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icid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
  诗词相较于现代文章,更含蓄凝练、意深言简,理解内涵虽有困难,其朗朗上口的韵律却适合小学生反复吟诵。学校将早、午读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属时间,或吟诵唐诗宋词元曲,或朗读经典章节篇目,或讲解诸子百家逸闻,或穿插古诗背后趣事,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竞赛活动,或进行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徜徉于诗词格律、古风古韵,辅以教师稍加点拨、解读、诠释,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经典、浸润心灵、开启心智。同时,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与单元主题对应的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在黑板报处呈现有关礼仪、孝悌、爱心等千古名句、古诗篇目,供学生自由吟诵并定期更换,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探究兴趣,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有效利用班队会、综合课阵地,对学生多角度、立体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吟诵、诠释、串联、推荐篇目、讲解人物等多种形式,由外部环境到内心深处营造浓浓的文学场。教师有意识地由學校到家庭进行辐射影响,开辟经典阅读角、亲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利用每一次开放周、公开课向学生、家长传递构建浓浓的大语文课堂意识。
  二、采用多种对接方式,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立足小学语文课本,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时引入,探索加强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根据单元文化主题研究经典书目对接,针对单元具体课文选择对接名言警句、千古篇章故事,采用双轨制备课(对接单)的形式,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师的评价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组织教学、研习教材、引导点拨的广度、深度上融入丰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达到“厚实语文课堂内涵,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的基调,构成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精神内核。
  1.每课两诵,积累“蜜源”
  一年级、二年级抓上下课问候语、课中休息、教材切入点进行名句渗透;三年级、四年级抓课前一分钟、课堂评价、单元文化主题相机引入诵读;五年级、六年级候课时让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章节成为常态,教学时让引经据典成为一种时尚。引用典故、着色诗意、铺垫蓄势中讲授课文,感染学生,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油然而生。一个学期下来,盯准上下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句进行背诵积累,《采蜜集》便多了不少“蜜源”。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只会化作学生生命里的存在,也会涵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位、丰盈学生素养。
  2.识字渗透,感悟经典
  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教学重点以识字为主,运用多媒体展示字体的演变,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汉字的写法,并深刻理解字源发展变化及内在含义。例如,学习“春”字,由字体演变讲起,了解“春”之含义,到春日踏青、放纸鸢风俗,加以吟诵春天诗句,学生体悟自会螺旋上升。再如,古老的“爱”字就像一幅救赎心灵、引人向善的画,手捧一颗心,以虔诚的姿势,诚心说出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这就是“爱”字最初的组成部分。小小的汉字就像一只只精灵、一个个天使,带着亘古的神奇经历和无穷魅力,激发低年段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从小就激发起对中国汉字的敬畏、热爱、赞叹。
  3.范读引领,精准融入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必须慎重选择、有效对接、示范引领,尤其要重视精准的范读吟诵,将学生带入古韵古风,从而准确理解把握句读、节奏、语境、内涵。例如,在学习《狼与鹿》一文时,教师对接学习《道德经》第一章,大部分学生会三字一停顿,读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这里的“非常”与我们平时理解的“非常”意思大不相同。正确读法应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表示声音的延长,语气的加重。
  4.穿针引线,相映成趣
  皮亚杰研究表明,故事带给孩童的抚慰,远胜于任何试图用成人的说理和观点能带来的安慰。立足语文课本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时,不妨借助故事因子来打造令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更易激活儿童认知结构,诱发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走月亮》一课时,教师穿插五十多岁的孟郊《游子吟》背后的故事,那浓烈醇美的孝母之情激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插播功成名就的皋鱼与孔子对话故事,深深惊叹“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的千古憾言,《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恩情在“欲报之德”时,“昊天罔极”犹如晴天霹雳令学生泪光闪闪。课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读故事、查出处、背诗词,相互交流,比赛吟诵。
  学习《一个新家》时,教师只在课堂抛出两处“破房子”诗题《秋风为茅屋所破歌》《陋室铭》,学生们居然查阅了杜甫的诗篇创作过程,还找到了刘禹锡被贬后的房屋越换越小的故事,镌刻石头之上的《陋室铭》可是大名鼎鼎的柳公权真迹。
  5.文本切入,提升涵养
  新课标凸显了中华传统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单元主题为依据,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力求实现语文课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例如,学习《这条小鱼在乎》一课时,教师可从小男孩关爱弱小生命出发,与《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链接。   6.巧设评价,悦心怡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可见,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即时评价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激活教学活动。教师在双轨制备课时,精选经典的千古名言,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價预案,储备丰厚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课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对接,让厚积的经典成为课堂即时评价的源泉。
  当老子名言、论语名句成为信手拈来的课堂常客,当诸子经典、蒙学读物化作精彩无限的课堂评价,学生便会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受古人启迪,悟经典之趣。例如,强调预习重要,当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告之;培养学思习惯,当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之;面对预习特别好的学生来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夸奖;特别会汲取大家智慧的学生来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赞赏;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批评,改了立马跟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屡教不改的学生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进行疏导,相信学生“下德不失德,是以有德”的接话一定会让犯错的学生汗颜。随着名句在课堂中不断使用,学生逐渐心领神会,在润物无声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三、创设教学相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
  与学生邂逅的经典名句、动人诗词、诗人趣事,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学生周边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如何奏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乐曲,让学生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越来越厚实、文学素养越来越丰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带给我们启示,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每周设计上演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味专场,既可以穿针引线、温故知新,又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里开疆扩土、扬鞭策马、尽情徜徉。
  三年级上册“感悟真情”单元,结合“综合学习二”中《弟子规》名句,来一堂“走进《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场。四年级上册“在学习中成长”单元,结合《孔子学琴》一课,上一节“走进《论语》”专题课,对意犹未尽的学生推荐《布衣孔子》《读
其他文献
笔者教书21年,去年开始担任教研员工作,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新兵。因为工作的缘故,听课机会多了,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调研、评选、展示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记录印象与随想当是工作的本分,也必然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确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文本意识增强了。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文,有意识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不是盲目地拓展,把课文当作引子。在课堂“对话”过程中
【设计说明】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日前,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两位教者讲的都是《黄果树瀑布》。  第一位教者首先用谜语导入新课:“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然后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接着角色表演,学生当小导游,举着导游旗,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最后,检查识字,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诗歌《瀑布》。  第二位教者如法炮制,也是用谜
我教过学生写作,个中苦涩,至今犹存;我听过不少写作课,效果基本不佳。尽管现在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声光与影视手段,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了一些好奇,但随意指点、虚情假意、拿腔拿调、歌功颂德的伪写作一直没变,甚至越来越严重。  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心声改得支离破碎,而且改的重点是成年人式的“无限拔高”之类的画龙点睛,对是否言为心声不闻不问,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几篇标杆文章胡乱套作。时下的一些写作活动,更趋于商业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
语文课难教,作文课更难教。大凡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课,作文课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可难教的作文课不好好地教,学生的作文水平恐难真正提高。为了寻求突破作文课教学的难关,我们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要求所有参赛者以“补课”为话题执教一堂作文指导课。比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课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  一、指导内容只“多”不“精”  “作文指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学生写作前的
赵振江,生于1940年,北京顺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颁发的“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1999年获阿根廷总统颁发的“五月骑士勋章”,2004年获智利总统颁发的“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著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及学术论文多篇,译著有《拉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