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间在”的世界文学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书可以写60余年之久,那是歌德的《浮士德》,因为它要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而我这本书(金惠敏:《间在对话与文化自信》,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却是意在当下,目的是纠正当下一些流行的错误观念,再过一个甲子,我如今想解决的问题大概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撰著,这本书已经跨越了6个年头。就其所论主题而言,时间似乎略长了一点儿;但就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顽固性而言,显然以一人之力、以区区数年之功是难以圆满回答的。窃以为在60年以后的中国,大概不会再有人关心“文化自信”问题,它只会出现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因为料想那个时候我国怕是已经实现了“文化自信”,也就是说,全球范围的“文化星丛共同体”业已成为国人的文化无意识,诸文化尽管仍有“之间”或“间距”(朱利安的概念)这样的存在,但彼此“间”已相互承认,至少在世俗层面上,不再有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说“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问题的生命期有60年,那么以5年的时间来解决60年的问题,想来也是值得的。然而,“文化自信”所带出的问题,如主体、自我、他者、身份、身体、能动、结构、个体、话语、再现、意识、物质等等,却是自柏拉图以来都在讨论而始终讨论不清的问题,未来也决不会产生一个人人都可接受的结论,所以本书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深进的是一个无底或无解的问题深渊,纵使投入毕生之精力,所得也可能只是太仓一粟。不过,以5年时间,能得一视角如“间在”者,余愿足矣!
  此书有一半篇幅完稿于新冠肆虐的这一年。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忧国忧民忧“身体”之中了,例如,连平时最不当回事的感冒也都避之唯恐不及。不过,比较起来,我算是幸运的,在好多朋友连自己房间都不能走出来的禁足期里,本人还可以在川大望江校区原就阔大而疫期则更显空旷、空寂乃至有寂灭之感的校园里游走。身被禁,但思在飞,写作速度较往日陡增。本书完稿可谓对这段艰难岁月的纪念。这说的是现象上的联系,而于内容上,本书每一页文字都在思考被新冠疫情所改写了的全球化问题,称“逆全球化”似乎也不能表达“全球化”的新阶段,因为全球化本来就是复杂的,是“复杂全球化”,其中有着复杂的联结,既不是“文化帝国主义”所可描述的,也不是“文化民族主义”所希望的,“编码”或“解码”均无济于事。不过,无论怎样界定全球化,它都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之间的愈益紧密的联结。既然是难逃联结,那我们就不必徒劳地去“脱钩”,去“切割”,而是应该去研究如何联结,如何在联结中求得共存共荣,共建世界大家庭。的确,人文学者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从不虚无。人文研究终究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世界观而达到改变世界的远大目的。这就是人文学科的价值所在。
  本书是围绕“文化自信”这一总课题、以“间在”为方法论拣选出一个个相关问题而展开研究和写作的,每章都是一篇独立的论文,所以文中时有“本章”和“本文”混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亦不为错:说“本章”或说“本文”总归说的都是“文章”。这些独立成篇的文章蒙国内外编辑朋友和匿名审稿人厚爱得以先行发表,如《哲学研究》《人文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学术前沿》《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动态》《学术研究》等。在双盲审稿制严格执行的今天,像拙作这样多有殊调和独创的文章能够顺利发表出来,应该多谢编辑和专家们的宽容和抬爱。
  去年4月份下旬,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调入四川大学,对我这样一个一直在北方生活的人来说,决定移居南方之前也是有过犹豫的。主要是担心气候不能适应。四川有朋友称成都“冬暖夏凉”,我初以为是夸大其词,但这一年多下来,感觉此言不虚。一台电暖器辅助就舒服越冬了,夏天等着它热,想等着热了好买电扇,等呀等呀,一直等到立秋那天,真是感觉热了,该买电扇去了,但当晚突然就冷飕飕了,居然连电扇都不用就可以安度南方之夏!成都者,宜居之都也!
