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各地纷纷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探索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方案”的新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究方案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方案。作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教案、学案,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方案。它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起来。其特点在于“教学合一,师生共用”。
1、实施语文“探究方案”的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探究方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方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运用“探究方案”进行教学成败与否,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2 互动性原则
要通过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活动,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作者的互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互动性要求在积极、和谐、适宜的语文教学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文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强学生能动地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1.3 层次性原则
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以人为本,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善于抓住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创造的快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
2、实施语文“探究方案”的问题及应对
2.1 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多
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也是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这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加重教师的负担,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方案,教师的备课量和备课时间成倍增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与此相对应,在课时工作量的计算上需要有所倾斜,同时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师实施“探究方案”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编写“探究方案”时间紧、工作量大,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有的负责上网查资料,有的负责编制练习,有的负责打印。经集体备课,“探究方案”定稿后,大家把材料交给主备人,由主备人负责统稿。
2.2 防止“探究方案”编写的模式化
“探究方案”是预先设计好的,就像一个程序,一环一环已安排好了,所以学生的思维有可能会被牵制;而且所有的问题都已呈现在他们的眼前,所以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势必会减少,也很难再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亮点。学生很容易会在课堂上产生学习的“疲态”,课堂气氛也便随之沉闷了。
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编写。在环节的设计上可以是以段落的顺序来编写,也可以是以知识块的形式来整合;还可以加入一些有新意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的选用上也可以增加点诱惑力:在学习目标确定、知识网络的构建上,可以教师示范一条,其余让学生来补充完成。这样,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2.3 防止“探究方案”的价值取向异化
“探究方案”是学习的凭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防止教师把方案等同于习题和作业而导致不分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以免造成学生对方案怀有恐惧心理的现象。如果让“探究方案”变得面目可憎,那么就失去了它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方向和辅助学习的作用。
对此,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交谈的形式,定期听取学生对“探究方案”的意见,尽量使“探究方案”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对“探究方案”中的作业,教师预先做,感到适合学生才选用。
2.4 避免“探究方案”的“文案化”倾向
教案的文案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写教案,久而久之,教案早已经丧失了教学方案的本性,而成了待检文案。我们的“探究方案”一定要避免走上这条形式主义的老路,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和讨厌对象。评价一份“探究方案”不一定非要看文字记录,更重要的是要看活动过程,需要建立崭新的评价标准,避免“探究方案”的文案化倾向。
由教学处重点承担集体备课和课堂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检查、宏观调控的任务。一是设计、使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要求各备课组对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中心发言人、备课要点等认真填写,每次集体备课后,送教学处检查。二是组织本校和外校的一些骨干教师组成抽查小组(以本校教师为主)。不定期深入各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了解实际情况。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作为考核依据。
3、结论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倡导了“发展和提高”的新教师观和学生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探究方案”的实施正体现着、实践着新课程精神,并且在新课改中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
1、实施语文“探究方案”的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探究方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方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运用“探究方案”进行教学成败与否,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2 互动性原则
要通过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活动,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作者的互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互动性要求在积极、和谐、适宜的语文教学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文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增强学生能动地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1.3 层次性原则
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以人为本,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善于抓住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创造的快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
2、实施语文“探究方案”的问题及应对
2.1 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多
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也是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这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加重教师的负担,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方案,教师的备课量和备课时间成倍增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与此相对应,在课时工作量的计算上需要有所倾斜,同时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师实施“探究方案”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编写“探究方案”时间紧、工作量大,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有的负责上网查资料,有的负责编制练习,有的负责打印。经集体备课,“探究方案”定稿后,大家把材料交给主备人,由主备人负责统稿。
2.2 防止“探究方案”编写的模式化
“探究方案”是预先设计好的,就像一个程序,一环一环已安排好了,所以学生的思维有可能会被牵制;而且所有的问题都已呈现在他们的眼前,所以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势必会减少,也很难再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亮点。学生很容易会在课堂上产生学习的“疲态”,课堂气氛也便随之沉闷了。
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编写。在环节的设计上可以是以段落的顺序来编写,也可以是以知识块的形式来整合;还可以加入一些有新意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的选用上也可以增加点诱惑力:在学习目标确定、知识网络的构建上,可以教师示范一条,其余让学生来补充完成。这样,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2.3 防止“探究方案”的价值取向异化
“探究方案”是学习的凭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防止教师把方案等同于习题和作业而导致不分层次、难度偏大、题量太多,以免造成学生对方案怀有恐惧心理的现象。如果让“探究方案”变得面目可憎,那么就失去了它引导学生学习、提供方向和辅助学习的作用。
对此,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交谈的形式,定期听取学生对“探究方案”的意见,尽量使“探究方案”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对“探究方案”中的作业,教师预先做,感到适合学生才选用。
2.4 避免“探究方案”的“文案化”倾向
教案的文案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写教案,久而久之,教案早已经丧失了教学方案的本性,而成了待检文案。我们的“探究方案”一定要避免走上这条形式主义的老路,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和讨厌对象。评价一份“探究方案”不一定非要看文字记录,更重要的是要看活动过程,需要建立崭新的评价标准,避免“探究方案”的文案化倾向。
由教学处重点承担集体备课和课堂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检查、宏观调控的任务。一是设计、使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要求各备课组对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中心发言人、备课要点等认真填写,每次集体备课后,送教学处检查。二是组织本校和外校的一些骨干教师组成抽查小组(以本校教师为主)。不定期深入各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了解实际情况。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作为考核依据。
3、结论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倡导了“发展和提高”的新教师观和学生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探究方案”的实施正体现着、实践着新课程精神,并且在新课改中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