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潘世兹送工资“捉”到新闻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夏季某日,时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的我,偶随一同事造访潘世兹先生。他是外文系退休教授,时年八十有二,两个儿子和老妻都去了美国,平时由小保姆照料生活。他与那位同事相熟,可能知道其住家方位,送出门时问我住在哪里,我答近万体馆。他说:“你乘校车回家要走衡山路,经过湖南路,能不能麻烦你为我代领工资送来?每个月一次,这样就不用外文系派人送了。”我自然一口应允。
  除了每月送一趟工资,我偶尔也登门看望。不久,我发现两张单人沙发后面的墙上悬挂两只镜框,细看竟是美国白宫的公笺!潘世兹见我好奇,笑道:“这是里根和布什给我的回信。”
  原来,潘世兹的父亲潘宗周,上世纪30年代由商而官,喜好搜罗古籍珍本,宅第“宝礼堂”即以藏书著名,包括宋刊111种、元刊6种,计1088册。1939年,潘世兹获剑桥大学历史学硕士,回沪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历任历史政治系主任、教务长和代理校长。日寇侵华期间,他深恐家传藏书落入敌手,设法运去香港存入银行保险库。1952年,他主动将这批古籍运回上海,捐赠北京图书馆收藏,获政务院文化部嘉奖。1986年,他将潘宗周生前汇编、出版家张元济纂订并作序的《宝礼堂宋本书录》译成英文,又以英文写下介绍这些古籍来龙去脉及其文化价值的长文,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报发表,随后将书目和长文寄赠美国总统里根、副总统布什及美、英文化界友人。不久,里根和布什相继覆函,前者表示“我们将永远珍视你所赠送的古籍目录,以此作为对你友情的回忆”;后者則说“这套书目将给我的图书馆增添光彩”。我觉得这是体现中美文化交流的新闻,因老人离群索居而罕为人知,便撰写了一则约四百字消息,《解放日报》11月24日以《潘世兹教授赠古籍目录 里根布什来鸿表示谢意》为题刊出。
  有次闲聊时,潘世兹透露他在翻译《三字经》,并说:“尽管这本启蒙读物有局限性,但要了解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它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他的译法颇具首创性,是对原文进行字译、句译和意译,力求使不知《三字经》背景和典故的外国读者也能阅读并理解。1989年10月,这本中英双语《三字经》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付梓。此前,李光耀总理致函潘世兹索要一份书稿,读后称道不已,指定为该国小学生必读书。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选入向各国推荐的“儿童道德丛书”。我收下潘世兹的签赠书后,写了英译《三字经》出版的新闻稿,送《联合时报》刊登后,被《新民晚报》《报刊文摘》及外地文摘报转载。
其他文献
母亲督工修建特园  我父亲鲜英(1885-1968),字特生,四川西充人,是民盟创始人之一。  父亲出身雇农,母亲金竹生出身城市贫民,父亲在和母亲结婚以前,曾经有一个原配姓何。那个时候农村很偏僻很穷,我父亲就步行从西充走到成都去从军,因为当兵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免交一些税。父亲到成都去当兵一两年回来后,发现何氏已有身孕。在那个年代,如果父亲把何氏休了,就会断送何氏和她腹中胎儿两条命。于是父亲说,我先
期刊
“学部”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简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地处北京东城前清进士会试的“贡院”原址之上。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有幸在这个我国最高的社会科学殿堂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经历了邓小平同志复出,对“学部”进行整顿,后又掀起“批邓”恶浪,直到粉碎“四人帮”,“学部”获得新生,重新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过程。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五年之中,我经历了难得的磨练,增长了不
期刊
拜师文物鉴定名家陈新民先生  陈新民先生,文物鉴定家,是我终身学习、研究、从事传统艺术创作事业的引路人。  他口中总含着香烟,能不用手助而边吸边说话,待人和蔼可亲,讲话不急不慢,学历不高,学徒出身,十来岁便入南京瞻园路古玩店当学徒。他曾对我说,35岁前夏天从未打过扇乘过凉,终年勤学至深夜,苦练字画,分辨古玩。出师后自立门户,在南京瞻园古玩一条街上,他成了模仿名家字画、辨识古玩瓷器的佼佼者。  陈新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理性认识,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楚地认知我们的文化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本刊已连续在“世纪论坛”栏目刊登十多位专家学者笔谈“文化自信”的文章
期刊
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生前一直是上海市文联的老义工,文联组织的演出和慰问等活动,她是积极参加者。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很快相熟了。  我知道,丁是娥成名在解放前,艺术升华却在解放后。《罗汉钱》是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当年赵树理看完戏后高兴地说:“我写的小飞娥,就是舞台上的这个人物。”  剧中“罗汉钱”成了主要道具。当年,她在唱“金光澄亮羅汉钱,小巧玲珑惹人爱”时,苦于手中没有真的罗汉钱,总感到“不适意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我的父亲、上海《新民晚报》社美术编辑、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董天野先生接到上级布置的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的任务,他选择了明代中朝联合抗日卫国的主题,也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壬辰卫国战争”。  考虑到作品中会表现明代中朝服饰,父亲和上海越剧院舞台设计师黄子曦先生(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作,充分体现了父亲组织创作这幅作品从
期刊
我与作曲家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上海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其间上了黄山。想不到,66岁的瞿维竟还同小青年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领略了“鲫鱼背”的险峻。当然,我责无旁贷地充当了先生的护卫。也因这段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冒险”的经历,我与瞿先生成了“忘年交”。回沪后,瞿先生邀我去复兴西路的寓所,在那里,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瞿维夫人、同为作曲家的寄明老师。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去寓所看望这对音
期刊
王元化先生于2008年5月9日去世,距今已整整十年了。作为主要生活在上海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元化先生不仅在全国,而且在海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于王元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笔者看来,还有许多富有深意和趣味的东西,值得研究者去关注和展开。王元化先生一生坎坷,他早年参加革命运动,既是一个学者,也曾是一个领导干部。然而由于历史和家庭环境的缘故,王元化的生活和思想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
期刊
光阴荏苒,往事如昨。  今年7月,《世纪》杂志迎来了创刊25周年,或许放在历史长河里不过短短的一瞬,但25年的苦心经营和奋力前行,《世纪》以她的责任和担当留下了一份文化和历史的积淀。25年来,编辑部的同仁们始终遵循“积累史料,传承文化”的办刊宗旨,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办刊理念,凸显“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特色,辛勤耕耘,努力在迷雾丛生的历史尘埃中揭示真相,为后人留下信史,终将刊物打造
期刊
我的父亲王炳钧(字亚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律师。他与抗战名将孙元良将军是挚友。在我的记忆中,因父亲比孙将军年长4岁,故而孙将军对我父亲以兄相称,因此,我也就称他为叔叔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们全家返回南京南捕厅旧居后,直至1949年,孙叔叔曾多次到我家中,与父亲叙谈畅饮。当时年幼的我,看到他们在一起时总是亲近得很,谈笑风生。孙叔叔留给我的印象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军服笔挺,有时还足蹬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