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性骨科患者是一种急诊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情况,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等意外的不断增多,创伤性骨科患者数量也大大增加。此类患者的特点主要是情况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在急救处理上难度较大。为了保证创伤性骨科患者的生命安全,应当对急救措施加以明确,帮助患者迅速有效的缓解痛苦,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致残或致死的情况发生。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在到达事发现场之后,要立即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伤口位置及出血情况,检查血压、脉搏,观察呼吸频率、面色情况、神志情况等。着重检查是否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休克或大出血、呼吸道梗阻的症状。要充分显露患者受伤部位,同时注意避免受寒。对于此类患者必须及时准确的观察和了解生命体征,为后续急救处理提供依据。要根据患者受伤烟冲程度,紧急救治创伤严重的情况,然后再处理相对较轻的创伤。
二、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在完成生命体征检查之后,应当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之后的输血输液提供条件,帮助患者血容量提高和恢复,维持患者生命循环顺畅。通常情况下,应使用套管针,快速建立1-3条静脉通道,注意避开受伤部位,并做好保护。可以先使用1000-2000ml的生理盐水或乳酸格氏液,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静脉通道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血管不容易穿刺,不能反复尝试,应当采取静脉切开处理,确保在1h之内,能够向患者输注500ml以上的液体,以免影响后续的治疗。待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输液量、输液速度加以调整。
三、合理开展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创伤性骨科患者急救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保证患者良好顺畅的呼吸。在心肺复苏之前,要先将气管当中残留的异物、呕吐物、血凝块、分泌物等清除干净。对于发生舌后坠的患者,要暂时拉出舌头并妥善固定,以免影响呼吸。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采取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同时将相关气管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开展插管处理。如果常规心肺复苏方法无法起效,应当立即安排执行电击复苏,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妥善处理创伤部位
对于患者创伤部位的处理,应当首先对出血情况、创伤位置、创伤类型等加以了解。对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对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在创伤程度不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止血钳直接帮助结扎止血处理。对于比较严重的创伤或比较大的创面,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然后配合加压包扎的方法止血。对于皮肤撕脱伤、大动脉损伤、开放性骨折等创伤类型的患者,使用大拇指将伤口近心端位置的重要血管用力按压,然后使用敷料加压包扎,提升止血效果。如果患者是单纯的皮外出血,可以使用明教海绵材料直接贴敷,然后覆盖无菌纱布并妥善固定。
五、做好患者保暖工作
创伤性骨科患者往往可能会发生血容量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合并休克的患者,情况会更加严重。此时患者的末梢循环状况不理想,体温会发生下降。所以,在妥善处理患者伤口之后,应当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急救室的温度,应当合理调节,保证在18-25摄氏度左右,尽量维持恒定,不要让室内温度随意改变,以免造成患者皮肤血管异常收缩或扩张,否则将会对患者体内血流量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合并休克的患者,其末梢神经感知能力相对降低,所以在保暖的操作中,可以适当增加外套等,以免发生皮肤烫伤等不良情况。
六、合理搬运移動患者
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急救当中,有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搬运和移动。在这种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患者创伤类型,选择合适的搬运移动方法,避免患者承受较大痛苦,也防止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对脊柱、骨盆等发生创伤的患者,搬运移动时要注意轻缓、平稳、准确。让3名医护人员,分别将患者的腰腿部、双下肢、肩背部抬住,使患者伤后脊柱位置得到保持。由指挥人员统一指示,以仰卧的姿势将患者平稳的放置在铲式担架上,并固定良好。可以在患者腰部之下,加垫软枕或枕头,以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发生的颠簸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对颈椎创伤的患者,在搬运中要注意使用颈托的方法,确保良好固定颈椎。让1名医护人员,将患者下颌部位、枕部托住,然后让2名医护人员分别将患者下肢、腰部托住,共同配合将患者移动到担架上。
结论:
创伤性骨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危险性较大,在急救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开展心肺复苏,处理创伤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合理搬运移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在到达事发现场之后,要立即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伤口位置及出血情况,检查血压、脉搏,观察呼吸频率、面色情况、神志情况等。着重检查是否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休克或大出血、呼吸道梗阻的症状。要充分显露患者受伤部位,同时注意避免受寒。对于此类患者必须及时准确的观察和了解生命体征,为后续急救处理提供依据。要根据患者受伤烟冲程度,紧急救治创伤严重的情况,然后再处理相对较轻的创伤。
二、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在完成生命体征检查之后,应当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之后的输血输液提供条件,帮助患者血容量提高和恢复,维持患者生命循环顺畅。通常情况下,应使用套管针,快速建立1-3条静脉通道,注意避开受伤部位,并做好保护。可以先使用1000-2000ml的生理盐水或乳酸格氏液,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在静脉通道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血管不容易穿刺,不能反复尝试,应当采取静脉切开处理,确保在1h之内,能够向患者输注500ml以上的液体,以免影响后续的治疗。待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输液量、输液速度加以调整。
三、合理开展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创伤性骨科患者急救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保证患者良好顺畅的呼吸。在心肺复苏之前,要先将气管当中残留的异物、呕吐物、血凝块、分泌物等清除干净。对于发生舌后坠的患者,要暂时拉出舌头并妥善固定,以免影响呼吸。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采取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同时将相关气管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开展插管处理。如果常规心肺复苏方法无法起效,应当立即安排执行电击复苏,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妥善处理创伤部位
对于患者创伤部位的处理,应当首先对出血情况、创伤位置、创伤类型等加以了解。对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对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在创伤程度不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止血钳直接帮助结扎止血处理。对于比较严重的创伤或比较大的创面,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然后配合加压包扎的方法止血。对于皮肤撕脱伤、大动脉损伤、开放性骨折等创伤类型的患者,使用大拇指将伤口近心端位置的重要血管用力按压,然后使用敷料加压包扎,提升止血效果。如果患者是单纯的皮外出血,可以使用明教海绵材料直接贴敷,然后覆盖无菌纱布并妥善固定。
五、做好患者保暖工作
创伤性骨科患者往往可能会发生血容量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合并休克的患者,情况会更加严重。此时患者的末梢循环状况不理想,体温会发生下降。所以,在妥善处理患者伤口之后,应当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急救室的温度,应当合理调节,保证在18-25摄氏度左右,尽量维持恒定,不要让室内温度随意改变,以免造成患者皮肤血管异常收缩或扩张,否则将会对患者体内血流量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合并休克的患者,其末梢神经感知能力相对降低,所以在保暖的操作中,可以适当增加外套等,以免发生皮肤烫伤等不良情况。
六、合理搬运移動患者
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急救当中,有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搬运和移动。在这种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患者创伤类型,选择合适的搬运移动方法,避免患者承受较大痛苦,也防止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对脊柱、骨盆等发生创伤的患者,搬运移动时要注意轻缓、平稳、准确。让3名医护人员,分别将患者的腰腿部、双下肢、肩背部抬住,使患者伤后脊柱位置得到保持。由指挥人员统一指示,以仰卧的姿势将患者平稳的放置在铲式担架上,并固定良好。可以在患者腰部之下,加垫软枕或枕头,以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发生的颠簸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对颈椎创伤的患者,在搬运中要注意使用颈托的方法,确保良好固定颈椎。让1名医护人员,将患者下颌部位、枕部托住,然后让2名医护人员分别将患者下肢、腰部托住,共同配合将患者移动到担架上。
结论:
创伤性骨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危险性较大,在急救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此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开展心肺复苏,处理创伤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合理搬运移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