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最具名气与才气的女词人,她凭借流传后世诗词文作品,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成就。自古以来,酒便是文学作品的催化剂,李白、苏轼等大家都借酒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酒在李清照的创作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在酒词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形象鲜明、情感细腻的女性形象,而酒词也折射出她一生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关键词】:李清照;酒;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密切的联系,酒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美物,他们以酒助兴或借酒抒情。曹操高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自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苏轼自叹“使我有名全是酒。”,恰如韩少功所言:“文学史总是散发出男人的醺醺酒气”。在男性文学作品中,酒是豪放的酒,是与仕途政治紧密相连的酒;但在女性作品中,酒被赋予了新的内在蕴意。李清照可谓宋代词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如此评价李清照:“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酒词占了三分之二,且写酒处各不相同:清晨醉看雪梅,黄昏沉醉晚归,深夜酣醉卸妆迟;有时与人宴饮言欢,有时独自把酒伤怀······细读她的酒词,我们可以品读她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真挚的情感。
一、少女时期:酒中见天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子”之一,母亲王氏以“亦善文”被记入《宋史》中。她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奉行“无才便是德”的女子不同,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下,在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她走出家庭,放情自然,饮酒作诗,此时李清照的词中多是天真烂漫,富有情趣的女性形象,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出门游赏美景,不料饮酒甚欢,昏昏沉沉中忘记了归家之路。兴致满满地寻找出路时,小船竟摇到了莲花从里,焦灼地摇着小船,却惊起了一滩已经归池的白鹭。词中寥寥数字,如果不是因为“沉醉”,就没有“不知归路”,也不会“误入藕花深处”,更不能“惊起鸥鹭”,这样富有生机、浓浓情趣的情景就难以存在。这酒是天真烂漫的象征,代表着自由和个性。此时的李清照活泼纯真,尽情享受少女生活之趣。
韶华时光里,除了游春,还有伤春和惜春,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宿醉之后关心花事,明知会是“绿肥红瘦”,却还“试问卷帘人”。满院狼藉的红花和肥硕的绿叶正诉说着春天将尽,夏天将临。词人昨夜因何而醉,想必便是为花醉,为留不住的春天,为易逝的时光而醉。词短小简练,层层递进,一位爱花惜花、感叹时光易逝、珍惜美好青春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少妇时期:酒中寄相思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爱情甜蜜。婚后不久,赵明诚外出为官,二人常分隔两地。在情义浓时却又无奈分离,尝尽相思苦楚。此时的李清照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酒自然成了陪伴她度过思君时光的良物。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无数文人叫好。词人在雾薄云重、日渐短天渐凉重阳节里思念心上人,只好独自在篱边把酒赏菊,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词人借酒言说思念之愁,也因酒和思念日渐清瘦。《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都表达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娓娓道出闺中少妇的离愁别绪。与年少所饮之酒相比,此时的酒是李清照抚慰自己、平息思念的良药。
三、中年时期:酒中言乡愁
随着金人的铁蹄南下,北方时局动荡,李清照和赵明诚辗转到了江宁,而这样的家变国仇给李清照带来的痛苦和煎熬。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因为故乡难归,只能“老于建康城”,所以满眼春光都于事无补。因为只能在醉酒后,才能在梦里回到故乡,所以她宁愿宿醉,以至于香炉烟雾散尽时,身上酒气的还未消散。此时的李清照,有家而不能归,企图在醉酒后梦回故乡;这些未消的酒里深藏着李清照浓浓的思乡情,情不消,酒难消。
四、老年时期:酒中品人生
国难当头时,赵明诚突然离世;此后李清照带着金石字画等文物颠沛流离,经历了再嫁婚变。晚年的李清照,茕茕孑立无所依靠, 她借酒减轻思念故人之苦、国破家亡之痛,最具代表的便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渲染出悲凉冷清的氛围。在寒暖交替的日子,在秋风来袭的傍晚,慢饮两三杯酒。词人是如何品这“三杯两盏淡酒”?她把那满地憔悴的菊花,凄清的梧桐、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和一生的坎坷都化到酒中,细细品味。人生七十载,何止一个“愁”,这是李清照历经波折后的感悟;那两盏淡酒,沉淀了李清照的复杂难言的情感,道出她晚年的孤独、凄凉与哀愁。
结语: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伉俪情深的少妇,再到遭遇了国破家亡、文物流失、再嫁婚变、膝下无子的嫠妇,每个时期,酒都与她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酒词别有风味,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不愧为“一代词宗”。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4
[2]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出版.2010.08.08
