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形式,最终都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形态来实现,来保证受教育者达到培养目标。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个人、服务三农、有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有效实现当地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中职学校教学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且还要积极地投身到研究与实践之中。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标、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应教与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全课程。
2农村中职学校工科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扶持下,迅猛发展。就我校而言,由2005年一千多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七千多人的规模;从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理念。而各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使用的仍是较为陈旧的老材料,加之学生基础差,已经远不适应于现在的中职生。它已成为制约许多教师教学发展的瓶颈。一是教材一刀切,教学任务难度一步到位,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二是缺乏将数学知识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和加以应用,不能体现职业岗位对数学知识的需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武之地。同时,我们对机械、电工、电子类企业作了大量的调查,以上职业岗位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分别是:数学占30.66%,语文占22.63%,外语占6.57%,计算机占29.93%,理化生占10.22%,数学居首。由此可见中职工科类专业,对文化基础课中的数学教学任务,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服务性,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原因,实施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提出适当调整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顺序;适当增添与工科及职业岗位有关的例题、习题;注重与专业的针对性。这与中职文化基础课体系改革和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实施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改革,让学生感受到,学得会,实用,并在职业生涯中够用。并编写适合工科类专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中职数学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以搭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实用、够用,对一生发展有益,真正体现出中职工科类专业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3中职工科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中职课程改革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无限的问题;基础性与应用性的问题;全面需求与个别差异的问题;新生文化基础和学习心理与毕业生就业高要求的问题。这都将给农村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多层次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
3.1根据中职数学教学任务设置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数学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新大纲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工科数学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都应适应课程任务的需要,并将部分专业模块教学内容调前。以适应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性。
3.2根据中职数学教学目标和目前中职生的实际设置课程内容新的中职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一是以中职工科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为原则,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基础模块要求起点低,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通用性强,教学内容叙述、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尽量贴近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职业模块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会用为旨”的原则,体现教材的职业针对性及数学的应用性;二是着眼于中职工科数学教学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降低知识起点,关注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又兼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来实现学生爱学,乐学,教师便于教之目标,来实现大纲目标。
3.3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为中职学生强化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基础。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中职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要突出职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二是便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三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式过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知识素材。内容表述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四要有开放性和高弹性,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多角度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活跃学生思维,突出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时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3.4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学内容定位。中职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教育。是为就业和当地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性教育,新大纲已经明确了这一理念。因此,在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改革中做到:①教学内容定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从育人的角度和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内容,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教学内容的调整,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调整中一定要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会用为旨”的原则,跳出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应用,既实现大众数学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体验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③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基础平台加职业模块”和“项目式”任务形的高弹性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发授导时间,对职业课模块教学时间顺序作调整,并适当增添与专业学习,职业岗位有关的例题和习题。
总之,在全面贯切、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农村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根据中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农村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标、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应教与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的全课程。
2农村中职学校工科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扶持下,迅猛发展。就我校而言,由2005年一千多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七千多人的规模;从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理念。而各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使用的仍是较为陈旧的老材料,加之学生基础差,已经远不适应于现在的中职生。它已成为制约许多教师教学发展的瓶颈。一是教材一刀切,教学任务难度一步到位,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二是缺乏将数学知识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和加以应用,不能体现职业岗位对数学知识的需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武之地。同时,我们对机械、电工、电子类企业作了大量的调查,以上职业岗位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分别是:数学占30.66%,语文占22.63%,外语占6.57%,计算机占29.93%,理化生占10.22%,数学居首。由此可见中职工科类专业,对文化基础课中的数学教学任务,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服务性,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原因,实施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提出适当调整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顺序;适当增添与工科及职业岗位有关的例题、习题;注重与专业的针对性。这与中职文化基础课体系改革和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实施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改革,让学生感受到,学得会,实用,并在职业生涯中够用。并编写适合工科类专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中职数学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以搭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实用、够用,对一生发展有益,真正体现出中职工科类专业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3中职工科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中职课程改革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无限的问题;基础性与应用性的问题;全面需求与个别差异的问题;新生文化基础和学习心理与毕业生就业高要求的问题。这都将给农村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多层次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
3.1根据中职数学教学任务设置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数学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新大纲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工科数学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都应适应课程任务的需要,并将部分专业模块教学内容调前。以适应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性。
3.2根据中职数学教学目标和目前中职生的实际设置课程内容新的中职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一是以中职工科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为原则,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基础模块要求起点低,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通用性强,教学内容叙述、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尽量贴近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职业模块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会用为旨”的原则,体现教材的职业针对性及数学的应用性;二是着眼于中职工科数学教学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降低知识起点,关注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又兼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来实现学生爱学,乐学,教师便于教之目标,来实现大纲目标。
3.3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为中职学生强化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基础。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中职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中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要突出职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二是便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三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式过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知识素材。内容表述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四要有开放性和高弹性,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多角度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活跃学生思维,突出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时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3.4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教学内容定位。中职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教育。是为就业和当地劳动力转移的服务性教育,新大纲已经明确了这一理念。因此,在中职工科数学课程改革中做到:①教学内容定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从育人的角度和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内容,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教学内容的调整,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调整中一定要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会用为旨”的原则,跳出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应用,既实现大众数学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体验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③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基础平台加职业模块”和“项目式”任务形的高弹性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发授导时间,对职业课模块教学时间顺序作调整,并适当增添与专业学习,职业岗位有关的例题和习题。
总之,在全面贯切、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农村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根据中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农村中职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加快城乡统筹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