的哲学观点来感悟生命的价值。
在教科版科学《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室内种植的凤仙花,割裂了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养成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的种植园地进行教学。在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播种、浇水、施肥、松土……期待发芽,想象以后生长的状况。凤仙花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植物,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才结出数粒种子,延续它们的种族。我引领学生到自然界中观察凤仙花,指导学生对凤仙花花瓣的颜色、构造、形状进行详尽的观察。有效加强了凤仙花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知道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变化、观察生物的生存环境将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亲近才能热爱,当学生俯身去种植、观察凤仙花的时候,怎么忍心去采摘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努力用心去聆听凤仙花花开的声音,更要俯身倾听学生尊重生命的声音。
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从整体上看待每一节课的教学,关注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价值,以求得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要善于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用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教学,发挥教学的最大功效。在现行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注重了从课堂向田野的延伸。积极地应对这一改变,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教学观念。我们应该提倡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感悟——收获尊重生命的硕果
走进田野,就是走进“原生态的课堂”去感悟生命的真诚,收获生命的馈赠。每当收获的季节,我都要和学生一起步入学生开展种植活动的“风水宝地”,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去采摘累累硕果,收获劳动的喜悦,感悟生命的真实。农村小学科学课,田野是其独特资源,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勇于把课堂延伸到田野,带领学生去研究生机盎然的田野里的生命。
曾宝俊老师在《冬青树枝上的生命感动》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在校园里养菜青虫的故事,学生静静地观察菜青虫在冬青枝上的生长变化过程,甚至观察青虫结茧、羽化、交配、产卵……“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只是希望学生的内心产生出对生命的成长的一些些感动”,这或许就是科学家生命世界的教育价值所在吧。
学生的经历,在科学课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悟,在科学课中点滴积累。一个个充满生命关怀的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感悟,不断步入生命的感动,激励学生用心去收获尊重生命的累累硕果。
《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指导与评价》指出,积极地探索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中感受到生物体的精巧与生命的美妙,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田野里的科学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与动植物情感的历程,凤仙花的精巧,蝴蝶的美妙……都孕育着生命的精彩,学生应张开双臂拥抱这些新生命,感受这些新生命的美丽。
田野科学课重视基于学生的经验,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行自我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引领学生在田野里亲身感受和体验领悟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曾几何时,认识十字花科的油菜花的构成时,我们会把油菜花摘下来解剖,或许,以后我们能够手拉手到田野里去进行教与学。
充满生命气息的田野,让我们在与草木虫鱼的交流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台湾的吴海狮老师在《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与操作实务》一文中说,田野能够唤醒学生的热诚,聚焦学生的智慧,触摸自然的脉搏,体味心灵的震撼。
科学课的教学,要引领学生步入生命感动的田野。引领学生亲近生命、尊重生命,引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生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深刻学生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思辨的辩证观点。与时俱进的科学课,呼唤着学生走向孕育生命的田野,走向更加生机勃勃的自然。让学生在与田野的亲近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与生命的亲近中,互相尊重。
一、欣赏——撒播尊重生命的种子
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从植物的生根发芽到果实累累,从动物的出生到茁壮成长,学生一步步感受生命的美妙和神奇,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种子。没有亲历,就没有真切的感受,更没有对动植物的真实情感,就是在空谈尊重生命的教育。科学课,呼唤着学生走向田野,巧妙地将学生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的“活”教材,用心灵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在2010年海峡两岸小学科学课教学交流活动中,台湾的陈振威老师教学的《蝴蝶》一课,展示了小朋友所养的蝴蝶从卵到破茧而出的完整变态过程,对生命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礼赞。阿威老师把学校的后花园变成蝴蝶的教学基地,学生观察新生命的成长,那看起来可怕的毛毛虫,小朋友却一点也不害怕,还兴奋地冲上前去,抢着摸摸看。小朋友知道,这毛毛虫最后都会变成美丽的花蝴蝶。小朋友在那里,爱怎么问,就怎么问,因为蝴蝶的成长过程实在太有趣了。我们的科学课呼唤着把课本上的蝴蝶变成活生生的蝴蝶,飞舞在小朋友的面前,引领小朋友的遐想飞向生机盎然的田野。
这样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的思想感情。脱离了蝴蝶生长真实环境的教学,怎么可能体会到蝴蝶从毛毛虫到茧,再到破茧而出的艰辛历程?当学生在蝴蝶丛中穿越,用心欣赏蝴蝶的美丽,更加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惜生命、保护新生命的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教育不正是撒播尊重生命的种子吗?而这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比金子更加珍贵,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二、开放——绽放尊重生命的花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田野,不断扩展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体验。科学家研究生物,也是很安静地做一个旁观者,观察生物原生态下的活动,我们不妨“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生命世界”的教学执着于课堂观察,容易割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科学课”提倡用教材教,当教学从教室延伸到田野的时候,将有效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去领悟生物和生长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这样,将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看问题更加全面,用一种开放的哲学观点来感悟生命的价值。
在教科版科学《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室内种植的凤仙花,割裂了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养成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的种植园地进行教学。在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播种、浇水、施肥、松土……期待发芽,想象以后生长的状况。凤仙花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植物,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才结出数粒种子,延续它们的种族。我引领学生到自然界中观察凤仙花,指导学生对凤仙花花瓣的颜色、构造、形状进行详尽的观察。有效加强了凤仙花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知道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变化、观察生物的生存环境将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亲近才能热爱,当学生俯身去种植、观察凤仙花的时候,怎么忍心去采摘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努力用心去聆听凤仙花花开的声音,更要俯身倾听学生尊重生命的声音。
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从整体上看待每一节课的教学,关注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价值,以求得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要善于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用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教学,发挥教学的最大功效。在现行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注重了从课堂向田野的延伸。积极地应对这一改变,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教学观念。我们应该提倡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感悟——收获尊重生命的硕果
走进田野,就是走进“原生态的课堂”去感悟生命的真诚,收获生命的馈赠。每当收获的季节,我都要和学生一起步入学生开展种植活动的“风水宝地”,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去采摘累累硕果,收获劳动的喜悦,感悟生命的真实。农村小学科学课,田野是其独特资源,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勇于把课堂延伸到田野,带领学生去研究生机盎然的田野里的生命。
曾宝俊老师在《冬青树枝上的生命感动》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在校园里养菜青虫的故事,学生静静地观察菜青虫在冬青枝上的生长变化过程,甚至观察青虫结茧、羽化、交配、产卵……“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只是希望学生的内心产生出对生命的成长的一些些感动”,这或许就是科学家生命世界的教育价值所在吧。
学生的经历,在科学课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悟,在科学课中点滴积累。一个个充满生命关怀的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感悟,不断步入生命的感动,激励学生用心去收获尊重生命的累累硕果。
《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指导与评价》指出,积极地探索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中感受到生物体的精巧与生命的美妙,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田野里的科学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与动植物情感的历程,凤仙花的精巧,蝴蝶的美妙……都孕育着生命的精彩,学生应张开双臂拥抱这些新生命,感受这些新生命的美丽。
田野科学课重视基于学生的经验,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行自我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引领学生在田野里亲身感受和体验领悟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曾几何时,认识十字花科的油菜花的构成时,我们会把油菜花摘下来解剖,或许,以后我们能够手拉手到田野里去进行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