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直接影响着一堂语文课的质量,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讲的好,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陶冶他们的情操,这些都离不开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 兴趣 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语文课堂提问要想走出误区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一、设立“趣问”,激发思维的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学生的兴趣点一般都集中在水浒英雄形象上,如果老师从这一兴趣点准确切入,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形象加以肯定,然后再来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这样不仅易于引导学生由兴趣转入思考,进而科学地赏析古代优秀作品,还能打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正确的思考方式。
二、巧妙设问,感同身受,便于理解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课文中,作为一位有着特殊人生历程的诗人海子,要去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为了降低这种难度,吸引学生的兴趣,我把这种独特的感情,我从学生自己曾有的体会来提问,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理解这篇文章。所以,在进入诗歌的一开始,我就提问到:“在诗歌的开头就出现了:‘从明天起’这样的字眼,那大家什么时候会说到这样的一句话呢?”
于是大家开始很激烈的讨论,因为这样的话大家都说过,这样的一种感情也都成体会过。大家的答案丰富多彩:“从明天起,我一定六点钟起床”;“从明天起,我每天要背五百个英语单词”其实说到这里,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的那种感情了,从明天起,其实真正意味着今天什么都没有,今天什么也没有做到。所以诗的一开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真正的感情是,作者过的很不幸福。于是后面就紧接着“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勾起了无限的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一种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提问方式,拉近了看似离自己很远的文学作品的距离,激起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心和文学的美靠的更近了。
三、抓住重点来提问,把握核心知识点
老师的提问不能是简单的问“是不是”或者盲目的想到哪就问到哪,而是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深入。比如在诗歌教学中,重点把握的应该是他的情感,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贯穿这样的一个思想。例如在讲唐诗宋词单元,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之后,马上提出问题,如《登高》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悲”;《虞美人》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愁”;《扬州慢》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黍离之悲”这样的问题,既很容易回答,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诗词最主要的是表达情感,全文都是运用各种内容,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主旨较好把握。所以说,从重点人手来进行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设计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题目,中心句,重点语词,主题,中心等方面来设计问题。
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化大为小。大题“小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提问过于深奥,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拿捏好高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例如《门》这篇文章,让大家来回答门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显然是比较难回答的,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在难题面前望而却步,如果问学生“门里门外会是一样的吗?”门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他的隐秘性,“对于门人们经常有哪两个动作?”开门关门,门的第二个象征意义就是意味着新的开始,何悲剧性的结束。这样的两个提问,就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浅显而易于概括和回答。因此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类问题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以养成学生机械记忆和深层思考的习惯。也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展思维空间。
五、想象式提问,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培养情操
当对课内的知识掌握得比较详细清楚地时候,我们要尽量去延伸文学艺术的外延。所以课堂提问还要重现迁移,扩展,和发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想象,假设性的问题,来和学生探讨和研究,既是对书本内的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很好的迁移了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式教学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好处。虽然一堂课学生是主体,但作为一名教师仍然要发挥他主导性的作用。针对一篇的课文教学,从吸引兴趣,带人情境,把握重点,逐层深入,变难为易,最后到拓展发散这么五个环节中,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有技巧性的提问,以达到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完善的。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 兴趣 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语文课堂提问要想走出误区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一、设立“趣问”,激发思维的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学生的兴趣点一般都集中在水浒英雄形象上,如果老师从这一兴趣点准确切入,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形象加以肯定,然后再来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这样不仅易于引导学生由兴趣转入思考,进而科学地赏析古代优秀作品,还能打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求知习惯和正确的思考方式。
二、巧妙设问,感同身受,便于理解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课文中,作为一位有着特殊人生历程的诗人海子,要去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为了降低这种难度,吸引学生的兴趣,我把这种独特的感情,我从学生自己曾有的体会来提问,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理解这篇文章。所以,在进入诗歌的一开始,我就提问到:“在诗歌的开头就出现了:‘从明天起’这样的字眼,那大家什么时候会说到这样的一句话呢?”
于是大家开始很激烈的讨论,因为这样的话大家都说过,这样的一种感情也都成体会过。大家的答案丰富多彩:“从明天起,我一定六点钟起床”;“从明天起,我每天要背五百个英语单词”其实说到这里,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的那种感情了,从明天起,其实真正意味着今天什么都没有,今天什么也没有做到。所以诗的一开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真正的感情是,作者过的很不幸福。于是后面就紧接着“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勾起了无限的阅读兴趣。
通过这样的一种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提问方式,拉近了看似离自己很远的文学作品的距离,激起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心和文学的美靠的更近了。
三、抓住重点来提问,把握核心知识点
老师的提问不能是简单的问“是不是”或者盲目的想到哪就问到哪,而是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深入。比如在诗歌教学中,重点把握的应该是他的情感,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贯穿这样的一个思想。例如在讲唐诗宋词单元,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之后,马上提出问题,如《登高》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悲”;《虞美人》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愁”;《扬州慢》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黍离之悲”这样的问题,既很容易回答,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诗词最主要的是表达情感,全文都是运用各种内容,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主旨较好把握。所以说,从重点人手来进行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设计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题目,中心句,重点语词,主题,中心等方面来设计问题。
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化大为小。大题“小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提问过于深奥,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拿捏好高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例如《门》这篇文章,让大家来回答门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显然是比较难回答的,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在难题面前望而却步,如果问学生“门里门外会是一样的吗?”门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他的隐秘性,“对于门人们经常有哪两个动作?”开门关门,门的第二个象征意义就是意味着新的开始,何悲剧性的结束。这样的两个提问,就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浅显而易于概括和回答。因此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类问题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以养成学生机械记忆和深层思考的习惯。也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展思维空间。
五、想象式提问,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培养情操
当对课内的知识掌握得比较详细清楚地时候,我们要尽量去延伸文学艺术的外延。所以课堂提问还要重现迁移,扩展,和发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想象,假设性的问题,来和学生探讨和研究,既是对书本内的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很好的迁移了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式教学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好处。虽然一堂课学生是主体,但作为一名教师仍然要发挥他主导性的作用。针对一篇的课文教学,从吸引兴趣,带人情境,把握重点,逐层深入,变难为易,最后到拓展发散这么五个环节中,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有技巧性的提问,以达到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