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一变天地宽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防大学刘亚洲将军的《精神》一书,谈古论今,内容饱满,观点鲜明,全书共11篇文章,以历史为依据,通过摆事实,谈感受,用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感悟努力向读者传达实事求是,说真话,干实事,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将军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浓烈的历史责任感。
  读完《精神》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与其说读《精神》是经受一次思想启迪,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对自身进行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很多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们不要想着去治别人,而要想到治己,人人想着治己,国家虽乱而必治,人人想着治人,国家虽治而必乱”“最危险的马屁来自部属的马屁,最可怕的批评是来自人民的批评”“精神一变天地宽。。。。”等等。
  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质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生物体脑组织所释放的暗能量,是人的精气和元神。作者认为精神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三者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精神强则国强,精神弱则国弱。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文明,先秦时每个中国人都活得神采飞扬,有滋有味。男人特别阳刚,女人特别妩媚,百家争鸣,思想茂盛,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然而从秦朝到清朝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日趨牢固,中国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到了晚清中华民族几乎无精神可言,国民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无论在皇权还是外国侵略者面前他们只会匍匐着祈求平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遭受百年的屈辱实属必然。
  国家精神与国民精神息息相关。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和清末时没什么两样,这是不负责的。晚清时的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而如今的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毫不避讳,目前整个社会确实出了问题而且是普遍的问题,如果说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那么一条河的鱼病了就应该是水的问题了。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自省反思的时刻。
  一、常想真理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年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做到克敌制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民军队至上而下的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使得人民子弟兵能够团结一致,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改革开放后,一部《血战台儿庄》促使了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举动,从而翻开了两岸关系崭新的一页,可见实事求是的力量。
  然而目前我们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或者说正成为劣势,作者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说法:“中央党校门口立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字样的石头,学员们迎着‘实事求是’来,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学,离开‘实事求是’干”,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为了金钱,官职可以置道德与不顾,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权谋私的现象不正是人们普遍缺乏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造成的吗?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没有了追求实事求是的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学院齐副政委党课的题目叫 “真学,真信,真做”的原因,就是希望全体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用实际行动引导学员的成长成才。
  二、常思使命担当
  在谈到到国防大学的未来时,作者希望国防大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希望国防大学的领导干部们能够在讲政治的同时讲开放,讲创新,努力把国防大学办成名校,培养出名师,名将。同时勉励国防大学的教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要静下心来做学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是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我们这群年轻人从院校走向部队,即承担起部队未来建设的重任,我们现在学的,信的,做的都会影响到未来,可是扪心自问在院校的这几年我们学到的是什么?相信的又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定下心来,好好的思考当初选择进军营为的是什么?进了军营我们真正应该想些什么?当我们面对现实,面对各种现实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坚持原则,如果我们整天学的,想的,思考的不是去追求真理,去改造自己如何能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而是揣摩如何能够升官进职,如何将领导哄开心,如何来管理别人,如何用他人成就自己,这样又怎么谈得上有担当。
  三、常悟远见卓识
  眼光决定未来,作者勉励国防大学的学员们要做战略知识分子,而战略知识分子不只是研究战略的知识分子,而是讲知识分子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包容心,要有雄心,大略,气度,能力,智慧,资源和人格。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出了错都能挽回,战略出了错不能挽回,大战略需要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为眼前的一些假象所蒙蔽,凡是战略运用得当的国家,都有一个规律:大战略一旦制定,便矢志不移地走下去,并不因其他因素动摇。邓小平就是这样。当改革开放战略被怀疑时,他毅然以八十八岁高龄发表“南巡讲话”拨正船头,用铁一般的意志使国家战略得到执行,中国才有今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同样也需要有大的战略规划,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既然想明白了就要定下心来踏踏实实不为外界因素动摇地付出行动,做一些有益于军队,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作者简介:俞伟,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学历:本科在读,单位:重庆通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的成长经历,反映了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孩寻求身份认可,经济独立和身份平等的艰难之路。而芒果街上的房子和主人公梦想中的房子作为本文中至关重要的意象,它的内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种族歧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羁绊到女性自我意识崛起,从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和梦想。  【关键词】:房子;种族歧视
期刊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吉祥观对现代翡翠玉雕影响的探究,进一步阐述了吉祥观在翡翠玉雕中的体现,从各种形式和不同色彩的翡翠玉雕作品中解读吉祥观念的寓意,简要分析吉祥观对翡翠玉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吉祥观;翡翠玉雕  当人有了幸福美好的追求,吉祥的愿望和观念就形成了,从而就有了代表迹象的符号,慢慢演变成了图案。这种对于吉祥的观念对中国人越来越重要,变成了现在的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将这种吉祥
期刊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不知前世是用了多长时间来回眸,才换来了与您相处三年的缘分。第一次发现老师您的姓氏是英文的“太阳(SUN)”时,我惊喜不已。如今想来,我的确是沐浴在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了三年。   犹记初识时,“胸藏万江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被您整合为一句飘逸地写到黑板上,懵懂的我只觉得此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将其抄在积累本上。那时,我还不知,在之后的三年中,我
期刊
【摘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已经涉及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纵观历奥运会的吉祥物多数为动物, 在奥运吉祥物为代表的动物词汇中,有些动物词语在中文中为褒义,而在英文中为贬义;有些动物词语则在中文中为贬义 ,而在英文中为褒义。有些汉英动物词语褒贬义相同,但褒贬的轻重不同。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词语,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也可以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会有助于英语学
期刊
【摘要】:《白狗秋千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莫言较为成熟的作品。小说主要塑造了“我”、暖、哑巴等人物,人物虽少,但是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作为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暖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虽然生活没有光彩,但她依然憧憬爱情,不愿被苦难打败,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形象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正值夏季,干燥闷热。“我”求学离开家乡后
期刊
那天我走在公园里,突然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个男人,长着一个圆中略尖的下巴,挺挺的鼻子,眼睛珠黑得透彻,里面映出了我的影像,整张脸不大,也不小,给人一种温和外向的感觉,他的身体块头很大,运动员的体形,手臂上的弘二头肌撑紧了衬衫,估计是经常健身,  我有些疑惑:“你是——?”但心中却不由得打起鼓来,现在已经是晚上六点了,虽说一旁的大街仍闪烁着各种KTV和洗脚店的招牌,但这个公园却是一
期刊
【摘要】:《活着》这本小说,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通过阅读该书的具体内容,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活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
期刊
【摘要】:李碧华是香港文坛描写男女情爱的千古奇才,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特色,但都逃不脱爱情的束缚。《胭脂扣》是李碧華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本文从如花、凌楚娟以及香港小姐三重人物来分析《胭脂扣》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胭脂扣》;女性意识;李碧华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赫赫有名的才女,祖籍广东,出生、成长于香港,文风诡谲瑰丽,擅长写辛辣、凄艳而又悲凉的故事小说,被
期刊
【摘要】:1939年对西班牙文坛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一年,持续3年的内战结束,独裁者弗朗哥上台并开始了自己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在“弗朗哥命令,西班牙服从”的政治背景下,那些想要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抗争派”和“吹捧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各自的篇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弗朗哥时期的西班牙文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独裁统治;弗朗哥时期  一、引言  1939年对于西班牙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