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作为主要阵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常发表一些感伤时事,反映社会生活及国民党黑暗的诗歌。这个诗派曾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派”,一直到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一本诗歌合集《九叶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以上九人的诗歌作品,方有“九叶诗派”之称。
一、指向现实
诗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这是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在《中国新诗》发刊词《我们的呼唤》中说:“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严肃的时辰”,“我们是站在旷野上感受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抒说思想的探索,我们应该把握整个时代的声音在心里化为一片严肃,严肃的思想一切,首先思想自己,思想自己一切历史生活的严肃的关联。”[1]他们认为,诗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考,同时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所以,与七月诗派直白的战叫式的狂吼不同,九叶诗人在描写社会人生时,常常将哲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
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专制矛盾冲突日益激烈的四十年代,应该说和平与民主是当时共同的诗歌主题。对此,九叶诗人并没有采取回避无视的态度。他们虽然没有着力描写歌唱革命与光明前途的诗篇,没有侧重写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说教式的呼喊个人应义不容辞的为祖国流血流汗,而是用诸多笔墨描写战争状态下人们精神力量的反抗和揭示人类心灵深层次的内容。穆旦看见中华民族遭受灾难屈辱,人们精神将要幻灭的时候,他高瞻远瞩期盼寻求一个新的境界,尝试着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事物,从而使人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如《森林之魅》描绘着的是自然生命的故乡原始森林,他欢迎人类到他的怀抱将文明的血泪洗净:“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进/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的来临。”如此,胡康河谷的烈士化为了白骨,头上开满了无名的野花。他们在人类历史里死亡也就在自然里获得新生,抗日烈士的视死如归获得了永恒之意。视死如归在诗歌里也获得了新的含义:“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诗人以岩浆式的热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除了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希望與鼓舞外,九叶诗人似乎更加注重发掘现实的丑陋和黑暗。另一首诗《缅甸公路》是抒写抗战最好的史诗。那时国民党为了能够顺利的接受英美援助的抗日物资,动员成千上万的农民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中缅边境修路。农民顶着饥寒,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无知而勇敢的工作着。而国民党却无视农民的生死在另一旁享乐。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条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是通向光明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中国农民的永恒不朽的化身。这首诗在表现农民坚韧的同时,不忘时时以反讽的手法对社会现实做理性冷峻客观的分析。总之,与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的七月派不同,九叶诗人常常将激烈的热情渗透在对现实的无情的解剖之中,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现实中展望光明的前景,给人以希望。
二、 指向内在的自我
如果说第一类诗歌是指向现实的话,那么第二类诗歌是指向内在的自我,他们将对生存困境的沉思与深层的内心探索引入诗中,这极大的丰富了九叶诗歌内涵的深刻性。杜运燮的《井》这样写道:“你们只吸取我的表面,/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你们也扰乱我的表现。/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连。”这首诗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孤单和落寞。穆旦的《成熟》(二):“四壁是传统,是有力的/白天,支持一切它胜利的习惯/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等粉碎了它才安全;/年轻的学得聪明,年老的/因此,也继续他们的愚蠢,/未来在敌视中。痛苦在于/那改变的明天以为今天所改变。”面对强大的传统习俗,新的力量被遏制,所有有责任有担当的生命个体就会陷入痛苦的悲观境界之中。尤其是“那些改变明天的以为今天所改变”这句话,深刻的揭露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郑敏的《人力车夫》,一方面表现了车夫的坚韧品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诗人对深切的同情与忧虑。她将自己的个人忧虑层层推进,从而推向整个民族。可以说,九叶诗人对生存的忧思和痛苦的内在探索,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而是以此为起点,架起了一条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这就突破现代派诗歌的狭小天地,开拓了一个表现现实与内心的广阔领域。九叶诗人虽然在展现自我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方式各自不同,他们都能以冷静思考的方式,将对个体的沉思扩大到整个社会现实,从中透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总之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对自我心灵的深层探索是九叶诗人所共同追求的诗歌倾向。
三、结语
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注释:
[1]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
[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胡婷婷(1993—),女,籍贯:内蒙古兴安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九叶诗派;现实;内心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活跃着一群青年的诗人群体,其中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析、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作为主要阵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常发表一些感伤时事,反映社会生活及国民党黑暗的诗歌。这个诗派曾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派”,一直到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一本诗歌合集《九叶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以上九人的诗歌作品,方有“九叶诗派”之称。
