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与李商隐的诗歌之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诗歌创作史上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情感上和艺术上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水平。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行列,戴望舒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诗人。他的文风飘逸、诗歌境界含蓄朦胧。而这种成就的背后源于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其中对李商隐诗词的传承是十分明显的,本文即从这一诗歌现实出发,探寻戴望舒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之间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诗歌;意象;女性化;感伤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历来都被后人称之为上乘之作。他的诗意境空濛、情感真挚。在情感上和艺术上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水平。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创作的行列,戴望舒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诗人。他诗歌具有飘逸的文风和含蓄、朦胧的诗歌境界。这种成就的背后源于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戴望舒从小就拥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在戴望舒诗歌中也有一些传统诗歌中已经原有的感伤意象。而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中,他对李商隐诗词的继承是非常明显的。
  有人说“戴望舒是带着晚唐温李那一路诗风影响进入诗坛的”[1],从他的诗集《旧锦囊》中的作品来看,便深有体会。此时的诗人完全沉湎于古典诗词的影响中,诗歌注重表现自身内心体验,表现自己爱而不得的忧伤和烦怨,所以在某方面来说,温李诗词中的思想主题在戴望舒这里得到了延续。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戴望舒与李商隐诗歌的相似之处。
  一、意象的选择和铸造
  我国传统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都会运用到这它。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李商隐无疑是最好的,他的诗歌当中出现的蜜蜂、蝴蝶、蚕、花木、蜡烛已经成为他诗词固定的意象,来传达出诗人的思绪。基于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戴望舒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运用也是出色的,丁香、蔷薇、残月等都与传统诗歌一脉相承,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发现戴望舒和李商隐在古典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的相似性。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这首诗描绘了下着濛濛细雨时和既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内心哀怨、彷徨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但是诗歌中着重描写了一个意象,那就是丁香。戴望舒把这位在雨中彷徨的姑娘比作成丁香,让丁香花与这位姑娘融合为一体,十分贴合。诗中反复写到这位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的姑娘,并在诗的末尾处深情地写到这样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全文都在突出的描写一个意象,那就是丁香,而且更进一步的描绘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女郎形象,表达出对这位女郎的赞赏和爱恋之情。这首诗与李商隐赠与名曰柳枝的女子的《柳枝五首》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而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这贯穿全诗的意象——丁香花。“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这句诗是全诗的第二首的第二句,其中也有丁香这个意象,而且丁香也是是用来比喻一位姑娘,也就是柳枝。这首诗是李商隐在长安听到他心爱姑娘柳枝被镇守东都的大官夺走后,在悲愤伤心之余写下的小诗。在这诗的第一首中,他虽然一直跟自己说,柳枝和他就像花与蜜蜂,终究不是一类,还是不要想念她了,可是,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仍然爱恋着她。他在诗中写到,这位柳枝姑娘就像是一棵正在抽新芽的、含苞待放的丁香树,那丁香结就是他们美好的青春和美丽的爱恋,同时也象征了他无限的幽愁与哀怨。这就和戴望舒的《雨巷》不谋而合,从《雨巷》这首诗对丁香这个意象的使用上,便能够看出戴望舒对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选择上的继承。戴望舒和李商隐同样都以丁香来比作自己所爱所心仪的姑娘。这也就论证了李商隐与戴望舒在意象的选择和铸造上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二、诗中的女性化特性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便有许多描写女性形象的诗句,女性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更多地带有哀伤、柔弱的特点。李商隐的一些带有女性化的诗歌是清丽细腻、充满深情的。《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这首诗主要写相思之情,诗人通过一组组具体生动的生活片段,折射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随着这些情景的展现,种种情感都环绕在女子心头,一个相思不语、温文尔雅的女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所表现的是深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对幸福的极度渴望之情,也有一种对自己的梦想幻灭的苦痛与悲哀之感。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戴望舒创作在女性化呈现这一方面与李商隐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戴诗中也有许多的女性形象,像梦都子、百合子、牧女。他的诗都带有对女性深沉的眷恋之情,尤其能够表现女性化倾向,便是在感情上传达出的一种闺阁之怨。《山行》中的“我”热泪盈睫,《闻曼陀铃》中的“你”惆怅泣于花间。迎风便洒泪,对月即伤怀,戴望舒的现代诗歌充满了与李商隐一样的中国古典文人的情怀。
  此外,在戴诗中也有不少关于女性使用的物品相关的意象。例如:舞衣、粉脂、珠屑、花片,诸如此类。这些在李商隐诗歌中也曾经常出现,例如:金翡翠、胭脂、铜镜等,只有心思细腻的诗人才会注意到这些物象,并用这些它们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戴诗和李诗中都存在女性化特性。
  三、诗歌的感伤情调
  艾青在《戴望舒诗选》的序中说到:“望舒初期的作品,……常常流露一种哀叹的情调。……充满了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他诗歌中意象和语境的构造、整体意境的构思体现出来。“以悲为美”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诗歌传统,戴望舒的早期创作也正是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氛围中,所以诗中带有很浓的带有哀叹、感伤的旧体诗情。
