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施教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把日趋复杂的思想品德课堂草根化,并非易事。不少教师埋头备课改作,“努力”地误人子弟,以行动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捞取名利,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需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满足学生思想品德需求是德育的本质要求。德泽咸享,既是德育目标,又是德育手段。确定德育课堂的学习目标,要在学生中调研。实现德育课堂理想,须选定科学的学习内容和精彩绝伦的学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学习评价是关键。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德育课程满足需要
  
  “咸亨” 出自《易经》,“德泽咸亨”的意思是,产生一种美好状态,需要道德润泽。与润泽的效果紧密相关的是大环境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和德育工作者的研究程度。前者浩如烟海,后者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美其名曰“课堂行动研究”,往往矫枉过正,例如去观察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切换,并没有多大意义。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研究微观之后还是要回到宏观,这样才彰显大格局。我认为,大格局的德育课堂涵盖学习话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评价五个元素。本文试图从上述五个元素阐释因需施教的德育理念。
  一、问需于生
  (一)勾起学习话题
  受教育者德育需求的是什么?这是首先要了解的。需求因人因时而异,调研是知情的基本方法。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编排确定话题,教材只不过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之一。不否认教材编写者的智慧,但是这样确定话题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不感兴趣。让人跌破眼镜的现象是:即使完成了作业,也不会有几个学生去阅读图文并茂的思想品德课本。一是因为学生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二是因为课文总是讲大道理。“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于学生成长有意义的话题,学生自然感兴趣,例如“阳光总在风雨后”,传授学生应对青春期生活、学习困惑的策略,学生百听不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等被外国人鄙视的国人陋习,关乎国际形象,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出了若干要求,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应该成为重要的学习话题去展开讨论。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
  由此看来,“不教教材”确有更深层次的缘由,声称依标执教的教师们受制于教材,不越雷池。为获得表扬、奖励,中国的思想品德老师任劳任怨,努力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教诲学生:这个知识点要考,会怎么考。大环境和小环境都不重视真正的育人。沿袭传统的做法,优质课执教者也不敢有所作为。敢于扬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总要有人先走这一步:沉下心来,调研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定夺“下节课上什么”,以满足其多元开放的需求。学习话题的确立是起点,如果作问卷调查,确定话题的问卷要精心设计,否则就难以统计和分析。即使技术含量较高的问卷,统计和分析也是要消耗教师不少时间和精力的。但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明确了,备课首先做什么?根据需求定话题,兼顾课标。确定了话题,例如“与老师有效沟通”,就可以定学习目标——掌握与老师有效沟通的基本方法并运用。逻辑上考量,话题是在目标之前明确下来的。
  (二)直奔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杨梅:弯一弯,就可以采草莓”。新东方CEO俞敏洪从他父亲造房子的经历中得出启示:做人要有目标,目标要精致。眼下的德育课堂似乎不实现三五个教学目标誓不罢休,然而最终情况与教学设计相距甚远,可能一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仔细想想,欲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完成三至五个学习目标,是好高骛远。高产出不在于多,在于好,教育领域也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稳健增长。贪多嚼不烂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教师们表面上置顶目标,其实没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观察一位名师执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事后,笔者询问几位学生“这堂课你觉得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或者说“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说“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却没有点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
  为解决问题,就要科学表述学习目标,实现轻负、高效有机统一。统一的前提是依法执教,依标施教。在长期的“奉献”中教师们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课内没有达标,课外练习补充,以高投入、低效率和低风险获得理想成绩,这是违反教育法规、职业道德和教育规律的,会被历史唾弃。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大势所趋。思想品德课应试任务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轻,这为育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求学于生
  需要的满足需要精彩的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处理好对立统一的若干关系。
  (一)选择与喜欢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要投其所好。教材是编写的,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有待商榷的。例如,某思想品德教材认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沟通。”其实关键是教师把事情做对,包括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作出正确的抉择。如果教师做错了事,再怎么沟通也无济于事。例如,一个教师去学生公寓搜查学生的通讯工具,因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和财产权,事后百般的挽回都是没有说服力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学习内容既要准确,更要精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简单,做起来难,教师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灌输给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比如可以把《格言》《意林》《读者》的哲理故事推荐给学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哲理故事;可以把格言作为点评语;可以让学生欣赏图片;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音乐让人激情不已,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周杰伦、许嵩、周华健的歌;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寻找课程资源;伟人、感动中国人物以及教师的言行也是德育素材,榜样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总之,教师要尝试着顺应学生,选择学生喜欢的去做文章。当然,不是一味迁就,是否让学生幸福成长是标准和尺度。
