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三至五年的工作经历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第一个坎,如何逾越这道坎是技术型人才最为头痛的事情。有话说:年轻就是资本。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做技术,可当青春已经渐行渐远,岁月的痕迹在脑海中显现的时候,技术还能支撑着你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吗?
刘海毕业于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喜欢开发程序的他在这家软件公司已经工作近五年了。从刚毕业做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到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功能模块的编制,在这里他懂得了程序员的真正含义。一直致力于成为程序员的他本来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可近几个月来他却为此十分苦恼,难道我一辈子都要写程序吗?
年轻是技术的资本吗?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搞技术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职业人,尤其是IT行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技术的不断更新都要求从业者具有极高的接受新事物、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人尚未定性,他们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一直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当中仍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就此脱离了队伍,而这些没有办法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人便已经沦为被社会淘汰的人群。
信息技术更新迅速,技术型人才需要的是年轻的人才。因为年轻人的可改造性要比年长者要高得多,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应对这个行业知识高速更新的有力武器,可以说,年轻便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
技术型人才的职业生命力短暂?
如果说年轻才是技术型人才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那这一领域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因为年轻即代表着活力,代表着工作中的激情。可活力总会消去,当激情不再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发展呢?一个不再年轻的人难道就不能成为技术型人才了吗?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IT领域的技术型人才中,一些技术的高端掌握者年龄普遍较大,这与之前所说的年轻才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相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是错误的。在任何一个领域,不论你是否做技术研发,能够将深度和广度并重的一定是在这个行业里资历较深的人,资历往往是以从业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从业十年、二十年才有资格对整个行业进行评价,因为这个人在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内经历过行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这个人与行业的同步成长,他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才更有可参考性,因为他太了解这个行业了。但是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不能具备的,因为在较短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三至五年内,他可能只看到这个行业这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论深度、广度都是达不到一定境界的。
而且从初级技术人才至中级技术人才,直到最后成为高级技术人才、研发型人才等等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短短三至五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尤其是想要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者更是难上加难,非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可能达到,这段时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是更长。
这不仅是从技术的难易程度上的分析,更是对技术型人才人生阅历、社会经历的一次考证。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是成就他们成为高精技术人才必需的条件。
其实技术型人才的生命力是非常持久的,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年轻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高,喜欢挑战也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可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经得起考验的耐性,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的技术型人才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技术型人才来说,他们的职业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
无法突破技术还是无法突破自己?
做程序员曾经是无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梦想,他们希望能够将一串串代码组合起来变为程序、软件,最终让用户看到的是友好的界面和实用的功能。难道这一切不是在创造一个新事物吗?虽然这个新事物的创造是在不断重复着同一过程,但每一次的创造还是足以令人兴奋的。这一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极具吸引力。
但往往事与愿违,美好的愿望总是在步入社会时破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为一名程序员,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大串程序代码,头脑中不断闪现着那些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的英文单词,复制、粘贴,分析、组合……程序员的工作不过如此。本来期盼着最后的结果可以令自己兴奋起来,使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却没想到,程序基本完成后的测试环节又发现一系列的问题,回过头来再次修改程序,再测试,一次次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直到最后程序完成后还要面临着客户的不满意以及新的要求的提出,最终更要接受市场的审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程序员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们美好的愿望。可为了达成自己美好的愿望,他们不得不忍受着过程的煎熬……
当这份工作已经做足三至五年的时候,究竟是人倦了,还是技术无法提升,可能谁也无法说得清楚明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坎,能否逾越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长时间重复同一事情,不论是局部的重复还是从大局来看的重复,这对人绝对是一个考验。过得了这关,那未来的发展就很明晰,也很乐观;但如果过不了这关,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
职业倦怠,倦怠着我的职业
工作的重复性和枯燥感是造成职业倦怠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技术型人才,重复性和枯燥感是对他们的考验。对于他们来说,继续选择技术型这条发展道路要付出很大的勇气,一旦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意味着以后还要面对更长一段时间的重复、枯燥的工作内容,虽然结果是很令人兴奋和充满激情的。
而更多的选择技术这条发展道路的职业人在这个时候决定要放弃这条出路,他们难以想像一辈子都面对这些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生活,此时的他们会羡慕那些工作充满乐趣的职业人。能够在这个坎上选择继续走下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自己的职业生命一直定格在这里。
非要让每一个步入技术型工作岗位的人一直留守技术型工作也是非常残酷的,先不说市场是不是需要那么多技术研发型人才,单从行业特点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如果大家全部走向技术型人才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
可做了三至五年的技术,此时的职业生涯应该如何发展呢?要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职业倦怠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左右两条路,哪条路才是发展的王道?
