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的计算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对计算内容的编排以单元形式螺旋上升,但具体到某一课时的设计,受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已有经验等影响,似乎略顯简单。计算问题虽“小”,学问却“大”——知识之间的联系、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策略性方法、学生计算素养的形成等,都是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以《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一课为例,说明可以通过例题拓展,算法、算理结合,题组比较等途径,让计算教学“小题大做”“小中见大”。
  关键词:计算教学例题拓展算法算理题组比较
  “数的运算”历来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应该体现三个基本特征:正确运算、理解算理、方法合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对计算内容的编排以单元形式螺旋上升,但具体到某一课时的设计,受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已有经验等影响,似乎略显简单。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一课是整数混合运算最后一个教学单元的起始课,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学习运算律(含简便运算),以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此教学内容本身较为简单,教材只编排了1道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学生只需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三年级下册)迁移到三步混合运算中来,即可解决。显然,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不过,问题虽“小”,学问却“大”——知识之间的联系、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策略性方法、学生计算素养的形成等,都是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所谓“小”题也应“大”做,让简单的内容丰富起来。现以《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一课为例,略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例题拓展
  教材例题(问题情境)是探究的驱动力、教学的出发点,首先要研究教材例题,看它是如何呈现关键知识点的。例题是独立的,但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还要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教学中可以进行怎样的丰富与拓展。如此,才有可能形成知识系统。
  本节课教材中的例题,出示的情境为:“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引导的解题方法是先分步再综合,并在综合方法中给出了等号和横线,引导学生用递等式的格式进行计算和填空,同时也对运算顺序做了小小的提示。
  为了给学生更好地展示自主学习过程的空间,我尝试对教材例题进行了改编拓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式的运算顺序,并结合实际问题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明探究理由。改编后的教学设计沟通了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了学生更开放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具体如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到学校兴趣社团研究一些数学问题。棋社准备买一些中国象棋和围棋,一位同学和老师来到了商店(出示改编后的情境图,如图1)。
  2.启发:“买5副棋,两种棋都要买”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怎样买呢?
  预设:①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②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③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④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3.复习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第①和第②种购买方案。(省略)
  (二)新知探究
  1.探究:你能解决第③种购买方案中的问题吗?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
  2.试一试:对于第④种购买方案,你能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答吗?
  ……
  此教学设计做了三处加工:一是在结构上将原例题改编成开放性问题,丰富了例题的功能。二是增加了思维难度。显然,对于“买5副棋,两种棋都要买”这一信息,学生要稍加思索才能理解其含义。三是体现了前后知识的衔接。上述四种购买方案中,①和②是复习以前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③作为新课的例题教学;④作为即时反馈。解决这四个问题,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出了新知,还预留了巩固练习,可谓一举多得。
  二、“法”“理”结合
  算法和算理是运算能力的两翼。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是算理的具体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节课的内容是“三步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算法)学生通过迁移可以获得,但是对于算理“先乘除再加减”,则必须让学生回归现实世界,通过情境来说明其合理性。
  史宁中教授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运算可以看作是讲故事,一步运算就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两步或三步运算都是讲述多个故事。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有的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必须讲完一个故事才能开始讲下一个故事;有的是几个故事并列。这些故事用数学上的一个式子来表达,就形成了混合运算;要让运算结果和这些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致,就需要制订一些规则,就是运算顺序。因此,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渗透。具体如下:
  1.例题: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引导:
  ①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②分步列式的同学,请说说前两步算的什么?再算什么?
  ③综合算式的同学,想想应该先算哪个部分?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的?你能联系题意说说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吗?
  2.模仿,解决问题。(即上述第④题,省略)
  3.试一试(出示图2):
  ①你能把这个综合算式补充完整吗?
  ②“100-90÷6×4”,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你能结合题意说一说吗?
  4.比较归纳:这些三步混合计算要先算什么呢?和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5.拓展:你能从乘法(除法)的定义出发,说说在含有乘法(除法)的算式中先算加法(减法),会导致什么结果吗?   例题其实讲了一个买棋的故事,引导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看问题,初步领会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二是引導分步列式,发现包含3个“小故事”:①买3副中国象棋付多少元?②买2副围棋付多少元?③一共要付多少元?只有把①和②这两个故事讲完了,才能继续第③个故事。至于是先讲述“①买3副中国象棋”还是“②买2副围棋”,都是可以的。在分步列式的过程中把顺序理清楚了,之后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就水到渠成了。三是列出综合式。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①买3副中国象棋”和“②买2副围棋”先发生,所以要先算这两步乘法,接着才能算“③一共要付多少元”的加法;而“买3副中国象棋”和“买2副围棋”是并列关系,先算哪个都可以,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因此可以一起算。
