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唐僧师徒五人的个性品质,说明了人格品质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弗洛伊德 唐僧师徒 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按照这种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小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本我,总是处在无意识领域,本我包藏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这一点我不敢苟同)。由于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违背道德习俗,于是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自我起着调节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努力帮助本我实现其要求,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超我,它是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简单说来,我们可以把本我理解为放纵的情欲,自我是理智和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唐僧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五个人物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今我在这里提到他们,却是另有缘由的。在我看来,猪八戒的形象更好的代表了人格中的本我,而唐僧却象征了超我,其余三人自然是自我的化身了。我之所以有如此想法,全由以下见之:
一、猪八戒——赤裸裸的“本我”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状态。本我的这种机能履行了生命的第一原则。弗洛伊德称之为“快乐原则”。快乐原则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紧张,或者在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事实上常常如此),把紧张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并且使之尽可能稳定在低水平上。紧张是一种痛苦的或不舒服的体验,而紧张的消除则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因此,快乐原则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避苦趋乐。本我是古老而又长存的,从种族遗传史的角度看是如此,从个人的一生看也是如此。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它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它不断地提出要求;它易于冲动、非理性、孤僻、自私、偏爱快乐。它是人格中宠坏了的孩子。它无所不能,因为它有神奇的力量,即能依靠想象、幻想、幻觉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有人说它象浩瀚的大海,因为它无所不包。它不承认自身以外的一切。本我是主观的实在世界,它的唯一机能就是躲避痛苦,寻求欢乐。
(1)好色。好色是猪八戒最大也最难改的本性。在天宫就是因为调戏嫦娥而被贬下界,到了凡间后,仍然淫心不改。做妖怪时,他为高氏之女的美色所动,甘愿“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做了高家的“长工女婿”。受观音“劝善”当了和尚之后,他仍不能“四大皆空”。西行途中,几乎每出现一位窈窕美女,他便“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也。”调情献媚,丑态百出。直至取经尾声,将成正果,他在天竺遇到月中嫦娥,还要“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和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
(2)贪食。因为是猪,所以八戒最为贪食。他的食量之大,可以说绝无仅有。在高老庄,高太公就嫌他“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饼才够”。西行路上,在施主家吃饭时,唐僧按佛门规矩斋前念经,而他已‘吞了一碗”,唐僧经才念几句他又吞了三碗。“呆子一顿,把他一家子饭都吃得干尽,还只说才得半饱。”他又最好吃,无论何时何地,一听到有吃的,就来劲。五庄观偷吃人参果,首先就是他耳朵长,在厨房做饭时“在心”听到消息的;三清殿上偷吃供果,他本已睡着,“睡梦里听见说吃好东西,就醒了”,风卷残云般地把供品吃个精光;在寇员外家用斋,猪八戒看到那“般般甜美,件件馨青”的丰盛饭菜,便一口一碗,大吃起来。七八个童仆,四五个庖丁,“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往来奔波,像流星赶月一般,场面大乱,宾客礼让成了猪八戒贪吃美食的“闹剧”。
(3)自私。猪八戒的自私和爱贪小便宜也是十分突出的。一事当前,他总是先想到自己。一次妖怪按图点名捉拿他们,他只为自己许愿:“城隍,没我便也罢。”至于念到唐僧和孙悟空的名字,他都不管;在比丘国,听说那个昏君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唐僧听了坐立不安,他却无动于衷地说什么“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猪八戒贪财十分令人好笑。作为一个清贫的行脚僧“四大皆空”的和尚,还要千方百计地积攒私房钱,将四钱六分银子打成一块,藏在耳朵里。沙僧知道了,告诉孙悟空。悟空乘八戒被妖怪捉去时,狠狠地捉弄了他一回,诈出了他不光彩的私房钱。
(4)懒惰。猪八戒贪吃贪睡,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钻到草丛里呼呼大睡,当被行者变的啄木鸟啄醒睡不成后,却又编造谎话回来骗唐僧;在宝象国国王面前卖弄手段,和沙僧去降妖。当两人和黄袍怪交战,渐渐敌不住的关键时刻,他却借口出恭,临阵脱逃,钻进草丛去睡觉,以致沙僧被擒。总之,不论干什么事,他能推则推,不能推则敷衍了事,极不负责任。
(5)好说小话。猪八戒对孙悟空有些忌妒,可又惹不起这位神勇的猴子大师兄,便搬弄是非,经常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并多次挑唆师父念紧箍咒,自己在旁幸灾乐祸。连妖怪也知道“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说老婆舌头。”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火眼金睛,识出了白骨精变的少女、老妇、老翁 。把它打死,现出白骨原型除了害。猪八戒却挑拨说,孙悟空发了疯,半日里打死三个人。并硬说悟空使遮眼法欺骗师父,挑唆唐僧大念紧箍咒,使孙悟空疼痛难忍,最后还被赶走。
二、孙悟空、沙僧、白龙马――“自我”的追逐者
自我是人格的“行政机构”。它控制和管辖着本我和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利益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格长远的需要。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设立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废弃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实行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尽管一个人在寻求现实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三、唐僧——崇高的圣人——凡人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提出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理想。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如果把本我看着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如果把自我看作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就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唐僧带领弟子四人,从东土大唐远赴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穿越丛林沙漠,遭遇无数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将真经取回。如此艰难历程若没有一颗至善至坚的心,怎能达到目标?
