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防大学刘亚洲将军的《精神》一书,谈古论今,内容饱满,观点鲜明,全书共11篇文章,以历史为依据,通过摆事实,谈感受,用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感悟努力向读者传达实事求是,说真话,干实事,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将军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浓烈的历史责任感。
读完《精神》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与其说读《精神》是经受一次思想启迪,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对自身进行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很多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们不要想着去治别人,而要想到治己,人人想着治己,国家虽乱而必治,人人想着治人,国家虽治而必乱”“最危险的马屁来自部属的马屁,最可怕的批评是来自人民的批评”“精神一变天地宽。。。。”等等。
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质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暗能量,是人的精气和元神。作者认为精神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三者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精神强则国强,精神弱则国弱。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文明,先秦时每个中国人都活得神采飞扬,有滋有味。男人特别阳刚,女人特别妩媚,百家争鸣,思想茂盛,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然而从秦朝到清朝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日趨牢固,中国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到了晚清中华民族几乎无精神可言,国民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无论在皇权还是外国侵略者面前他们只会匍匐着祈求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遭受百年的屈辱实属必然。
国家精神与国民精神息息相关。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和清末时没什么两样,这是不负责的。晚清时的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而如今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毫不避讳,目前整个社会确实出了问题而且是普遍的问题,如果说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那么一条河的鱼病了就应该是水的问题了。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自省反思的时刻。
一、常想真理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年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做到克敌制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民军队至上而下的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使得人民子弟兵能够团结一致,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改革开放后,一部《血战台儿庄》促使了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举动,从而翻开了两岸关系崭新的一页,可见实事求是的力量。
然而目前我们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或者说正成为劣势,作者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说法:“中央党校门口立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字样的石头,学员们迎着‘实事求是’来,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学,离开‘实事求是’干”,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为了金钱,官职可以置道德与不顾,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权谋私的现象不正是人们普遍缺乏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造成的吗?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没有了追求实事求是的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学院齐副政委党课的题目叫 “真学,真信,真做”的原因,就是希望全体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用实际行动引导学员的成长成才。
二、常思使命担当
在谈到到国防大学的未来时,作者希望国防大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希望国防大学的领导干部们能够在讲政治的同时讲开放,讲创新,努力把国防大学办成名校,培养出名师,名将。同时勉励国防大学的教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要静下心来做学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是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我们这群年轻人从院校走向部队,即承担起部队未来建设的重任,我们现在学的,信的,做的都会影响到未来,可是扪心自问在院校的这几年我们学到的是什么?相信的又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定下心来,好好的思考当初选择进军营为的是什么?进了军营我们真正应该想些什么?当我们面对现实,面对各种现实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坚持原则,如果我们整天学的,想的,思考的不是去追求真理,去改造自己如何能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而是揣摩如何能够升官进职,如何将领导哄开心,如何来管理别人,如何用他人成就自己,这样又怎么谈得上有担当。
三、常悟远见卓识
眼光决定未来,作者勉励国防大学的学员们要做战略知识分子,而战略知识分子不只是研究战略的知识分子,而是讲知识分子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包容心,要有雄心,大略,气度,能力,智慧,资源和人格。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出了错都能挽回,战略出了错不能挽回,大战略需要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为眼前的一些假象所蒙蔽,凡是战略运用得当的国家,都有一个规律:大战略一旦制定,便矢志不移地走下去,并不因其他因素动摇。邓小平就是这样。当改革开放战略被怀疑时,他毅然以八十八岁高龄发表“南巡讲话”拨正船头,用铁一般的意志使国家战略得到执行,中国才有今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同样也需要有大的战略规划,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然想明白了就要定下心来踏踏实实不为外界因素动摇地付出行动,做一些有益于军队,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作者简介:俞伟,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学历:本科在读,单位:重庆通信学院。
读完《精神》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与其说读《精神》是经受一次思想启迪,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对自身进行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很多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们不要想着去治别人,而要想到治己,人人想着治己,国家虽乱而必治,人人想着治人,国家虽治而必乱”“最危险的马屁来自部属的马屁,最可怕的批评是来自人民的批评”“精神一变天地宽。。。。”等等。
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质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暗能量,是人的精气和元神。作者认为精神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三者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精神强则国强,精神弱则国弱。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文明,先秦时每个中国人都活得神采飞扬,有滋有味。男人特别阳刚,女人特别妩媚,百家争鸣,思想茂盛,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然而从秦朝到清朝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日趨牢固,中国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到了晚清中华民族几乎无精神可言,国民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无论在皇权还是外国侵略者面前他们只会匍匐着祈求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遭受百年的屈辱实属必然。
国家精神与国民精神息息相关。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和清末时没什么两样,这是不负责的。晚清时的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而如今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毫不避讳,目前整个社会确实出了问题而且是普遍的问题,如果说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那么一条河的鱼病了就应该是水的问题了。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自省反思的时刻。
一、常想真理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年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做到克敌制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民军队至上而下的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使得人民子弟兵能够团结一致,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改革开放后,一部《血战台儿庄》促使了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举动,从而翻开了两岸关系崭新的一页,可见实事求是的力量。
然而目前我们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或者说正成为劣势,作者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说法:“中央党校门口立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字样的石头,学员们迎着‘实事求是’来,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学,离开‘实事求是’干”,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为了金钱,官职可以置道德与不顾,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权谋私的现象不正是人们普遍缺乏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造成的吗?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没有了追求实事求是的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学院齐副政委党课的题目叫 “真学,真信,真做”的原因,就是希望全体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用实际行动引导学员的成长成才。
二、常思使命担当
在谈到到国防大学的未来时,作者希望国防大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希望国防大学的领导干部们能够在讲政治的同时讲开放,讲创新,努力把国防大学办成名校,培养出名师,名将。同时勉励国防大学的教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要静下心来做学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是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我们这群年轻人从院校走向部队,即承担起部队未来建设的重任,我们现在学的,信的,做的都会影响到未来,可是扪心自问在院校的这几年我们学到的是什么?相信的又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定下心来,好好的思考当初选择进军营为的是什么?进了军营我们真正应该想些什么?当我们面对现实,面对各种现实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坚持原则,如果我们整天学的,想的,思考的不是去追求真理,去改造自己如何能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而是揣摩如何能够升官进职,如何将领导哄开心,如何来管理别人,如何用他人成就自己,这样又怎么谈得上有担当。
三、常悟远见卓识
眼光决定未来,作者勉励国防大学的学员们要做战略知识分子,而战略知识分子不只是研究战略的知识分子,而是讲知识分子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包容心,要有雄心,大略,气度,能力,智慧,资源和人格。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出了错都能挽回,战略出了错不能挽回,大战略需要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为眼前的一些假象所蒙蔽,凡是战略运用得当的国家,都有一个规律:大战略一旦制定,便矢志不移地走下去,并不因其他因素动摇。邓小平就是这样。当改革开放战略被怀疑时,他毅然以八十八岁高龄发表“南巡讲话”拨正船头,用铁一般的意志使国家战略得到执行,中国才有今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同样也需要有大的战略规划,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然想明白了就要定下心来踏踏实实不为外界因素动摇地付出行动,做一些有益于军队,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作者简介:俞伟,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学历:本科在读,单位:重庆通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