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运用恰当方法指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指导朗读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一条最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专家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语义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门,久远不忘。”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一边读,一边揣摩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则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学生朗读时,借助想象,可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在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字的精彩,感受融入意境的恬美。
二、当前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由于有些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对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也往往因为教师过多的讲述、提问而缺乏直接的必要的体味与感知。这就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和低效的教学局面。
(二)朗读教学质量低下
在一些课堂中,尽管注重了朗读,但是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含和底蕴。有的教师在朗读指导中注意到了要通过体会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但对于朗读中的轻重音处理,不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感悟,真正地做到我口读我心,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哪该重读哪该轻读。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课堂上书声琅琅,貌似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实质是无效或低效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下试探讨几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三)教师要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义
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前,应认真备“朗读”,这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语义。如在教《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遥远”一词,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知道“孩子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离北京很远很远,所以,妈妈说是遥远的北京城。”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字、词、句、篇的含义、情调和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体味。
(四)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范读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在教《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这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由于在朗读教学中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许多老师的评价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起不到实质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应逐步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要把朗读作为期中、期末考查与评估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成绩必须包括朗读成绩。为了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应根据《大纲》对各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一)评价应突出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陈大伟编著.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3]范蔚主编.语文课程的教学案例精编[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方斐卿著.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孙双金.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7]王仲章.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之我见[J].现代教育探索,2008年第16期.
[8]郑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成功·教育,2007年第1期.
【关键词】指导朗读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一条最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专家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语义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门,久远不忘。”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一边读,一边揣摩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则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学生朗读时,借助想象,可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在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字的精彩,感受融入意境的恬美。
二、当前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由于有些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对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也往往因为教师过多的讲述、提问而缺乏直接的必要的体味与感知。这就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和低效的教学局面。
(二)朗读教学质量低下
在一些课堂中,尽管注重了朗读,但是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含和底蕴。有的教师在朗读指导中注意到了要通过体会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但对于朗读中的轻重音处理,不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感悟,真正地做到我口读我心,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哪该重读哪该轻读。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课堂上书声琅琅,貌似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实质是无效或低效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下试探讨几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三)教师要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义
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前,应认真备“朗读”,这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语义。如在教《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遥远”一词,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知道“孩子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离北京很远很远,所以,妈妈说是遥远的北京城。”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字、词、句、篇的含义、情调和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与体味。
(四)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范读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在教《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这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由于在朗读教学中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许多老师的评价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起不到实质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应逐步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要把朗读作为期中、期末考查与评估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成绩必须包括朗读成绩。为了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应根据《大纲》对各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一)评价应突出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陈大伟编著.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3]范蔚主编.语文课程的教学案例精编[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方斐卿著.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孙双金.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7]王仲章.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之我见[J].现代教育探索,2008年第16期.
[8]郑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成功·教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