  (二)灌输与建构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实践出真知。”“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得去亲口尝一尝。”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灌输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去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是真知灼见。
  (三)预设与生成
  教学过程中会生成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智慧地对待,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也许正是生成让学生们心跳不已。笔者在执教《与老师有效沟通》录像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拒绝说出与老师闹翻了的往事,我没有强人所难,充分尊重其隐私权,树立了沟通的好榜样。这时,生成的不是麻烦,而是价值连城的教育资源,比预设的学习内容更有分量。
  (四)积累与释放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准备一个袖珍本积累“包袱”。人情世故皆文章,留心处处是学问,厚积方能薄发。
  总之,寻找到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创设美好情境,学生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情。有了好心情,一切都会简单起来,德育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三、闻计于生
  “求学于生”解决的是学习内容的问题。关键在于学什么,而不在于怎么学,所以内容要优先考虑,至于形式,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然,没有次要方面,就没有对立统一。形式要与内容契合,为学生喜闻乐见。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要问计于生。生本教育的行动者郭思乐先生认为:“有困难,找学生。”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们忙备课,忙改作,应付检评,无暇俯下身子询问学生,只是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编写案例、布置作业了事。对于学习形式,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陆一鹏校长的“考试备忘录”使开卷考试成为一种享受,显然,学习形式直接关乎学习目标的实现。优质课 “大放异彩”,执教者剪辑照片,下载视频,折腾得不亦乐乎。平心而论,多媒体只是手段,并非目的,需要的才有用。声光色影,或者平铺直叙,没有清晰思路,或者“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地做新八股文。千篇一律的形式是乏味的,花样还是要翻新。
  究竟采取哪些有效的学习形式,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构完美
  总—分—总的结构完美无瑕。序言和小结不可或缺,而这一点总被教师忽视,先紧后松,一听下课铃响,为了不拖堂,匆匆收尾,把课堂教学的“小结”环节忽略了,哪怕问一句“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也可能切合了遗忘规律。学校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课就播放钢琴曲,逼迫缺憾的出现。教育教学管理需要艺术。
  (二)思路清晰
  思路清晰是草根教师极为推崇的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清晰的思路,学生坠入云里雾里。学习过程应该是一脉相承、行云流水的,“形散而神不散”,否则一票否决。
  (三)讲授高效
  传统的讲授式首先要重视使用。简单的可能最好。央视《百家讲坛》是一言堂,却集聚了人气。同理,讲得声情并茂,通俗易懂,学生肯定喜欢。接受式学习如果和学以致用紧密结合,被实践证明是最高效的学习过程。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不必惊慌失措,生怕自己戴上“满堂灌”帽子。课堂固然需要改革,但不能把在常规课堂普遍使用的传统讲授法一棍子打死,应辩证地否定。满堂灌当然不好,巧问可以弥补缺陷。蔡元培先生也认为,要巧问精讲。最好不问不讲,让学生自主阅读,能够读懂就行。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必须是学生真正感到困惑的。当然,学习过程不仅仅是问和讲,可以把德育课堂从观念和行动两方面细化。笔者执教《与老师有效沟通》录像课,以“他山之石”开篇,展示鲁迅先生学生时代与老师沟通的好方法,特别强调师生的感情融合,鲁迅先生的沟通,是为了成长和进步。这让学生受到刺激:我为什么不能与老师作这样的沟通?我平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做?只要学习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几个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没有关系,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是快乐的,学习过程必定是高效的。
  (四)探究实用
  现在,似乎每堂课都要探究,我是持不同意见的。只有学生觉得有困难时,才有必要合作探究,作秀没有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操练是必须的,探究是重要的,但是过犹不及。探究可以放在实践环节。
  (五)知行统一
  德育课欠缺实践环节,就连优质课都想把实践环节放在课外完成,学生哪里有那么多课余时间,课外完成根本是不可能的。还有,一般意义上的“该怎么办”设问其实并没有实践意义,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在学业考试中给予创新分,这是误导。措施切实可行,能够改变现实,这是实践环节有没有成效的试金石。知行统一是应该被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所坚持的。教师以爱心为前提无私奉献于实践环节,需要拥有迥异于常人的博大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哪怕改变一点点也行,滴水成河,每堂课一点,假以时日,产生质变。
  综上所述,恰当的形式符合学生需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选择适合内容的恰当形式。
  四、询效于生
  学习评价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犹如神来之笔。因为怎么评价,就怎么学习,教学评价是指挥棒。课堂教学绩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然而这也被异化,掌握话语权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无论校长给予教师怎样的评价,教师还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正面远远多于负面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前行。
  (一)学生喜欢,教师选择