技术型人才发展的两条道路: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前者是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石,行业向前发展的广度将由技术的深度来决定。这并不是由个人自我选择的,因为能否成为技术研发型人才,能否为整个行业的技术作出贡献,不在于个人的意愿,而在于个人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指自己是一个技术型人才,自己的职业气质适合做技术,更多的在于你是否有天生的悟性和本领,其实也就是说想在技术领域做研发必定需要你有在这个行业的悟性和灵性,只有这样你才具备了能够在研发这条路上向前发展的基础,而保障你在这条道路上能够继续发展的则是后天的努力与坚持。如果你不够努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你会比别人的步伐慢,即使你的先天条件再好,也会使你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去下不来。努力在这条路上是至关重要的,而坚持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样一种枯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成绩,更多的还在于你的坚持,不够坚持也就看不到最终的结果,你只有坚持再坚持才行,因为没有人知道成功的那一天是哪一天。
看起来选择走技术研发这条路更多的需要的是天分,有天分的人如果不努力的话是不可能最终成功的,如果没有天分或者天分不够的话再努力也是没用的。那是不是做技术三至五年后应该转向管理的发展道路呢?
人人都想当领导
技术转管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一条发展方向,首先从工作内容上来看,技术的枯燥无味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做技术做得再好,也还是处于实施层人才,可如果往管理方面转型的话,大小是个官,总能带领几个人的团队。再从人的虚荣心来看,做领导总比做普通员工来得体面。
其实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这种管理者是位于技术底层上的管理者,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初步的管理者,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工作,更大的工作职责是如何使技术人员更好地配合,以至完成整个项目,并不属于真正的管理者。尽管如此,项目经理至少也是个经理,这仍是很多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如果这样分析来看,项目经理仍是技术型人才,属于技术研发型人才的另一种表象。
对于人人都想当领导的想法来说,技术型人才转向真正的管理者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即使做了项目经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或者是说在项目经理的岗位上很难培养起自己的管理能力。想做真正的管理者需要自己去不断补充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在工作当中去锻炼,技术转管理的路线也是异常艰难的。
再从从业人员性格特点来看,一般做技术的人才都会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弱,这一点也使得从技术转管理这条路并不顺畅,因为性格特点影响了职业气质。如果想纯粹地转往管理型人才是需要后天改造职业气质来完成的。
职业不再倦怠
在同一份工作岗位上工作三至五年,对职业产生厌倦感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你对自己的职业有再充足的热情也不例外。想要走出职业倦怠,不是靠着跳槽或转型就可以解决的,最主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职业气质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兴趣点,使兴趣激发自己对职业的热情。除此之外,制定一个自己的学习计划使自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给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电量,最终才能持续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
(本文作者系CHR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兼首席职业顾问)
刘海毕业于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喜欢开发程序的他在这家软件公司已经工作近五年了。从刚毕业做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到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功能模块的编制,在这里他懂得了程序员的真正含义。一直致力于成为程序员的他本来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可近几个月来他却为此十分苦恼,难道我一辈子都要写程序吗?
年轻是技术的资本吗?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搞技术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职业人,尤其是IT行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技术的不断更新都要求从业者具有极高的接受新事物、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人尚未定性,他们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一直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当中仍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就此脱离了队伍,而这些没有办法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人便已经沦为被社会淘汰的人群。
信息技术更新迅速,技术型人才需要的是年轻的人才。因为年轻人的可改造性要比年长者要高得多,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应对这个行业知识高速更新的有力武器,可以说,年轻便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
技术型人才的职业生命力短暂?
如果说年轻才是技术型人才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那这一领域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因为年轻即代表着活力,代表着工作中的激情。可活力总会消去,当激情不再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发展呢?一个不再年轻的人难道就不能成为技术型人才了吗?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IT领域的技术型人才中,一些技术的高端掌握者年龄普遍较大,这与之前所说的年轻才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相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是错误的。在任何一个领域,不论你是否做技术研发,能够将深度和广度并重的一定是在这个行业里资历较深的人,资历往往是以从业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从业十年、二十年才有资格对整个行业进行评价,因为这个人在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内经历过行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这个人与行业的同步成长,他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才更有可参考性,因为他太了解这个行业了。但是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不能具备的,因为在较短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三至五年内,他可能只看到这个行业这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论深度、广度都是达不到一定境界的。
而且从初级技术人才至中级技术人才,直到最后成为高级技术人才、研发型人才等等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短短三至五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尤其是想要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者更是难上加难,非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可能达到,这段时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是更长。
这不仅是从技术的难易程度上的分析,更是对技术型人才人生阅历、社会经历的一次考证。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是成就他们成为高精技术人才必需的条件。
其实技术型人才的生命力是非常持久的,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年轻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高,喜欢挑战也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可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经得起考验的耐性,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的技术型人才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技术型人才来说,他们的职业生命力是非常短暂的。
无法突破技术还是无法突破自己?
