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拓展训练,是德国哈恩博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创立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我们应用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常规课程之外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展现的机会和场景。根据心理学动力模型,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的特征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为如何有效发挥团体的效能,使成员在这个动力场中取得实质性收获提供了理论框架。因此,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时,笔者明确对目标的认识,与学生共同制定团体规范,在每一次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分享与回馈。同时,不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与做法作评判,营造出民主接纳的团体氛围,从而保障班级心理拓展训练能够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成长。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活动;道德与法治
一、绪论
在社会体系构成的诸多要素中,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民族培养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以,学习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将“和谐”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与重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检验学校工作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够运用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定会导致不和谐音符的出现。显而易见,目前亚健康成为当前常见的情形,甚至有演变成社会问题的趋势,基于这一前提,不和谐现象日益凸现出来。心理学关注到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将心理学原理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应用心理学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心理教育,颁布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与相关条款,随着国家关注力度的加大,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心理学必将运用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
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构建绿色心理环境,是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是一项长期的难题。近些年来,我国在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从实际落实的具体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有效落实心理活动,还需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本研究将“体验”视角作为切人口,整合学校发展的相关策略,构建宏观思路,从整体上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与学校整体发展、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门既具有专业性又与其他学科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且加以拓展的学科。
二、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的意义
(一)什么是體验式心理拓展活动
我国社会发展到当下,和谐社会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性纲领,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如何更为有效地依托相关理论概念,对实际生活展开指导,基于科学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学校更像是一个阵地,能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基于此,考虑到社会需求的问题,结合学校面临的挑战,以心理学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有效而成功的教改经验,提出体验式心理教育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辞海》中“体验”的解释为领悟、体会等,还有“施行”“实践”的内涵。从这一解释来看,体验是个体在实践、虚拟行为中经历的某件事情,在事件历程中,获得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经验,体验具有直接性的显著特征。
“体验式”心理教育,即体验者依托亲身经历,将心理学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身的内在领悟,从而唤醒主体在各个方面的全新感受,唤起心灵感悟,从而面对各种挫折与困难,改善自身的行为,改变不良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体验不仅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同样是对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张扬个[生的表现。
(二)依托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
学校在落实心理教育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便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项课程的普及率非常低,很多学校在思想道德课与法制课上融合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上看,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局限,这种认知教育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小。个体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必须要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非常落后,它不能够顺利达成目标。而从学科教学本质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特征,它不仅仅是吸收知识就能够获得成长,而是需要将学到的内容内化。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死记硬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与道德囊括着实践功用,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而展开心灵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形成共鸣,才能够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利用设计好的情景,展开体验,分享感受这一模式,势必会取得优良的效果。
三、道德与法律课堂的应用
(一)操作模式
体验活动:在活动开始时,参与人员投入到某一项特定活动中,展开仔细的观察与积极的行动。这是整个体验活动的基础,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将每一同学都引入到活动中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显然,选择训练项目与对象也是非常关键的,以班级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关注学生兴趣,契合学生发展目标。如果项目选择不准确,学生则不会投人身心,无法取得预期目的,操作实践老师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交流分享:体验后,体验者与同伴分享成果。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不仅呈现自己的情感,还能够感知同伴的领悟,从而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是所有个体行为与活动无法取得的成果。
整合内化:重视逻辑性,对体验成果加以提炼与总结,获取精华内容部分,以科学手段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从而更深层次的内化认知结果。
生活应用:如何将已获得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完成这一环节,才能够推进良性循环,促进体验者的进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在班级内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人数的问题。普遍情况下,班级人数较多,因此,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果程序需要,可以依托小组模式,展开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依据生成情况,运用灵活变通的手段,在课内、课外增加相关环节,例如《优点轰炸》,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在实践时,先完成优点互评环节,引导学生写出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并且加以归纳与分类,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案例
1.训练目的