  爱,是赏识和批评的统一。有爱心的教师是迫切希望学生作出改变的,问题在于怎样改变。在德育方面,教师强调学生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即使批评错了,也教育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青春期学生真实的需求是要教师平等地对待他(她),赏识他(她),以成人状态对青春期孩子的成人状态,这样的沟通才有效。“每个人最需要的是被尊重,被聆听,被接受,而不是被修正或帮助。”爱是教育,什么课堂都替代不了幸福快乐的生命状态。苏格拉底问学生:“有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他的学生渐渐地举起了手,只有柏拉图没有举手,只有他是对的,因为苏格拉底手中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苹果。真理需要智慧和信念。苏格拉底在理性的评价中鼓励了学生,也鞭策了其他人。有人认为搞赏识教育就是要表扬,以为现在的独生子女还是不批评的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其实,没有批评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磨砺的,需要经历风霜雨露,从更广泛的意义说,一个人是在挫折和逆境中成长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实现德育理想的重要途径。
  爱,是内容和形式的契合。学生最喜欢两颗心——关心和开心。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真正的关心。学生由于接受应试教育,三点一线,开心不起来,教师有责任在课堂40分钟这块“自留地”让学生开开心心的,产生幸福感。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恶狠狠地责备学生为什么做错事,说自己“出于爱心”,出发点是为了学生,这是在是欺骗学生。爱是需要正确表达的,否则适得其反。爱的教育,既要内容,又要形式。学习评价要遵循爱的原则。投其所好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做法。少在判断是非上唠唠叨叨,而应该在诊疗上下工夫。面对问题首先要冷静,凡事问问:“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种现象?”第一反应就是充满探索精神的“为什么”,而不会是情绪主义的义愤填膺和管理主义的“怎么办”。
  (二)首先立新,然后破旧
  教师可以尝试评价方式创新与传统方式并行。纸笔测试是最权威的评价办法,学习评价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安全考核、升学质量评比把压力给了学校和教师,教师的工作不得不围着分数和三项红旗竞赛扣分通知单转,至于德育成长这一项细水长流的量变工作就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倾注全力了。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在融雪之前让学生去田径场打雪仗,还是关在教室里做作业更实际。以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评价不计投入产出比,多发试卷的,成绩总会比较理想,与之相反,注重激励评价和精练精讲的课堂也许会在分数上吃亏,学习评价演变为作业和考试评价。“我们的孩子是可爱的,我们的教育是可悲的。”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和教师的情况并不真正了解,评价并不正面,与只重应试的关系极大,其实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为教学评价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学习成绩不一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教研组有必要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评价的技术支持和舆论环境。教学的有效性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是辅助性的。学生并不一定接受教师的评价,但是教师总是要努力的。
  结束语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沉淀出最核心的理念,和传统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教育学生最优秀的理念是无私地给予爱。这已经被无数优秀教师的实践反复证实。爱,既需要内容,也需要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改变教师,才能完善学生。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给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是精神和品质上的,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这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和思想品德教师尤为珍贵。
  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如果不紧紧围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这个中心,徒劳无益。理想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简洁明了的,理想的思想品德教学也是动态的和相对的。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品位的德育教师淡泊名利,坚定志向,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精神,去披荆斩棘。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全集》
  [2] 《苏格拉底的苹果》
其他文献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新知识的习得和新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数学复习教学是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学科的复习是一项系统而又浩大的工程,知识点之多,内容之广,逻辑性之强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初中数学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
鼠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临床的弊端是它具有免疫原性,可行的办法是将鼠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人源化的过程已由鼠嵌合抗体发展到了转基因动物表达完全人抗体阶段,表达完全人抗体
单链抗体是一种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其基本结构为VH-Linker-VL或VL-Linke-VH.单链抗体由于具有免疫原性低、在血液中清除快、肿瘤穿透力强和特异性强等优点,而在疾病的诊断、
摘要:应认识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应把高中“数学的教育”变为“教育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思想品质、个性品质、数学化的观念。  关键词:数学教育 数学文化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所公认,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是这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单一.这些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计算机教学来
明溪肉脯干居明溪八大干之首,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福建省明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是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就有食肉的嗜好,明溪肉脯干就是在客家肉
阐述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的进展、高分子泡沫-压力粘液封孔测压技术及其效果,介绍了神东煤炭公司康家滩煤矿应用该技术实测8#煤层瓦斯压力的成功尝试.
通过比较墩式基础和一般独立刚性基础与挖孔扩底桩的力学性质,分析与扁宽地梁组合的墩式基础的工作机理、地基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等问题,讨论持力层土质、墩底直径、墩基埋深和土
湖西矿井井架基础施工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的,根据湖区水文地质情况,经过仔细分析地质资料,结合地表变形观测手段,多方研究、论证方案,最终确定旋喷桩帷幕止水轻型井点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