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和品味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更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诗词的音韵美,通晓诗词大意。以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一方面,诗歌的美在于它们的音韵,古人在作诗时是相当重视抑扬平仄的。而这种音韵美非朗诵不能体会到。那么什么是朗诵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四卷本中讲:“诗在本质上是有声的,如果要使诗尽量地作为艺术而出现,他就不可没有声响,因为诗只有通过声响才真正和客观存在发生关系。”孙潜在《文学作品的朗诵》一书中说:“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当中,诗是最常被选来进行朗诵的,通常提起朗诵,人们便会自然地想起诗。散文和小说等可以说主要是为了供给人们阅读,而诗则是为了朗诵时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收到效果。”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去演奏,诗歌也离不开朗诵家去朗诵,因此,诗歌作品必须通过朗诵去体悟他的艺术韵味,尤其是抒情诗决不能习惯于默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注重对学生朗诵的培养,那么,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默读中学习诗歌。如果默读诗歌,那诗歌就是躺着的诗歌,朗诵并且大声地、有表情地朗诵诗歌,那诗歌才是站着的诗歌,那诗歌也就活起来了,变成了行走的诗歌,所以诗歌朗诵必须做到多读,出声读,高声读,教师读,学生读,直至背诵的循序渐进。只有在读中,在朗诵中,才能体会到古人对平仄的追求。
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是古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导读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此课的重心我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诵读因声求气,领悟诗歌的音韵美:二是通过赏析探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堂上,先让一学生诵读,找寻体现诗词音韵美的方面,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语感,很容易判断出美感所在,包括压韵和诗词诵读过程中的节拍。
王维《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字面意思是:空静的山中刚下过一场秋雨,黄昏时的天气已显示出秋的凉意。皎沽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中,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如果不反复地朗读,就无法体会诗人寄托山水的闲适情感,就无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之美。因此,这样的朗诵方法才能让诗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它的应有的审美效应,从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杜甫诗歌讲求工整,抑扬顿挫亦是其独一无二、无人能比的诗歌风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些对仗工整的诗句,没有我们的出声诵诵,怎能体会到音韵的节奏?怎能对抑扬顿挫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呢?
另一方面,诗歌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有音韵之美,更有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这就需要我们读者通过诵读来置身诗境,把握整首诗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就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况且,历史上的文人名士也是一向注重诗歌朗诵的,这些,从他们的作品名称和诗句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如《白头吟》、《游子吟》、《江上吟》,他们的诗句如:“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方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卢廷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歌朗诵是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及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向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语文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那么有些微妙的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延伸其内涵。因此,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诱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这样,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才富有生气,才会让它真正地活起来。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曹操《短歌行》中求贤若渴心情与建功立业雄心的体现,李清照《声声慢》中家亡之悲,国破之痛,字字句句皆含泪等等,不一而足。诗歌的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通过朗诵细心揣摩。所以说,只有通过朗诵,诗歌的本质才能显现。
总之,诗歌最好的学习、鉴赏方式就是朗诵。反复诵读,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我们需要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在朗诵中光芒显现,走进人的记忆,获得持久的传播。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课至此还停留在对文本的教学和挖掘,只重视它的教育功能,而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水平很明显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一方面,诗歌的美在于它们的音韵,古人在作诗时是相当重视抑扬平仄的。而这种音韵美非朗诵不能体会到。那么什么是朗诵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四卷本中讲:“诗在本质上是有声的,如果要使诗尽量地作为艺术而出现,他就不可没有声响,因为诗只有通过声响才真正和客观存在发生关系。”孙潜在《文学作品的朗诵》一书中说:“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当中,诗是最常被选来进行朗诵的,通常提起朗诵,人们便会自然地想起诗。散文和小说等可以说主要是为了供给人们阅读,而诗则是为了朗诵时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收到效果。”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去演奏,诗歌也离不开朗诵家去朗诵,因此,诗歌作品必须通过朗诵去体悟他的艺术韵味,尤其是抒情诗决不能习惯于默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注重对学生朗诵的培养,那么,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默读中学习诗歌。如果默读诗歌,那诗歌就是躺着的诗歌,朗诵并且大声地、有表情地朗诵诗歌,那诗歌才是站着的诗歌,那诗歌也就活起来了,变成了行走的诗歌,所以诗歌朗诵必须做到多读,出声读,高声读,教师读,学生读,直至背诵的循序渐进。只有在读中,在朗诵中,才能体会到古人对平仄的追求。
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是古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导读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此课的重心我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诵读因声求气,领悟诗歌的音韵美:二是通过赏析探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堂上,先让一学生诵读,找寻体现诗词音韵美的方面,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语感,很容易判断出美感所在,包括压韵和诗词诵读过程中的节拍。
王维《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字面意思是:空静的山中刚下过一场秋雨,黄昏时的天气已显示出秋的凉意。皎沽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中,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如果不反复地朗读,就无法体会诗人寄托山水的闲适情感,就无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之美。因此,这样的朗诵方法才能让诗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它的应有的审美效应,从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杜甫诗歌讲求工整,抑扬顿挫亦是其独一无二、无人能比的诗歌风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些对仗工整的诗句,没有我们的出声诵诵,怎能体会到音韵的节奏?怎能对抑扬顿挫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呢?
另一方面,诗歌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有音韵之美,更有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这就需要我们读者通过诵读来置身诗境,把握整首诗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就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况且,历史上的文人名士也是一向注重诗歌朗诵的,这些,从他们的作品名称和诗句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如《白头吟》、《游子吟》、《江上吟》,他们的诗句如:“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方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卢廷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歌朗诵是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及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向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语文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那么有些微妙的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延伸其内涵。因此,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诱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这样,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才富有生气,才会让它真正地活起来。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曹操《短歌行》中求贤若渴心情与建功立业雄心的体现,李清照《声声慢》中家亡之悲,国破之痛,字字句句皆含泪等等,不一而足。诗歌的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通过朗诵细心揣摩。所以说,只有通过朗诵,诗歌的本质才能显现。
总之,诗歌最好的学习、鉴赏方式就是朗诵。反复诵读,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我们需要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在朗诵中光芒显现,走进人的记忆,获得持久的传播。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课至此还停留在对文本的教学和挖掘,只重视它的教育功能,而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水平很明显是无法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