  接下来的“试一试”也进行了适当改编,增加了生活情境。同时,为了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根据情境,要先算出“①1副国际象棋多少元”,再算出“②4副国际象棋多少元”,最后算出“③找回多少元”。这三个小故事是一环套一环的,必须讲完上一个故事,才能继续下一个故事,因此运算顺序必须是“除法→乘法→减法”,不然故事就讲不下去了。在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获得运算顺序的体验与认识后,教师说明“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计算(不含括号),数学上是这样规定运算顺序的: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定义把乘法还原成加法,然后按照加法的先后顺序算出结果,接着与先算加法再算乘法的结果比较,指出后者的不合理,由此进一步从数学内部强化对算理的理解。
  讲的是故事,理的是顺序。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算法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快速性。算法和算理结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
  三、题组比较
  题组训练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编写上的一大特色。小学生还不具备主动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题组”以其沟通相近知识联系、突出相异知识对比的特性,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真正理解。本节课,我设计了三次题组比较(变式辨析)。
  (一)不同计算方式的比较,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对于例题的探究,学生交流分步解答的过程后,列出综合算式“12×3+15×2”并尝试计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如图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二者的实质是讲同一个“故事”,体会同时计算两个乘法的优越性。
  ① 12×3+15×2
  =36+15×2
  =36+30
  =66(元)② 12×3+15×2
  =36+30
  =66(元)
  (二)同结构算式的比较,实现运算顺序的快速迁移
  解决了方案③“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和方案④“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后,比较“12×3+15×2”和“12×2+15×3”这两个算式的特征,使学生对“乘加乘”结构的三步混合计算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种结构,我设计了游戏“算式变变变”,进行题组变形:12×3-15×2→12÷2+15÷3→12×2+15÷3→……引导学生观察每次是怎样变化的,可以按怎样的顺序算,让学生体会:虽然数字和运算符号在不断变化,但是算式结构没有变,由此建立起“扁担题”的结构模型。并得出: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也可以同时算出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这样可以使书写过程简略一些。
  (三)不同结构算式的比较,感受“变和不变”的数学思想
  接着,是第二次“算式变变变”:……→12-2×15÷3→12+2×15÷3→12○2○15○3,呈现三步混合计算的各种不同结构,让学生说说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算式结构的改变,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学生在“○”中填上运算符号,编写出不同的三步混合计算式,然后说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感受到虽然每个算式具体的运算顺序在变,但是“先乘(除)、后加(减)”的方法不变。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指学生在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对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条件、信念等进行的持续性、批判性审视和思考,以对后续数学学习活动做出调节和完善。它可以让学习更完整、更深入、更可持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做到: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反思机会,具体包括在课前预学中尝试反思,在课中学习中即时反思,在课尾回望中系统反思,在阶段梳理中主题反思;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反思指导,具体包括用
期刊
摘要:“从特殊到一般”实施结构化教学是指,通过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如何使用各种外部表征,建立真正反映知识本质的内在表征,建构能够作用于学生自主认知、整体关联的学习材料,并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教学为例阐述具体思路:在情境中卷入式思考,在尝试中多样化解决,在关联中横向联系、纵向深入,在创新中反思性重构。  关键词:从特殊到一般
期刊
摘要:立足本土文化,发现将儿童版画纳入学校课程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富有儿童气息的版画生态校园,架构立体化的儿童版画课程体系,提炼意蕴深厚的儿童版画审美内涵,拓宽适应课程开发的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从“本土”走向“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关键词:儿童版画本土文化课程建设  本土文化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在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
期刊
摘要:基于知识结构(联系)的单元(主题)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突破课时的限制,克服知识的碎片化,拥有单元的视角,落实教学的整体性。单元整体视角下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要注意梳理小学阶段与整数除法有關的以及本单元内部的内容与要求,凸显基础知识,突出关键例题;紧扣“新在哪里?”“你是怎么解决的?”这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明晰算理、抽象算法。  关键词:单元视角知识结
期刊
摘要:改变城郊接合部小规模学校的数学学习现狀,观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从生源结构、教师结构、学校发展、学习氛围等方面入手:补充数学读物,创设学习氛围;开展数学活动,夯实知识积累;把控作业质量,重视练习巩固;分析抽测样卷,实施精准教学。  关键词:城郊接合部小规模学校数学学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接合部学校因地理位置特殊、周边社区文化建设不到位、生源良莠不齐、优质教师大量流失等因素,教育教学
期刊
摘要:Scratch与Logo语言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程序设计最常见的学习软件,学生在两者的学习过程中必然有所遭遇与碰撞。在高年级Scratch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穿插讲授Logo语言,用以相互印证,可以实现通联教学、比较教学以及学习迁移的目标。设计一节将Scratch与Logo语言并举的实验课,引导学生就编程中基本的界面风格和输入方式、“动作”类指令、“重复”和“重复嵌套”及颜色调配等方面进行通联、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约分”教学为例,运用联系的观点,揭开看似不相干的知识、方法背后重要的和潜在的联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由“形”到数找联系,让学习有心向;由此及彼找联系,让学生会建构;由繁到简找联系,让思维更凝练;由表及里找联系,让思维更深刻;由近及远找联系,让思维不断流。  关键词:联系数学学习约分数学思维认知结构  事物是普遍联系
期刊
摘要: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语文要素有两个, 均指向表达。根据单元选文特点,提出三条单元教学建议:一是在比较中领会表达特点,二是在归纳中领悟写作方法,三是在介绍中掌握习作要领。  关键词: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习作要领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门写动物,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
期刊
摘要:“随文识字”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生字放至词中,将词放至句中,在课文的语境下认知、理解和运用生字。基于儿童立场,借助小调查、小游戏、小研究和小伙伴,让“随文识字”有准度、温度、深度和效度。  关键词:儿童立场随文识字《荷叶圆圆》  “随文识字”,是斯霞老师创立的一种高效识字教学法。“随文识字”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生字放至词中,将词放至句中,在课文的语境下
期刊
和许多老年人一样,我会时时回想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生活的片段。  经常听闻“某某届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某某小学某届某班聚会”,参加者多是中老年人,还见过很多老年人的“小学同学微信群”,而他们的孙辈已经是中学生了。这并不奇怪。随着岁月流逝,沉淀在记忆最深处的,是人的童年和少年,而基础教育是人一生的“底子”,那张白纸上最早打上的底色,注定要成为终身记忆。  童年就明白的简单道理,一步一步发展为生命信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