(1)情感目标:要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够获得成功。
(2)能力目标:以体验为手段,汇聚微小力量,完成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2.训练时间
40~45分钟,被子或海绵垫。
3.训练程序
(1)导人:请大家说一说,一个手指头能不能抬起一个人?给予学生广泛的思考与交流空间,教师从学生回答内容出发,顺势引导。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手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
(2)面向全体学生,发出邀请,被邀请的同学躺在桌子上。
说明:如果遇到学生难为情的情况,教师给予正面引导;为了保障安全陸,桌子上放置已经准备好的被子或者海绵垫。
(3)邀请12位同学参与到体验性活動中来,每一位同学伸出自己的食指,分别放在躺好的同学的身体各个部位,尝试将其身体托起。
(4)在教师的口令下,12名同学共同发出力量,尝试将该同学抬起。如果尝试失败,教师给予鼓励。
(5)体验过程中,可以先抬较轻者,再换较重者,全班范围内展开重复体验。
(6)体验结束后,教师讲授跳蚤的故事,跳蚤本可以跳出杯子,在杯子上放置玻璃片,跳蚤尝试多次后都失败了,此时将玻璃片拿开,跳蚤再也无法成功跳出玻璃杯。
(7)全班交流感受。
(8)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归纳学习主题:团结、坚持、尝试,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认为这个实验是可以成功的,教师引导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课堂上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学生们跃跃欲试,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依据训练程序,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看到学生脸上出现震惊的表情时,我们的教育目的便已经达到。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同伴展开交流,体验带来的感受是无法替代的,也是个体辅导无法达到的目的,交流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概述性的总结,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为3分钟左右。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行为中,学生应该一直占据主体的地位,如果变成教师说教,则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实施成效
大量实践结果显示: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模式,教师运用的这种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放松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忘我的境界,自信、创新等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展开行为活动的基础,此外,更有效地与人展开交流,学生的心理、性格更趋向于完善。
班级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若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得到同行者的支持。以上,笔者仅仅是从浅层次上论述了自身的理解与实践,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同伴们给予指正,教育的脚步一直在前行,探索的步伐永不会停止。
四、结语
“教无定论,学无定法。”因此,笔者所谈得到的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并非对所有的课堂都有效,因为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一些传统的识记性知识的传授中,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精炼的方式就显得更为适用些。在实际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的可行性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的成果,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研究、实践、推广的过程中,依托体验手段,展开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畅,大学生班级心理训练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82-84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1266-1268
[3]王全军,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班级凝聚力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8:49-53
[4]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64-66
[5]章晓乐,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4-98
[6]王河,薛保红,拓展训练及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61-65
[7]四、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6,S1:41-59
[8]冯甜,王斌,李改,侯斌,李亚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措施[J],湖北体育科技,2014,10:861-864 860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活动;道德与法治
一、绪论
在社会体系构成的诸多要素中,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民族培养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以,学习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将“和谐”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与重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检验学校工作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够运用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定会导致不和谐音符的出现。显而易见,目前亚健康成为当前常见的情形,甚至有演变成社会问题的趋势,基于这一前提,不和谐现象日益凸现出来。心理学关注到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将心理学原理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应用心理学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心理教育,颁布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与相关条款,随着国家关注力度的加大,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心理学必将运用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
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构建绿色心理环境,是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是一项长期的难题。近些年来,我国在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从实际落实的具体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有效落实心理活动,还需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本研究将“体验”视角作为切人口,整合学校发展的相关策略,构建宏观思路,从整体上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与学校整体发展、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门既具有专业性又与其他学科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且加以拓展的学科。
二、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的意义
(一)什么是體验式心理拓展活动
我国社会发展到当下,和谐社会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性纲领,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如何更为有效地依托相关理论概念,对实际生活展开指导,基于科学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学校更像是一个阵地,能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基于此,考虑到社会需求的问题,结合学校面临的挑战,以心理学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有效而成功的教改经验,提出体验式心理教育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辞海》中“体验”的解释为领悟、体会等,还有“施行”“实践”的内涵。从这一解释来看,体验是个体在实践、虚拟行为中经历的某件事情,在事件历程中,获得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经验,体验具有直接性的显著特征。
“体验式”心理教育,即体验者依托亲身经历,将心理学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身的内在领悟,从而唤醒主体在各个方面的全新感受,唤起心灵感悟,从而面对各种挫折与困难,改善自身的行为,改变不良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体验不仅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同样是对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张扬个[生的表现。
