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叶诗派现实化的主题意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作为主要阵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常发表一些感伤时事,反映社会生活及国民党黑暗的诗歌。这个诗派曾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派”,一直到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一本诗歌合集《九叶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以上九人的诗歌作品,方有“九叶诗派”之称。
  一、指向现实
  诗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这是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在《中国新诗》发刊词《我们的呼唤》中说:“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严肃的时辰”,“我们是站在旷野上感受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抒说思想的探索,我们应该把握整个时代的声音在心里化为一片严肃,严肃的思想一切,首先思想自己,思想自己一切历史生活的严肃的关联。”[1]他们认为,诗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考,同时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所以,与七月诗派直白的战叫式的狂吼不同,九叶诗人在描写社会人生时,常常将哲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
  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专制矛盾冲突日益激烈的四十年代,应该说和平与民主是当时共同的诗歌主题。对此,九叶诗人并没有采取回避无视的态度。他们虽然没有着力描写歌唱革命与光明前途的诗篇,没有侧重写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说教式的呼喊个人应义不容辞的为祖国流血流汗,而是用诸多笔墨描写战争状态下人们精神力量的反抗和揭示人类心灵深层次的内容。穆旦看见中华民族遭受灾难屈辱,人们精神将要幻灭的时候,他高瞻远瞩期盼寻求一个新的境界,尝试着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事物,从而使人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如《森林之魅》描绘着的是自然生命的故乡原始森林,他欢迎人类到他的怀抱将文明的血泪洗净:“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进/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的来临。”如此,胡康河谷的烈士化为了白骨,头上开满了无名的野花。他们在人类历史里死亡也就在自然里获得新生,抗日烈士的视死如归获得了永恒之意。视死如归在诗歌里也获得了新的含义:“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诗人以岩浆式的热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除了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希望與鼓舞外,九叶诗人似乎更加注重发掘现实的丑陋和黑暗。另一首诗《缅甸公路》是抒写抗战最好的史诗。那时国民党为了能够顺利的接受英美援助的抗日物资,动员成千上万的农民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中缅边境修路。农民顶着饥寒,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无知而勇敢的工作着。而国民党却无视农民的生死在另一旁享乐。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条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是通向光明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中国农民的永恒不朽的化身。这首诗在表现农民坚韧的同时,不忘时时以反讽的手法对社会现实做理性冷峻客观的分析。总之,与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的七月派不同,九叶诗人常常将激烈的热情渗透在对现实的无情的解剖之中,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现实中展望光明的前景,给人以希望。
  二、 指向内在的自我
  如果说第一类诗歌是指向现实的话,那么第二类诗歌是指向内在的自我,他们将对生存困境的沉思与深层的内心探索引入诗中,这极大的丰富了九叶诗歌内涵的深刻性。杜运燮的《井》这样写道:“你们只吸取我的表面,/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你们也扰乱我的表现。/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连。”这首诗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孤单和落寞。穆旦的《成熟》(二):“四壁是传统,是有力的/白天,支持一切它胜利的习惯/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等粉碎了它才安全;/年轻的学得聪明,年老的/因此,也继续他们的愚蠢,/未来在敌视中。痛苦在于/那改变的明天以为今天所改变。”面对强大的传统习俗,新的力量被遏制,所有有责任有担当的生命个体就会陷入痛苦的悲观境界之中。尤其是“那些改变明天的以为今天所改变”这句话,深刻的揭露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郑敏的《人力车夫》,一方面表现了车夫的坚韧品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诗人对深切的同情与忧虑。她将自己的个人忧虑层层推进,从而推向整个民族。可以说,九叶诗人对生存的忧思和痛苦的内在探索,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而是以此为起点,架起了一条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这就突破现代派诗歌的狭小天地,开拓了一个表现现实与内心的广阔领域。九叶诗人虽然在展现自我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方式各自不同,他们都能以冷静思考的方式,将对个体的沉思扩大到整个社会现实,从中透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总之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对自我心灵的深层探索是九叶诗人所共同追求的诗歌倾向。
  三、结语
  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注释:
  [1]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
