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到,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美术教育不应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发挥美术在教育中的更积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等,但忽视了美术本身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一条腿走路的美术与学校的德育阵地走出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降低了教育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手段,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学生在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在获得美的陶冶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新课改以来,在课堂教育环节提出了三维教育目标,作为美术教师,可以以美术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美术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实现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欣赏优秀作品——培养乐观心态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曾提到: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构成了人生的乐趣。美术是一定社会情感的表达,传递着一定的社会价值理念。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美术作品对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如,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印第安人的图腾壁画等都被赋予了当时深刻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对人民起着教化的作用,或是被看做驱邪扶正、保佑平安的守护符。如埃及的金字塔既是国王威严的象征,代表着王权的稳定和庄严,也对受压迫者传递着心理威慑的作用。如,中国民间的年画、门神、宗庙里的泥塑等,都代表着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的向往。这些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情感的熏陶,也传递着民族的精神。
例如,在上《农民画》时,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同学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在平时根本不做家务活,好吃懒做。在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对于打扫卫生等劳动也是态度不端正,认为那些不应该是自己做的时,在劳动中也是出工不出力,平时存在不讲卫生的行为。对此,本人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先出示一些美丽的农民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农民画的作品内容大多都是反应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夸张的手法、鲜艳的色彩传递着农民真实的生活。然后,介绍农民创作这些作品的载体就是生活的原型,农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就体现在作品之中,正是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的积累才使他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引起學生对劳动人民的尊敬,提高对劳动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创作一幅作品,反应生活中的劳动情景,表达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成果。同学们经过努力,创作了自己帮父母做家务的作品、在学校里搞卫生的场景等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意义,端正了劳动的态度,在美术欣赏教育和创作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作品创作——磨炼坚强毅力
坚强的毅力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正是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坚强的毅力仍然是人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必备素质,意志力薄弱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坚毅的性格,良好的耐性,很强的耐挫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定难度的创作任务,但对于一部分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时刻降低任务,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这样每位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克服困难、有坚强的毅力、磨练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园林绘画》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德育的需要,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创作活动。园林绘画中,要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树木、建筑物、石头、水、动物、人物等,这些物体都存在线条复杂、颜色多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了园林绘画作品后,布置学生创造一幅类似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的作品创作,对于一部分同学们是可以创作的,而对另外的一部分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困难就在于复杂的线条和多样化的颜色,有些同学感到不知从何处着手。对此,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分解,让孩子们根据画的不同特点先分成几部分,根据景物的布置,对每块景物进行线条的勾勒,然后再对每块景物进行描线,最后上色。经过分解,有困难的学生也掌握了创作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创作中,虽然有部分同学产生畏难情绪,但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辅导和其他同学努力创作的感染之下,也下定心来努力创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对不同学生的耐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细心的品质、坚韧的毅力。
虽然,这样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学生容易引起烦躁的情绪,但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和克制能力,在作品不断成型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意志。
三、融入社会生活——促成社会情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通过美术教育,要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学会一定的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中,需要一个个体能够具备平等、民主的理念,学会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欣赏、玩味美术作品,产生对美的喜爱,还要通过学生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协作、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设计制作环境雕塑》这一课内容时,先通过展示各地美丽的城市雕塑,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雕塑的特点,它在与周边环境产生和谐共生之中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同学们通过探讨,掌握了成功的环境雕塑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成学习小组,动手设计环境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小组成员分析所选环境的特点,考虑环境的实际需要,设计创作的方案,准备相应的材料,进行了共同的创作。然后大家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评价作品。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赢,使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之中,使学生养成了平等、互信、负责的社会情感。
总之,美术通过美的传达,给人以美的感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要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通过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创作美的过程中,接受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增进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欣赏优秀作品——培养乐观心态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曾提到: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构成了人生的乐趣。美术是一定社会情感的表达,传递着一定的社会价值理念。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美术作品对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如,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印第安人的图腾壁画等都被赋予了当时深刻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对人民起着教化的作用,或是被看做驱邪扶正、保佑平安的守护符。如埃及的金字塔既是国王威严的象征,代表着王权的稳定和庄严,也对受压迫者传递着心理威慑的作用。如,中国民间的年画、门神、宗庙里的泥塑等,都代表着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的向往。这些艺术作品对人们进行着情感的熏陶,也传递着民族的精神。
例如,在上《农民画》时,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同学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在平时根本不做家务活,好吃懒做。在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对于打扫卫生等劳动也是态度不端正,认为那些不应该是自己做的时,在劳动中也是出工不出力,平时存在不讲卫生的行为。对此,本人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先出示一些美丽的农民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农民画的作品内容大多都是反应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夸张的手法、鲜艳的色彩传递着农民真实的生活。然后,介绍农民创作这些作品的载体就是生活的原型,农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就体现在作品之中,正是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的积累才使他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引起學生对劳动人民的尊敬,提高对劳动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创作一幅作品,反应生活中的劳动情景,表达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成果。同学们经过努力,创作了自己帮父母做家务的作品、在学校里搞卫生的场景等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意义,端正了劳动的态度,在美术欣赏教育和创作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作品创作——磨炼坚强毅力
坚强的毅力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正是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坚强的毅力仍然是人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必备素质,意志力薄弱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坚毅的性格,良好的耐性,很强的耐挫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定难度的创作任务,但对于一部分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时刻降低任务,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这样每位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克服困难、有坚强的毅力、磨练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园林绘画》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德育的需要,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创作活动。园林绘画中,要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树木、建筑物、石头、水、动物、人物等,这些物体都存在线条复杂、颜色多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了园林绘画作品后,布置学生创造一幅类似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的作品创作,对于一部分同学们是可以创作的,而对另外的一部分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困难就在于复杂的线条和多样化的颜色,有些同学感到不知从何处着手。对此,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分解,让孩子们根据画的不同特点先分成几部分,根据景物的布置,对每块景物进行线条的勾勒,然后再对每块景物进行描线,最后上色。经过分解,有困难的学生也掌握了创作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创作中,虽然有部分同学产生畏难情绪,但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辅导和其他同学努力创作的感染之下,也下定心来努力创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对不同学生的耐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细心的品质、坚韧的毅力。
虽然,这样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学生容易引起烦躁的情绪,但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和克制能力,在作品不断成型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意志。
三、融入社会生活——促成社会情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通过美术教育,要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学会一定的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中,需要一个个体能够具备平等、民主的理念,学会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欣赏、玩味美术作品,产生对美的喜爱,还要通过学生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协作、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设计制作环境雕塑》这一课内容时,先通过展示各地美丽的城市雕塑,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雕塑的特点,它在与周边环境产生和谐共生之中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同学们通过探讨,掌握了成功的环境雕塑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成学习小组,动手设计环境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小组成员分析所选环境的特点,考虑环境的实际需要,设计创作的方案,准备相应的材料,进行了共同的创作。然后大家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评价作品。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赢,使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之中,使学生养成了平等、互信、负责的社会情感。
总之,美术通过美的传达,给人以美的感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要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通过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创作美的过程中,接受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增进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