(二)依托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
学校在落实心理教育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便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项课程的普及率非常低,很多学校在思想道德课与法制课上融合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上看,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局限,这种认知教育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小。个体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必须要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非常落后,它不能够顺利达成目标。而从学科教学本质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特征,它不仅仅是吸收知识就能够获得成长,而是需要将学到的内容内化。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死记硬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与道德囊括着实践功用,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而展开心灵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形成共鸣,才能够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利用设计好的情景,展开体验,分享感受这一模式,势必会取得优良的效果。
三、道德与法律课堂的应用
(一)操作模式
体验活动:在活动开始时,参与人员投入到某一项特定活动中,展开仔细的观察与积极的行动。这是整个体验活动的基础,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将每一同学都引入到活动中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显然,选择训练项目与对象也是非常关键的,以班级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关注学生兴趣,契合学生发展目标。如果项目选择不准确,学生则不会投人身心,无法取得预期目的,操作实践老师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交流分享:体验后,体验者与同伴分享成果。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不仅呈现自己的情感,还能够感知同伴的领悟,从而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是所有个体行为与活动无法取得的成果。
整合内化:重视逻辑性,对体验成果加以提炼与总结,获取精华内容部分,以科学手段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从而更深层次的内化认知结果。
生活应用:如何将已获得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完成这一环节,才能够推进良性循环,促进体验者的进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在班级内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人数的问题。普遍情况下,班级人数较多,因此,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果程序需要,可以依托小组模式,展开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依据生成情况,运用灵活变通的手段,在课内、课外增加相关环节,例如《优点轰炸》,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在实践时,先完成优点互评环节,引导学生写出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并且加以归纳与分类,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案例
1.训练目的
(1)情感目标:要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才能够获得成功。
(2)能力目标:以体验为手段,汇聚微小力量,完成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2.训练时间
40~45分钟,被子或海绵垫。
3.训练程序
(1)导人:请大家说一说,一个手指头能不能抬起一个人?给予学生广泛的思考与交流空间,教师从学生回答内容出发,顺势引导。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手指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
(2)面向全体学生,发出邀请,被邀请的同学躺在桌子上。
说明:如果遇到学生难为情的情况,教师给予正面引导;为了保障安全陸,桌子上放置已经准备好的被子或者海绵垫。
(3)邀请12位同学参与到体验性活動中来,每一位同学伸出自己的食指,分别放在躺好的同学的身体各个部位,尝试将其身体托起。
(4)在教师的口令下,12名同学共同发出力量,尝试将该同学抬起。如果尝试失败,教师给予鼓励。
(5)体验过程中,可以先抬较轻者,再换较重者,全班范围内展开重复体验。
(6)体验结束后,教师讲授跳蚤的故事,跳蚤本可以跳出杯子,在杯子上放置玻璃片,跳蚤尝试多次后都失败了,此时将玻璃片拿开,跳蚤再也无法成功跳出玻璃杯。
(7)全班交流感受。
(8)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归纳学习主题:团结、坚持、尝试,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全班没有一位同学认为这个实验是可以成功的,教师引导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课堂上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学生们跃跃欲试,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依据训练程序,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看到学生脸上出现震惊的表情时,我们的教育目的便已经达到。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同伴展开交流,体验带来的感受是无法替代的,也是个体辅导无法达到的目的,交流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概述性的总结,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为3分钟左右。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行为中,学生应该一直占据主体的地位,如果变成教师说教,则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实施成效
大量实践结果显示: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模式,教师运用的这种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放松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忘我的境界,自信、创新等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展开行为活动的基础,此外,更有效地与人展开交流,学生的心理、性格更趋向于完善。
班级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若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得到同行者的支持。以上,笔者仅仅是从浅层次上论述了自身的理解与实践,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同伴们给予指正,教育的脚步一直在前行,探索的步伐永不会停止。
四、结语
“教无定论,学无定法。”因此,笔者所谈得到的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并非对所有的课堂都有效,因为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一些传统的识记性知识的传授中,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精炼的方式就显得更为适用些。在实际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的可行性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的成果,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研究、实践、推广的过程中,依托体验手段,展开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畅,大学生班级心理训练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82-84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1266-1268
[3]王全军,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班级凝聚力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8:49-53
[4]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64-66
[5]章晓乐,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4-98
[6]王河,薛保红,拓展训练及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61-65
[7]四、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6,S1:41-59
[8]冯甜,王斌,李改,侯斌,李亚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措施[J],湖北体育科技,2014,10:861-864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