  [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胡婷婷(1993—),女,籍贯:内蒙古兴安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在慈利县城西北,那是一个边陲小镇。有人说那儿的风是温柔的,水是清澈的。也有人说那儿是穷乡僻壤,封闭落后。可是我早已习惯了家乡的一切,喜欢家乡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尽管那儿只有苍茫的群山,崎岖的山路,可能是因为我孩提时代的流年碎影散落在此起彼伏的山峦之间,正是因为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情节让我留恋。  童年的回忆是非常快乐的。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欣喜。春天,群山已泛起翠绿,五颜
期刊
【摘要】: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的成长经历,反映了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孩寻求身份认可,经济独立和身份平等的艰难之路。而芒果街上的房子和主人公梦想中的房子作为本文中至关重要的意象,它的内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种族歧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羁绊到女性自我意识崛起,从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和梦想。  【关键词】:房子;种族歧视
期刊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吉祥观对现代翡翠玉雕影响的探究,进一步阐述了吉祥观在翡翠玉雕中的体现,从各种形式和不同色彩的翡翠玉雕作品中解读吉祥观念的寓意,简要分析吉祥观对翡翠玉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吉祥观;翡翠玉雕  当人有了幸福美好的追求,吉祥的愿望和观念就形成了,从而就有了代表迹象的符号,慢慢演变成了图案。这种对于吉祥的观念对中国人越来越重要,变成了现在的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将这种吉祥
期刊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不知前世是用了多长时间来回眸,才换来了与您相处三年的缘分。第一次发现老师您的姓氏是英文的“太阳(SUN)”时,我惊喜不已。如今想来,我的确是沐浴在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了三年。   犹记初识时,“胸藏万江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被您整合为一句飘逸地写到黑板上,懵懂的我只觉得此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将其抄在积累本上。那时,我还不知,在之后的三年中,我
期刊
【摘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已经涉及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纵观历奥运会的吉祥物多数为动物, 在奥运吉祥物为代表的动物词汇中,有些动物词语在中文中为褒义,而在英文中为贬义;有些动物词语则在中文中为贬义 ,而在英文中为褒义。有些汉英动物词语褒贬义相同,但褒贬的轻重不同。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词语,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也可以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会有助于英语学
期刊
【摘要】:《白狗秋千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莫言较为成熟的作品。小说主要塑造了“我”、暖、哑巴等人物,人物虽少,但是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作为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暖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虽然生活没有光彩,但她依然憧憬爱情,不愿被苦难打败,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形象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正值夏季,干燥闷热。“我”求学离开家乡后
期刊
那天我走在公园里,突然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个男人,长着一个圆中略尖的下巴,挺挺的鼻子,眼睛珠黑得透彻,里面映出了我的影像,整张脸不大,也不小,给人一种温和外向的感觉,他的身体块头很大,运动员的体形,手臂上的弘二头肌撑紧了衬衫,估计是经常健身,  我有些疑惑:“你是——?”但心中却不由得打起鼓来,现在已经是晚上六点了,虽说一旁的大街仍闪烁着各种KTV和洗脚店的招牌,但这个公园却是一
期刊
【摘要】:《活着》这本小说,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通过阅读该书的具体内容,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活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
期刊
【摘要】:李碧华是香港文坛描写男女情爱的千古奇才,被称为“天下言情第一人”。李碧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特色,但都逃不脱爱情的束缚。《胭脂扣》是李碧華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本文从如花、凌楚娟以及香港小姐三重人物来分析《胭脂扣》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胭脂扣》;女性意识;李碧华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赫赫有名的才女,祖籍广东,出生、成长于香港,文风诡谲瑰丽,擅长写辛辣、凄艳而又悲凉的故事小说,被
期刊
【摘要】:1939年对西班牙文坛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一年,持续3年的内战结束,独裁者弗朗哥上台并开始了自己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在“弗朗哥命令,西班牙服从”的政治背景下,那些想要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抗争派”和“吹捧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各自的篇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弗朗哥时期的西班牙文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独裁统治;弗朗哥时期  一、引言  1939年对于西班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