  能够“安逸”于成都,首先要感谢这里的“天文”气候,更要感谢川大的“人文”环境。在这里的情况是,只要你想做事,各级领导都是一百个支持,给时间,给经费,给人力,給平台,给荣誉,所以来川大时间虽不长,但事居然做了不少。本书是我来这里以后的第三本书了,第一本是《差异即对话》,第二本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顺便说,这三本书尽管主题各异,但其要义无不是对狭隘民族主义及其种种表现的分析和批判,如文化民族主义、审美民族主义、翻译民族主义(主张不可译性)等等,它们都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的时代精神或世界大趋势背道而驰的。
  生活和工作在成都,如今感觉自己就是成都人、川大人了!本书就是感应着蓉城的风和雨、锦江的涛声和烟雾、川大之厚重与灵秀而写成的,然浸润其间,陶冶其间,结果又翻转和体现出了多少,那是要交给川大同人和全球读者来评价的。我说了不算。我只管尽力、努力。在川大,我绝不以为自己“功成名就”,可以倚老卖老了,我真心地把自己设置为学术新人,居青教之公寓,以“青椒”(青年教师)身份做起,期待二次创业,从成都走向国际,争取为世界学术提供一些中国智慧。有次在国外开会曾与一位来自伯明翰大学的学者交谈,他说伯明翰这个城市与他的学术研究无关,他只是居住在此而已。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被抽空了一切地域性的“世界公民”意识。我不是“世界主义”者,我是“星丛主义”者,期待地域性或差异性的星丛式联结。
  刚才提及本书还有意于“全球读者”,这不是笔误,而是正在做的事情,例如,本书第二章翻译为英文后,曾发给欧洲“对话自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赫尔曼斯教授,他读后认为我提出的“文化星丛”理论与他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邀请我到他在葡萄牙明诺大学主办的国际对话自我理论大会(2018年6月13—17日)作了60分钟的特邀报告,他亲临现场听讲,后来还专门写有评论,英文版发在美国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s,汉文版发在中国的《读书》杂志上。受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邀请,2020年11月20日,我将在他们主办的国际论坛上宣讲这一章的核心内容。纽约国际名刊Telos所拟发表的即是该章的英文版。我觉得对于中国文化全球传播来说,其最重要的当是中国理论的传播。只有理论才能根本转变很久以来就存在的,且最近又被中国功夫、“大红灯笼”和孔院课程所特别强化了的他者形象。“他者”不是什么值得欢迎的形象。那是残疾、变态、异质、怪诞、神秘、愚昧、邪恶的代名词,是需要为之辩护和发声的客体,如列维纳斯和后殖民诸公所做的那样。我以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中国理论家应是大有作为的。我期待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理论由特殊性向普遍性之过渡方面有所贡献。理论家是属于世界的——不是世界的某个角落,是全世界。
  不过,必须反复声明,我所谓的“世界”是以“间在”为基础的交流、互鉴和对话。世界不是自在之物,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样,“世界文学”也不是某种具体的文本,而是各民族文学的“文本间性”,既不独属于你,也不单归于我,是你和我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动态关系,巴赫金称此关系为“事件”,而所谓“事件”就是我们彼此向着对方的敞开。但在“复杂全球化”时代,想想川普之所作所为,要做到彼此之敞开,何其难哉!笔者深知敞开的好处与敞开的难处,于是,费力写下本书,以鼓之、呼之、警之。希望能够为读者所听到、所看见。
  是为后记。
  2020年11月12日凌晨
其他文献
摘 要:汪曾祺结合自己的个性、艺术偏好,移植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形成了他的“艺术真实”观,他在短篇小说领域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即与此相关。但是其创作格局的狭窄,深刻性的缺乏,艺术创造力的难以为继,“是名家而非大家”的整体表现,与此也有一定关系。本文从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画论着手,探察它对汪曾祺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着重分析汪曾祺的“艺术真实”观,尝试给出有关其“是名家而非大家”的另一种解释
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拋光车间发生爆炸,导致69人遇难,近200人受伤。初步判明是一起严重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疑因粉尘爆炸引发。(2014年8月3日《新京报》)  生命高于一切,惨剧让人痛心。安全是商家逐利的最基本前提,粉尘积聚极易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涉粉”的高危行业理应对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防范。国家安监部门也早就发布了《粉尘防爆安全规程》,并多次发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近代室编选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系列丛书,分1919-1949和1949-1979两大时段,有《概论卷》《诗文卷》《小说卷》《戏剧卷》等;这两套丛书的集中推出,强化了近代文學学科意识,推进了近代文学学科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总结1980年以来的近代文学研究成果,检阅近代文学研究队伍,进一步推进近代文学学科发展,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会于2017年9月在
【摘要】自培尼亚·涅托就任总统至今,墨西新政府根据三大政党签署的《墨西哥协定》,通过了教育、电信、财政、能源、政治等一系列改革法案。但是,几乎每一项立法改革都遇到了阻力。立法改革的成功仅仅是改革的开始,墨西哥改革还存在着一些深层难题,如经济结构的新依附性、利益集团的固化、潜在的政治碎片化、公共安全的缺失等。墨西哥政府在新一年的改革中,既要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改善公共安全状况,让民众感受到改革的近
摘 要:近年来,“历史化”渐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潮流。相比之下,如何理解“当代”“当代性”,虽屡见讨论,却多流于高蹈,难见实效。学者贺照田近年来的研究,在社会史与精神史的交会处研读当代中国的身心状态,摸索出若干研究当代的切实路径:细读“日常”;释放身心经验的公共价值;从文字“看入”世界。虽然无法与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直接对应,其研究方法却不乏启发意义,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当代性与人文
“巩固老阵地,开拓新领域”,是民进中央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需要,它是一个辨证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巩固老阵地的基础上开辟新领域,在新领域中巩固老阵地,才能不断促进民进高素质参政党建设,以及全面履行职能的水平。作为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发挥老阵地优势,递交了有关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提升教育经费、学术期刊改革等提案。《民主》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反腐倡廉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动力系统、评价标准上,形成了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遵循。“正风反腐,怎样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主流媒体、大众网民广泛热议热评的新话题,形成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正能量。同时,十八大以来,“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新理念,成为理论界、学者和实务部门深入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理论特质 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 要:1869年,法国诗人查尔斯·克罗斯(Charles Cros)出版了《与其他行星交流手段的研究》(“A Study of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Planets”),首创灯光信号等星际间沟通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了传递和储存乃至文学的意义。媒介理论与之相通,每一媒介对象均为群组式环形联结,个体是由一个协议地址构成的,我们与媒介的关系不是静态的
【关键词】中国对外援助 农业援非 援助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F3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9.006  自20世纪50年代始,社会主义中国基于国际主义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理论,也开始迈出了对外援助的步伐。经过几十年来的探索、调整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援助国,形成了和西方发达国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