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髓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例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去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传美”教育的现状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寻求治国之道,寻求国家发展的动力。当代世界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们认为要拯救世界性的道德危机,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甚至认为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话的意思是说,在21世纪,中国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可见以孔子“儒家伦理”为主轴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早就提倡,整理与承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识”来抵御西化,还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精华,这些美德精髓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青少年儿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也是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且不能很好地践行。因此,加强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美德教育刻不容缓。
三、“传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
1、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各学科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作为教育者,其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育魅力,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其次,是受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时代在发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有选择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抓住时机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传美”教育进程。让学生感受崇高,在心中产生冲动,使观者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使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接受者。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重视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在方式方法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学校要从教育的现代化出发,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在这些科研活动中,老中青三代教师互教互学,在教学方法上求索探新、取长补短,时时处处闪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会发现: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传美”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既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增强了“传美”学校教育的力度。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的要点“首先在于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文明风范,体现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自觉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礼仪风范,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就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开始,实验中,借助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听、多讲、多思,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和服务社会与经济建设创设了根本保证。和谐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是社会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维持整体的平衡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这些原则,中学生必须认真确立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尤其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确立和谐教育的崭新理念。即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先进文化素养与德育品质的生命个体。
总之,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很广,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就会取得可喜的成效,使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中华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髓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例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去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传美”教育的现状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寻求治国之道,寻求国家发展的动力。当代世界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们认为要拯救世界性的道德危机,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甚至认为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话的意思是说,在21世纪,中国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可见以孔子“儒家伦理”为主轴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早就提倡,整理与承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提出“把儒家基本价值观升华为国家意识”来抵御西化,还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精华,这些美德精髓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青少年儿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也是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知之不多,且不能很好地践行。因此,加强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美德教育刻不容缓。
三、“传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
1、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各学科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作为教育者,其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育魅力,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其次,是受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时代在发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有选择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抓住时机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传美”教育进程。让学生感受崇高,在心中产生冲动,使观者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使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接受者。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重视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在方式方法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学校要从教育的现代化出发,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在这些科研活动中,老中青三代教师互教互学,在教学方法上求索探新、取长补短,时时处处闪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会发现: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传美”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既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增强了“传美”学校教育的力度。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的要点“首先在于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文明风范,体现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自觉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礼仪风范,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就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开始,实验中,借助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听、多讲、多思,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和服务社会与经济建设创设了根本保证。和谐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是社会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维持整体的平衡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这些原则,中学生必须认真确立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尤其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确立和谐教育的崭新理念。即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先进文化素养与德育品质的生命个体。
总之,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很广,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就会取得可喜的成效,使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