做程序员曾经是无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梦想,他们希望能够将一串串代码组合起来变为程序、软件,最终让用户看到的是友好的界面和实用的功能。难道这一切不是在创造一个新事物吗?虽然这个新事物的创造是在不断重复着同一过程,但每一次的创造还是足以令人兴奋的。这一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极具吸引力。
但往往事与愿违,美好的愿望总是在步入社会时破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为一名程序员,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大串程序代码,头脑中不断闪现着那些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的英文单词,复制、粘贴,分析、组合……程序员的工作不过如此。本来期盼着最后的结果可以令自己兴奋起来,使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却没想到,程序基本完成后的测试环节又发现一系列的问题,回过头来再次修改程序,再测试,一次次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直到最后程序完成后还要面临着客户的不满意以及新的要求的提出,最终更要接受市场的审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程序员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们美好的愿望。可为了达成自己美好的愿望,他们不得不忍受着过程的煎熬……
当这份工作已经做足三至五年的时候,究竟是人倦了,还是技术无法提升,可能谁也无法说得清楚明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坎,能否逾越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长时间重复同一事情,不论是局部的重复还是从大局来看的重复,这对人绝对是一个考验。过得了这关,那未来的发展就很明晰,也很乐观;但如果过不了这关,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
职业倦怠,倦怠着我的职业
工作的重复性和枯燥感是造成职业倦怠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技术型人才,重复性和枯燥感是对他们的考验。对于他们来说,继续选择技术型这条发展道路要付出很大的勇气,一旦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意味着以后还要面对更长一段时间的重复、枯燥的工作内容,虽然结果是很令人兴奋和充满激情的。
而更多的选择技术这条发展道路的职业人在这个时候决定要放弃这条出路,他们难以想像一辈子都面对这些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生活,此时的他们会羡慕那些工作充满乐趣的职业人。能够在这个坎上选择继续走下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自己的职业生命一直定格在这里。
非要让每一个步入技术型工作岗位的人一直留守技术型工作也是非常残酷的,先不说市场是不是需要那么多技术研发型人才,单从行业特点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如果大家全部走向技术型人才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
可做了三至五年的技术,此时的职业生涯应该如何发展呢?要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职业倦怠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左右两条路,哪条路才是发展的王道?
技术型人才发展的两条道路: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前者是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石,行业向前发展的广度将由技术的深度来决定。这并不是由个人自我选择的,因为能否成为技术研发型人才,能否为整个行业的技术作出贡献,不在于个人的意愿,而在于个人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指自己是一个技术型人才,自己的职业气质适合做技术,更多的在于你是否有天生的悟性和本领,其实也就是说想在技术领域做研发必定需要你有在这个行业的悟性和灵性,只有这样你才具备了能够在研发这条路上向前发展的基础,而保障你在这条道路上能够继续发展的则是后天的努力与坚持。如果你不够努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你会比别人的步伐慢,即使你的先天条件再好,也会使你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去下不来。努力在这条路上是至关重要的,而坚持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样一种枯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成绩,更多的还在于你的坚持,不够坚持也就看不到最终的结果,你只有坚持再坚持才行,因为没有人知道成功的那一天是哪一天。
看起来选择走技术研发这条路更多的需要的是天分,有天分的人如果不努力的话是不可能最终成功的,如果没有天分或者天分不够的话再努力也是没用的。那是不是做技术三至五年后应该转向管理的发展道路呢?
人人都想当领导
技术转管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一条发展方向,首先从工作内容上来看,技术的枯燥无味和管理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从工作性质上来看,做技术做得再好,也还是处于实施层人才,可如果往管理方面转型的话,大小是个官,总能带领几个人的团队。再从人的虚荣心来看,做领导总比做普通员工来得体面。
其实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这种管理者是位于技术底层上的管理者,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初步的管理者,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工作,更大的工作职责是如何使技术人员更好地配合,以至完成整个项目,并不属于真正的管理者。尽管如此,项目经理至少也是个经理,这仍是很多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如果这样分析来看,项目经理仍是技术型人才,属于技术研发型人才的另一种表象。
对于人人都想当领导的想法来说,技术型人才转向真正的管理者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即使做了项目经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他的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或者是说在项目经理的岗位上很难培养起自己的管理能力。想做真正的管理者需要自己去不断补充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在工作当中去锻炼,技术转管理的路线也是异常艰难的。
再从从业人员性格特点来看,一般做技术的人才都会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弱,这一点也使得从技术转管理这条路并不顺畅,因为性格特点影响了职业气质。如果想纯粹地转往管理型人才是需要后天改造职业气质来完成的。
职业不再倦怠
在同一份工作岗位上工作三至五年,对职业产生厌倦感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使你对自己的职业有再充足的热情也不例外。想要走出职业倦怠,不是靠着跳槽或转型就可以解决的,最主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职业气质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兴趣点,使兴趣激发自己对职业的热情。除此之外,制定一个自己的学习计划使自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给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电量,最终才能持续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
(本文作者系CHR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兼首席职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