唐僧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唐僧确是一个善良之人。他发弘誓大愿,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其目的是尽忠报国,使东土大唐法轮回转,唐王皇图永固。这个老好人的善良在西行途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一路上不忍杀生,对孙悟空动辄棒杀毛贼虫蛇总是予以教训。孙悟空两次被逐,也是唐僧误认他滥杀无辜,不听教诲,不是善良慈悲之人,“做不得和尚”,失望之极,因而怒而逐去。他的善良之心还表现在守信用上。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救他一命,他信守诺言,捎信其父王,解救其女;对乌鸡国国王夜谒托梦,请求唐僧让孙悟空帮助斩怪降魔,他也点头应承,“看徒弟处置。”这位善良之人是一位极生感情的长者。他对徒弟时时关心,处处爱护。他的“有德”、善良,不仅神佛褒扬,就连妖魔也称赞他是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与唐僧师徒似乎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妥当与否还请您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2]《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3]《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版
关键词:弗洛伊德 唐僧师徒 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按照这种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小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本我,总是处在无意识领域,本我包藏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这一点我不敢苟同)。由于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违背道德习俗,于是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自我起着调节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努力帮助本我实现其要求,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超我,它是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简单说来,我们可以把本我理解为放纵的情欲,自我是理智和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唐僧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五个人物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今我在这里提到他们,却是另有缘由的。在我看来,猪八戒的形象更好的代表了人格中的本我,而唐僧却象征了超我,其余三人自然是自我的化身了。我之所以有如此想法,全由以下见之:
一、猪八戒——赤裸裸的“本我”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状态。本我的这种机能履行了生命的第一原则。弗洛伊德称之为“快乐原则”。快乐原则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紧张,或者在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事实上常常如此),把紧张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并且使之尽可能稳定在低水平上。紧张是一种痛苦的或不舒服的体验,而紧张的消除则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因此,快乐原则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避苦趋乐。本我是古老而又长存的,从种族遗传史的角度看是如此,从个人的一生看也是如此。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它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它不断地提出要求;它易于冲动、非理性、孤僻、自私、偏爱快乐。它是人格中宠坏了的孩子。它无所不能,因为它有神奇的力量,即能依靠想象、幻想、幻觉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有人说它象浩瀚的大海,因为它无所不包。它不承认自身以外的一切。本我是主观的实在世界,它的唯一机能就是躲避痛苦,寻求欢乐。
(1)好色。好色是猪八戒最大也最难改的本性。在天宫就是因为调戏嫦娥而被贬下界,到了凡间后,仍然淫心不改。做妖怪时,他为高氏之女的美色所动,甘愿“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做了高家的“长工女婿”。受观音“劝善”当了和尚之后,他仍不能“四大皆空”。西行途中,几乎每出现一位窈窕美女,他便“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也。”调情献媚,丑态百出。直至取经尾声,将成正果,他在天竺遇到月中嫦娥,还要“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和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
