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
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46—01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是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的一些探讨。
一、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如,在教学《七根火柴》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学生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的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人物的真实姓名。”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假如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也使学生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为学生创造竞争条件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好胜心强。基于这些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常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课文,学习此文后笔者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围绕人类有尾巴的利与弊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前,各小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辩论的策略和应对措施,在辩论过程中,各组据理力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场辩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参与、竞争意识。
三、设计新颖的学生活动
一些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就是学生活动,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如,笔者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笔者要求学生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家庭》,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笔者做了简单的规定:好吃懒做、嗜烟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说话唠叨的妈妈,还有一个任性顽皮的女儿。三位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成功地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作文教学也获得了成功。
四、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时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简直成了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为什么不给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呢?有的老师害怕其他的学生不会“配合”,万一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损课堂的整体“质量”;还有一些老师是嫌麻烦,认为即使让他们参与了课堂活动,也答不对、做不好。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五、对学生多做肯定评价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对学生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而应该把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不冷嘲热讽,也不伤害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尊心。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要有诚恳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因人而异,不能是老生常谈式的赞语或“礼物奉送式”的奖励,更不能搞成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甚至是曲意的迎合。
编辑:沈丽琼
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46—01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是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的一些探讨。
一、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如,在教学《七根火柴》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学生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的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人物的真实姓名。”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假如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了。”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也使学生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为学生创造竞争条件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好胜心强。基于这些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常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课文,学习此文后笔者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围绕人类有尾巴的利与弊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前,各小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辩论的策略和应对措施,在辩论过程中,各组据理力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场辩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参与、竞争意识。
三、设计新颖的学生活动
一些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就是学生活动,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如,笔者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笔者要求学生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家庭》,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笔者做了简单的规定:好吃懒做、嗜烟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说话唠叨的妈妈,还有一个任性顽皮的女儿。三位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成功地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作文教学也获得了成功。
四、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时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简直成了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为什么不给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呢?有的老师害怕其他的学生不会“配合”,万一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损课堂的整体“质量”;还有一些老师是嫌麻烦,认为即使让他们参与了课堂活动,也答不对、做不好。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五、对学生多做肯定评价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对学生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而应该把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不冷嘲热讽,也不伤害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尊心。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要有诚恳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因人而异,不能是老生常谈式的赞语或“礼物奉送式”的奖励,更不能搞成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甚至是曲意的迎合。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