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学生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研究以促进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就品德型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品德型学生;教育策略;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10-01
认真研究问题学生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并以相应的对策进行矫治,帮助教育他们,关心爱护他们,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人格调试,逐渐培养这些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青海油田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许多家长长期出野外,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加之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以及家庭生活条件存在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生理、心理及自身局限、学业负担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即问题学生(A、厌学型;B、纪律型;C、品德型;D、心理障碍型;E、“好学生”型;F、混合型)。为了进一步转化油田问题学生,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笔者通过对油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A、父母均在子女身边(家庭正常)占48.3%;B、单亲家庭占8.2%;C、父母一方在盆地(外地)工作的占32.2%;D、寄养家庭占8.2%;E、离异后组合家庭5.1%;F、其它0.9%。)及问题学生的调查研究认为,问题学生之品德型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一、“品德型”学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由于家庭娇生惯养,他们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从小养成自私、斤斤计较、不懂宽容谦让的个性特点以及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家长正因为宝贝子女,事事只知道自己付出,不对孩子要求,造成了孩子在家不尊重父母和长辈,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关爱之心。
(二)家庭原因。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知识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三)社会原因。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良莠混杂。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有悖社会公德的种种丑恶行为;媒体上各种暴力、色情内容的画面;迅速发展的网吧,都给学生以负面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在电视、网络中耳闻目染,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学校及教师方面。由于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少教师忙于抓学生成绩,缺乏对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规律的研究,学校德育工作观念滞后,方法陈旧单一,说教偏多,互动不够,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为学生喜闻乐做,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品德型”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达成集体共识来改变人的行为比单一解决个人行为有效。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它具有渗透心灵的力量,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模仿。教师要把建立一个“团结、勤奋、向上”的班集体放在首位。
(二)树立身边的榜样。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意及时表扬校级和班级的优秀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并让这些优秀学生同品德不良的学生谈心、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细微变化,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改变他们。
(三)营造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品德不良学生身上虽然有许多错误,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并且非常“敏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因此,教师要更多的给予关爱和尊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的批评,指责,更不能压迫他们;要想方设法与他们贴近、亲近、沟通、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获得“尊重,平等”的情绪体验,取得他们的信赖。只有经过教师辛勤的劳动,才能抓住更多的教育时机,培养出可以值得爱的品质;只有通过关心、知心、贴心、交心,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
(四)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对学生的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等现象,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纠正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春编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关键词】品德型学生;教育策略;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10-01
认真研究问题学生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并以相应的对策进行矫治,帮助教育他们,关心爱护他们,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人格调试,逐渐培养这些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青海油田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许多家长长期出野外,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加之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以及家庭生活条件存在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生理、心理及自身局限、学业负担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即问题学生(A、厌学型;B、纪律型;C、品德型;D、心理障碍型;E、“好学生”型;F、混合型)。为了进一步转化油田问题学生,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笔者通过对油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A、父母均在子女身边(家庭正常)占48.3%;B、单亲家庭占8.2%;C、父母一方在盆地(外地)工作的占32.2%;D、寄养家庭占8.2%;E、离异后组合家庭5.1%;F、其它0.9%。)及问题学生的调查研究认为,问题学生之品德型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一、“品德型”学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由于家庭娇生惯养,他们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从小养成自私、斤斤计较、不懂宽容谦让的个性特点以及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家长正因为宝贝子女,事事只知道自己付出,不对孩子要求,造成了孩子在家不尊重父母和长辈,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关爱之心。
(二)家庭原因。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知识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三)社会原因。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良莠混杂。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有悖社会公德的种种丑恶行为;媒体上各种暴力、色情内容的画面;迅速发展的网吧,都给学生以负面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在电视、网络中耳闻目染,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学校及教师方面。由于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少教师忙于抓学生成绩,缺乏对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规律的研究,学校德育工作观念滞后,方法陈旧单一,说教偏多,互动不够,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为学生喜闻乐做,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品德型”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达成集体共识来改变人的行为比单一解决个人行为有效。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它具有渗透心灵的力量,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模仿。教师要把建立一个“团结、勤奋、向上”的班集体放在首位。
(二)树立身边的榜样。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意及时表扬校级和班级的优秀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并让这些优秀学生同品德不良的学生谈心、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细微变化,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改变他们。
(三)营造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品德不良学生身上虽然有许多错误,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并且非常“敏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因此,教师要更多的给予关爱和尊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的批评,指责,更不能压迫他们;要想方设法与他们贴近、亲近、沟通、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获得“尊重,平等”的情绪体验,取得他们的信赖。只有经过教师辛勤的劳动,才能抓住更多的教育时机,培养出可以值得爱的品质;只有通过关心、知心、贴心、交心,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
(四)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对学生的溺爱,忽视道德品质教育等现象,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纠正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春编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