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本文根据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剖析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因素,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参考,并批评指正。
1.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具有广泛性。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比赛对于学校及家庭附近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许多初中生也很感兴趣,表现为NBA、湖人、小牛,老虎伍兹……学生都是头头是道。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
(2)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初中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球类、跳绳及某些田径项目等。
(3)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初中生逐渐对一些动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是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知其所以然,从而学习体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对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再加上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可以说学生本身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想法。
(3)教师因素。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樂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就这样被泯灭了,师生公开对抗的情况屡见不鲜。
3.兴趣的培养
(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反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早就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起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3)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备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营造快乐氛围的前奏,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如各种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闭幕式等。同时,体育老师还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5)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对比法、比赛、游戏法等)来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
(6)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的弊端。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感兴趣,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
(7)营造民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8)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9)重视反馈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因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及提高完成质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
4.建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识。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事物和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如痴如醉地爱好和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1.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具有广泛性。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比赛对于学校及家庭附近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许多初中生也很感兴趣,表现为NBA、湖人、小牛,老虎伍兹……学生都是头头是道。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
(2)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初中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球类、跳绳及某些田径项目等。
(3)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初中生逐渐对一些动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而是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知其所以然,从而学习体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对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再加上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可以说学生本身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想法。
(3)教师因素。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樂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就这样被泯灭了,师生公开对抗的情况屡见不鲜。
3.兴趣的培养
(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反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早就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起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3)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备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营造快乐氛围的前奏,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如各种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闭幕式等。同时,体育老师还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5)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对比法、比赛、游戏法等)来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
(6)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的弊端。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感兴趣,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
(7)营造民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8)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9)重视反馈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因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及提高完成质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
4.建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识。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事物和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如痴如醉地爱好和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