  戴望舒的《自家伤感》中写到:“希望今又成虚,且消受终天长怨。看风里的蜘蛛,又可怜地飘断,这一丝零丝残绪。”这些零丝残绪却也并非是戴望舒本人的独创。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就已经对这种晦暗生活的无助,表达出这种悠远的意绪情思,例如他著名的《无题》诗,李商隐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把心中那不清晰的图像变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的诗歌意象,也正是如此,他把这些迷离的意象转化为空灵的思绪。而戴望舒诗歌,也描摹这种境界。所以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中对这种感伤的情调与古代诗人李商隐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学者总结得甚为巧妙:“戴望舒之感伤凄清、朦胧婉曲的爱情诗,与李商隐开创的玉溪诗风,特别是他的爱情诗风格非常接近,除了戴望舒本人的特殊条件之外,李商隐的影響应该是造成其独特风格的因素之一。”[2]在戴望舒的诗歌当中,虽然也会存在西方文化的痕迹,但给人以感受更多的是他作品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营养,而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时,他都有意无意的继承了李商隐的创作和体验方式,并将自己的感情表达的十分细腻、感人至深。戴望舒与李商隐的诗歌的异同值得我们比较。
  参考文献:
  [1]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6.
  [2]董乃斌. 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J]. 天中学刊, 2002, 17(1):34.
  作者简介:吴艳平(1992—),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已经涉及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纵观历奥运会的吉祥物多数为动物, 在奥运吉祥物为代表的动物词汇中,有些动物词语在中文中为褒义,而在英文中为贬义;有些动物词语则在中文中为贬义 ,而在英文中为褒义。有些汉英动物词语褒贬义相同,但褒贬的轻重不同。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词语,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也可以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会有助于英语学
期刊
【摘要】:《白狗秋千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莫言较为成熟的作品。小说主要塑造了“我”、暖、哑巴等人物,人物虽少,但是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作为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暖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虽然生活没有光彩,但她依然憧憬爱情,不愿被苦难打败,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形象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正值夏季,干燥闷热。“我”求学离开家乡后
期刊
那天我走在公园里,突然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个男人,长着一个圆中略尖的下巴,挺挺的鼻子,眼睛珠黑得透彻,里面映出了我的影像,整张脸不大,也不小,给人一种温和外向的感觉,他的身体块头很大,运动员的体形,手臂上的弘二头肌撑紧了衬衫,估计是经常健身,  我有些疑惑:“你是——?”但心中却不由得打起鼓来,现在已经是晚上六点了,虽说一旁的大街仍闪烁着各种KTV和洗脚店的招牌,但这个公园却是一
期刊
【摘要】:《活着》这本小说,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通过阅读该书的具体内容,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活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
期刊
【摘要】:李碧华是香港文坛描写男女情爱的千古奇才,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特色,但都逃不脱爱情的束缚。《胭脂扣》是李碧華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本文从如花、凌楚娟以及香港小姐三重人物来分析《胭脂扣》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胭脂扣》;女性意识;李碧华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赫赫有名的才女,祖籍广东,出生、成长于香港,文风诡谲瑰丽,擅长写辛辣、凄艳而又悲凉的故事小说,被
期刊
【摘要】:1939年对西班牙文坛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一年,持续3年的内战结束,独裁者弗朗哥上台并开始了自己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在“弗朗哥命令,西班牙服从”的政治背景下,那些想要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抗争派”和“吹捧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各自的篇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弗朗哥时期的西班牙文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独裁统治;弗朗哥时期  一、引言  1939年对于西班牙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期刊
国防大学刘亚洲将军的《精神》一书,谈古论今,内容饱满,观点鲜明,全书共11篇文章,以历史为依据,通过摆事实,谈感受,用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感悟努力向读者传达实事求是,说真话,干实事,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将军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浓烈的历史责任感。  读完《精神》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与其说读《精神》是经受一次思想启迪,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对自身进行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很多语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
期刊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中主人公翠翠的人性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赏作品中翠翠的人性美的形象,然后从人物原型、作者对传统人性美追求以及湘西传统的生活习惯三个来探究翠翠的人性美的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边城;翠翠;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的经典形象  《边城》主人公的翠翠人性美的形象深深主要表现在这部作品的翠翠的行为上。翠翠的人性美生成过程是伴随她的成长的,首先,
期刊
【摘要】: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小说中三重叙事时空交织进行、真幻时空交叠,形成一种虚实不定、时空混乱的假象。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叙事时空入手,探讨和揭示多重时空、时空跳跃、真幻时空转换等元小说叙事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主题意蕴。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叙事时空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在1991年创作的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