(2)贪食。因为是猪,所以八戒最为贪食。他的食量之大,可以说绝无仅有。在高老庄,高太公就嫌他“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饼才够”。西行路上,在施主家吃饭时,唐僧按佛门规矩斋前念经,而他已‘吞了一碗”,唐僧经才念几句他又吞了三碗。“呆子一顿,把他一家子饭都吃得干尽,还只说才得半饱。”他又最好吃,无论何时何地,一听到有吃的,就来劲。五庄观偷吃人参果,首先就是他耳朵长,在厨房做饭时“在心”听到消息的;三清殿上偷吃供果,他本已睡着,“睡梦里听见说吃好东西,就醒了”,风卷残云般地把供品吃个精光;在寇员外家用斋,猪八戒看到那“般般甜美,件件馨青”的丰盛饭菜,便一口一碗,大吃起来。七八个童仆,四五个庖丁,“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往来奔波,像流星赶月一般,场面大乱,宾客礼让成了猪八戒贪吃美食的“闹剧”。
(3)自私。猪八戒的自私和爱贪小便宜也是十分突出的。一事当前,他总是先想到自己。一次妖怪按图点名捉拿他们,他只为自己许愿:“城隍,没我便也罢。”至于念到唐僧和孙悟空的名字,他都不管;在比丘国,听说那个昏君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唐僧听了坐立不安,他却无动于衷地说什么“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猪八戒贪财十分令人好笑。作为一个清贫的行脚僧“四大皆空”的和尚,还要千方百计地积攒私房钱,将四钱六分银子打成一块,藏在耳朵里。沙僧知道了,告诉孙悟空。悟空乘八戒被妖怪捉去时,狠狠地捉弄了他一回,诈出了他不光彩的私房钱。
(4)懒惰。猪八戒贪吃贪睡,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钻到草丛里呼呼大睡,当被行者变的啄木鸟啄醒睡不成后,却又编造谎话回来骗唐僧;在宝象国国王面前卖弄手段,和沙僧去降妖。当两人和黄袍怪交战,渐渐敌不住的关键时刻,他却借口出恭,临阵脱逃,钻进草丛去睡觉,以致沙僧被擒。总之,不论干什么事,他能推则推,不能推则敷衍了事,极不负责任。
(5)好说小话。猪八戒对孙悟空有些忌妒,可又惹不起这位神勇的猴子大师兄,便搬弄是非,经常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并多次挑唆师父念紧箍咒,自己在旁幸灾乐祸。连妖怪也知道“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说老婆舌头。”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火眼金睛,识出了白骨精变的少女、老妇、老翁 。把它打死,现出白骨原型除了害。猪八戒却挑拨说,孙悟空发了疯,半日里打死三个人。并硬说悟空使遮眼法欺骗师父,挑唆唐僧大念紧箍咒,使孙悟空疼痛难忍,最后还被赶走。
二、孙悟空、沙僧、白龙马――“自我”的追逐者
自我是人格的“行政机构”。它控制和管辖着本我和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利益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格长远的需要。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设立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废弃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实行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尽管一个人在寻求现实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三、唐僧——崇高的圣人——凡人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提出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理想。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如果把本我看着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如果把自我看作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就可以说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唐僧带领弟子四人,从东土大唐远赴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穿越丛林沙漠,遭遇无数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将真经取回。如此艰难历程若没有一颗至善至坚的心,怎能达到目标?
唐僧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唐僧确是一个善良之人。他发弘誓大愿,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其目的是尽忠报国,使东土大唐法轮回转,唐王皇图永固。这个老好人的善良在西行途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一路上不忍杀生,对孙悟空动辄棒杀毛贼虫蛇总是予以教训。孙悟空两次被逐,也是唐僧误认他滥杀无辜,不听教诲,不是善良慈悲之人,“做不得和尚”,失望之极,因而怒而逐去。他的善良之心还表现在守信用上。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救他一命,他信守诺言,捎信其父王,解救其女;对乌鸡国国王夜谒托梦,请求唐僧让孙悟空帮助斩怪降魔,他也点头应承,“看徒弟处置。”这位善良之人是一位极生感情的长者。他对徒弟时时关心,处处爱护。他的“有德”、善良,不仅神佛褒扬,就连妖魔也称赞他是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与唐僧师徒似乎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妥当与否还请您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2]《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3]《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