一、指向现实
诗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这是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在《中国新诗》发刊词《我们的呼唤》中说:“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严肃的时辰”,“我们是站在旷野上感受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抒说思想的探索,我们应该把握整个时代的声音在心里化为一片严肃,严肃的思想一切,首先思想自己,思想自己一切历史生活的严肃的关联。”[1]他们认为,诗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考,同时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所以,与七月诗派直白的战叫式的狂吼不同,九叶诗人在描写社会人生时,常常将哲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
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专制矛盾冲突日益激烈的四十年代,应该说和平与民主是当时共同的诗歌主题。对此,九叶诗人并没有采取回避无视的态度。他们虽然没有着力描写歌唱革命与光明前途的诗篇,没有侧重写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说教式的呼喊个人应义不容辞的为祖国流血流汗,而是用诸多笔墨描写战争状态下人们精神力量的反抗和揭示人类心灵深层次的内容。穆旦看见中华民族遭受灾难屈辱,人们精神将要幻灭的时候,他高瞻远瞩期盼寻求一个新的境界,尝试着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事物,从而使人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如《森林之魅》描绘着的是自然生命的故乡原始森林,他欢迎人类到他的怀抱将文明的血泪洗净:“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进/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的来临。”如此,胡康河谷的烈士化为了白骨,头上开满了无名的野花。他们在人类历史里死亡也就在自然里获得新生,抗日烈士的视死如归获得了永恒之意。视死如归在诗歌里也获得了新的含义:“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诗人以岩浆式的热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除了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希望與鼓舞外,九叶诗人似乎更加注重发掘现实的丑陋和黑暗。另一首诗《缅甸公路》是抒写抗战最好的史诗。那时国民党为了能够顺利的接受英美援助的抗日物资,动员成千上万的农民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中缅边境修路。农民顶着饥寒,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无知而勇敢的工作着。而国民党却无视农民的生死在另一旁享乐。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条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是通向光明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中国农民的永恒不朽的化身。这首诗在表现农民坚韧的同时,不忘时时以反讽的手法对社会现实做理性冷峻客观的分析。总之,与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的七月派不同,九叶诗人常常将激烈的热情渗透在对现实的无情的解剖之中,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现实中展望光明的前景,给人以希望。
二、 指向内在的自我
如果说第一类诗歌是指向现实的话,那么第二类诗歌是指向内在的自我,他们将对生存困境的沉思与深层的内心探索引入诗中,这极大的丰富了九叶诗歌内涵的深刻性。杜运燮的《井》这样写道:“你们只吸取我的表面,/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你们也扰乱我的表现。/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连。”这首诗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孤单和落寞。穆旦的《成熟》(二):“四壁是传统,是有力的/白天,支持一切它胜利的习惯/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等粉碎了它才安全;/年轻的学得聪明,年老的/因此,也继续他们的愚蠢,/未来在敌视中。痛苦在于/那改变的明天以为今天所改变。”面对强大的传统习俗,新的力量被遏制,所有有责任有担当的生命个体就会陷入痛苦的悲观境界之中。尤其是“那些改变明天的以为今天所改变”这句话,深刻的揭露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郑敏的《人力车夫》,一方面表现了车夫的坚韧品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诗人对深切的同情与忧虑。她将自己的个人忧虑层层推进,从而推向整个民族。可以说,九叶诗人对生存的忧思和痛苦的内在探索,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而是以此为起点,架起了一条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这就突破现代派诗歌的狭小天地,开拓了一个表现现实与内心的广阔领域。九叶诗人虽然在展现自我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方式各自不同,他们都能以冷静思考的方式,将对个体的沉思扩大到整个社会现实,从中透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总之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对自我心灵的深层探索是九叶诗人所共同追求的诗歌倾向。
三、结语
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九叶诗派弥补了当时诗坛的缺陷,广泛的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突破了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局限,同时他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更广泛的关注现实生活,将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注释:
[1]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
[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胡婷婷(1993—),女,籍贯:内蒙古兴安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