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地区'早黄茶'品系初步调查总结

来源 :茶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黄茶’是临海地区从群体种选育出的一系列特早生高产茶树新品系。本文介绍了该系列品系的来源和得名,观察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征、生育特性、经济学特性等,进而评估其品质和利用价值。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控制不同的闷黄时间获得不同闷黄程度的黄茶样品25个,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对黄茶的闷黄度(0-10)进行标定。通过感官审评并结合闷黄度标定选取五个闷黄程度不同的莫干黄芽样品。利用可控温的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香气组分及特征的比较。研究在五个莫干黄芽中共鉴定得出127种挥发性成分,闷黄程度较高的黄茶,其香气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基于香气分组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寻与闷黄程度相关的香气组分,发现闷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土壤调理剂6水平用量(0、750、1 125、1 500、1 875和2 250 kg·hm~(-2))对包菜产量、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处理连续种植2茬包菜产量分别增加0.3%~19.1%和3.2%~20.7%;种植2茬后土壤pH值上升1.8%~18.8%,有效磷含量提高0.5%~5.4%,土壤有效铬含量降低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的脂肪酸含量,在两种茶油中共检出38种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十八碳烯酸,在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中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4.5%和79.5%;其次是十六烷酸,分别占总峰面积的7.58%和8.59%;两种茶油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分别是十八碳烯酸、十六烷酸、亚油酸和十八烷酸,其总含量分别占所有脂肪酸总峰面积的98.28%和98.65%。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89%以上。同时讨论了如何利用茶油的特殊化学组成为乡村振兴服务。
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正向乡村振兴方面转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农业技术人员的重点任务。为此,临沂市樱桃产业创新团队与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历经3年对樱桃球盖菇立体共生栽培技术及棚室建造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了棚室樱桃与球盖菇立体栽培新模式,现已取得初步成功,并进行了示范推广,未来几年将在引领农民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防控黄龙病,部分柑橘果园进行了网棚栽培。但网棚栽培下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变化致使有些柑橘品种出现了大量落花落果情况,导致严重产量损失。因此开展网棚栽培条件下柑橘生物学研究对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有关网棚环境对金柑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在桂林地区对网棚栽培条件下‘桂金柑1号’和‘阳朔金柑’2个金柑品种的落花落果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网棚环境下‘桂金柑1号’和‘阳朔金柑’2个金柑品种在5月中旬开始落花落果,分别在5月下旬和7月上旬有2个落花落果高峰期,落花和落果高峰间隔时间为6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湖州地区生产茶园实施的一种新的以草抑草技术,即通过选择性去除一些恶性杂草,留养一些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的杂草,如马唐,一点红等,最后形成这些保留杂草为主的茶园杂草生态,达到抑草目的,免去茶园除草。这些杂草一个共同特点是根系浅,高度中等以下,生物量大。
东阳市茶园种植品种主要是‘木禾群体种’、‘龙井43’、‘浙农117’、‘白叶一号’等,其中‘木禾群体种’占比65%以上,而且茶园土壤是红黄壤为主。对不同地域环境茶园土壤抽样调查和理化分析,同一土壤类型中,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速效钾、氟化物、微量元素与海拔高度无相关关系;不同土壤类型,各类土壤肥力指标无明显规律,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建议土壤酸化茶园适时施有机肥和配方肥,改善土壤现状。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
以4种不同规格的天麻-蜜环菌-新旧菌材(青冈树种)为材料,揭示天麻菌材利用前后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及pH值的变化,分析该三因素与菌材规格的相关性研究。采用索氏抽提法、酸性洗涤法测定新旧菌材粗脂肪与粗纤维含量,参照GB/T 6043-2009标准测定pH值的变化。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分析新旧菌材三因素数值变化。研究结果:菌材使用前后粗脂肪、粗纤维及pH值变化分别为1.62%、5.10%和0.81,分析结果揭示菌材被乌天麻吸收后,主要成分中粗脂肪降低,粗纤维含量变高、酸度变强。
《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是浙江大学茶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综合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深加工》和《茶资源综合利用》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开设。本文对该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开设周期、实验环节、深加工理论和实际生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实践路径,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