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一出现就给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必须树立起一个新的教育观念,促进美术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英型 大众化 美术 教育观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02-01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一出现就给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必须树立起一个新的教育观念。但是,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大批有美术兴趣爱好,有美术天赋的学生要么兴趣被扼杀,要么被推向社会。社会上各种美术培训班林立,鱼龙混杂。许多学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无法满足自己对美术的爱好和求知欲,于是自发的来到培训班学习,既使付出额外成本也在所不惜,以图实现自己对美术艺术学习的渴望。还有一部分辅导班进行的完全是一种所谓的精英式教育,以各类艺术院校的招生为指挥棒,这是一种以高考为目标的速成群体,他们极端的地强调学生对美术技法和技巧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从根本上完全偏离了美术教育的实质,这是应试教育在艺术专业的产物。美术教育似乎成了一小部分“精英”的产物,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开展美术教育呢?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美术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新课程美术教育是国民美术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能力的必备教育。也就是说,以人的发展为本,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潜能,真正地使每位学生的美术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说中学美术新课程是由技术型转向人文型,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的可持續发展的美术教育。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一个不懂美术的人,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缺陷的。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是通过文字、符号等需要左脑功能完成的,是科学而又理性的。而美术活动则是通过形象、图片等直接的美术语言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情感的、感性的。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开发学生右脑功能的极好机会,而且在平衡人的情绪,培养完整素质的人等方面也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提供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必须抛弃美术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往的评价标准,只是从纯美术的角度出发,简单的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科专业性强,是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从而导致美术素质教育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新课标要求教师突破中学美术教学的切入点,使美术课由技术型转向人文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美术素质的提高。纵向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美术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积极肯定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些许进步,使他们个个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目标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同一标准,产生压抑和挫折感,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失去走应有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失去走向大众化的基础。
再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我认为,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术课教学以学生的收获为归宿,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成功的完成美术作品,这无疑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教学更强调过程的体验、学习更强调个性培养。因为美术究其实质就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真、善、美的创造再现。美术的魅力和乐趣也就在于美术活动本身的过程体验。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感受、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构图,设色,塑形等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深刻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的构思、设色、创作等美术活动息息相关,实际上学生美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情感、体能等综合起来的情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是从体能到情感,从思维到创造的一次美的洗礼。
一节课,一幅美术作品技法或许简单,表现或许稚嫩,作品或许粗糙,但这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美术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美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面对一副作品,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就应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不知不觉美术教育就渗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他们会惊异的发现学习美术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事,任何人都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对生命、对美的独特感受,这样的美术教育也就走向了一条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只有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把握审美教育主线,美术课方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中学美术教育从传统的所谓“精英”教育回归到为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而进行的“大众化”发展道路上来,从而体现美术教育的本来之意。
关键词:精英型 大众化 美术 教育观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02-01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一出现就给我们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必须树立起一个新的教育观念。但是,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大批有美术兴趣爱好,有美术天赋的学生要么兴趣被扼杀,要么被推向社会。社会上各种美术培训班林立,鱼龙混杂。许多学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无法满足自己对美术的爱好和求知欲,于是自发的来到培训班学习,既使付出额外成本也在所不惜,以图实现自己对美术艺术学习的渴望。还有一部分辅导班进行的完全是一种所谓的精英式教育,以各类艺术院校的招生为指挥棒,这是一种以高考为目标的速成群体,他们极端的地强调学生对美术技法和技巧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从根本上完全偏离了美术教育的实质,这是应试教育在艺术专业的产物。美术教育似乎成了一小部分“精英”的产物,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开展美术教育呢?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美术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新课程美术教育是国民美术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能力的必备教育。也就是说,以人的发展为本,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潜能,真正地使每位学生的美术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说中学美术新课程是由技术型转向人文型,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的可持續发展的美术教育。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一个不懂美术的人,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缺陷的。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是通过文字、符号等需要左脑功能完成的,是科学而又理性的。而美术活动则是通过形象、图片等直接的美术语言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情感的、感性的。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开发学生右脑功能的极好机会,而且在平衡人的情绪,培养完整素质的人等方面也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提供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其次,必须抛弃美术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往的评价标准,只是从纯美术的角度出发,简单的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科专业性强,是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从而导致美术素质教育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新课标要求教师突破中学美术教学的切入点,使美术课由技术型转向人文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美术素质的提高。纵向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美术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积极肯定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些许进步,使他们个个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目标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同一标准,产生压抑和挫折感,从而导致美术教育失去走应有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失去走向大众化的基础。
再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我认为,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术课教学以学生的收获为归宿,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成功的完成美术作品,这无疑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教学更强调过程的体验、学习更强调个性培养。因为美术究其实质就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真、善、美的创造再现。美术的魅力和乐趣也就在于美术活动本身的过程体验。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感受、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构图,设色,塑形等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深刻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的构思、设色、创作等美术活动息息相关,实际上学生美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情感、体能等综合起来的情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是从体能到情感,从思维到创造的一次美的洗礼。
一节课,一幅美术作品技法或许简单,表现或许稚嫩,作品或许粗糙,但这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美术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美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面对一副作品,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就应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不知不觉美术教育就渗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他们会惊异的发现学习美术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事,任何人都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对生命、对美的独特感受,这样的美术教育也就走向了一条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只有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把握审美教育主线,美术课方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中学美术教育从传统的所谓“精英”教育回归到为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而进行的“大众化”发展道路上来,从而体现美术教育的本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