[3]徐靜.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15
[4]侯梦莹.以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易安之愁.文学教育(上).2014.08.05
[5]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1.12.25
【关键词】:李清照;酒;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密切的联系,酒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美物,他们以酒助兴或借酒抒情。曹操高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自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苏轼自叹“使我有名全是酒。”,恰如韩少功所言:“文学史总是散发出男人的醺醺酒气”。在男性文学作品中,酒是豪放的酒,是与仕途政治紧密相连的酒;但在女性作品中,酒被赋予了新的内在蕴意。李清照可谓宋代词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如此评价李清照:“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酒词占了三分之二,且写酒处各不相同:清晨醉看雪梅,黄昏沉醉晚归,深夜酣醉卸妆迟;有时与人宴饮言欢,有时独自把酒伤怀······细读她的酒词,我们可以品读她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真挚的情感。
一、少女时期:酒中见天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子”之一,母亲王氏以“亦善文”被记入《宋史》中。她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奉行“无才便是德”的女子不同,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下,在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她走出家庭,放情自然,饮酒作诗,此时李清照的词中多是天真烂漫,富有情趣的女性形象,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出门游赏美景,不料饮酒甚欢,昏昏沉沉中忘记了归家之路。兴致满满地寻找出路时,小船竟摇到了莲花从里,焦灼地摇着小船,却惊起了一滩已经归池的白鹭。词中寥寥数字,如果不是因为“沉醉”,就没有“不知归路”,也不会“误入藕花深处”,更不能“惊起鸥鹭”,这样富有生机、浓浓情趣的情景就难以存在。这酒是天真烂漫的象征,代表着自由和个性。此时的李清照活泼纯真,尽情享受少女生活之趣。
韶华时光里,除了游春,还有伤春和惜春,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宿醉之后关心花事,明知会是“绿肥红瘦”,却还“试问卷帘人”。满院狼藉的红花和肥硕的绿叶正诉说着春天将尽,夏天将临。词人昨夜因何而醉,想必便是为花醉,为留不住的春天,为易逝的时光而醉。词短小简练,层层递进,一位爱花惜花、感叹时光易逝、珍惜美好青春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少妇时期:酒中寄相思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爱情甜蜜。婚后不久,赵明诚外出为官,二人常分隔两地。在情义浓时却又无奈分离,尝尽相思苦楚。此时的李清照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酒自然成了陪伴她度过思君时光的良物。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无数文人叫好。词人在雾薄云重、日渐短天渐凉重阳节里思念心上人,只好独自在篱边把酒赏菊,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词人借酒言说思念之愁,也因酒和思念日渐清瘦。《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都表达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娓娓道出闺中少妇的离愁别绪。与年少所饮之酒相比,此时的酒是李清照抚慰自己、平息思念的良药。
三、中年时期:酒中言乡愁
随着金人的铁蹄南下,北方时局动荡,李清照和赵明诚辗转到了江宁,而这样的家变国仇给李清照带来的痛苦和煎熬。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因为故乡难归,只能“老于建康城”,所以满眼春光都于事无补。因为只能在醉酒后,才能在梦里回到故乡,所以她宁愿宿醉,以至于香炉烟雾散尽时,身上酒气的还未消散。此时的李清照,有家而不能归,企图在醉酒后梦回故乡;这些未消的酒里深藏着李清照浓浓的思乡情,情不消,酒难消。
四、老年时期:酒中品人生
国难当头时,赵明诚突然离世;此后李清照带着金石字画等文物颠沛流离,经历了再嫁婚变。晚年的李清照,茕茕孑立无所依靠, 她借酒减轻思念故人之苦、国破家亡之痛,最具代表的便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渲染出悲凉冷清的氛围。在寒暖交替的日子,在秋风来袭的傍晚,慢饮两三杯酒。词人是如何品这“三杯两盏淡酒”?她把那满地憔悴的菊花,凄清的梧桐、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和一生的坎坷都化到酒中,细细品味。人生七十载,何止一个“愁”,这是李清照历经波折后的感悟;那两盏淡酒,沉淀了李清照的复杂难言的情感,道出她晚年的孤独、凄凉与哀愁。
结语: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伉俪情深的少妇,再到遭遇了国破家亡、文物流失、再嫁婚变、膝下无子的嫠妇,每个时期,酒都与她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酒词别有风味,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不愧为“一代词宗”。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04
[2]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出版.2010.08.08
[3]徐靜.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15
[4]侯梦莹.以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易安之愁.文学教育(上).2014.08.05
[5]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