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蝉鸣如歌的长夏,那是绚丽缤纷的昆曲舞台,台下人潮拥簇。张元和转入后台,掩门把嘈杂的声响隔绝在外。
寂寂后台,清凉幽静,顾传玠将书卷背在身后,一身戏服的小生长身玉立,眉目俊朗,朗声背着昆曲台词《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字字婉转,清隽风流。
他微阖着眼,仿佛隔绝了世间万物,仿佛他已成了诗仙太白。李白是顾传玠最喜爱的诗人,于他是黑暗鸿蒙里唯一的光,是万丈深潭里倒映的明月—偏就此时,另一束幽光照来。彼时,张元和听到他的台词,不由自主地和道:“一枝红艳露凝香。”那一瞬,仿佛有一滴白露溅落,满池涟漪翻卷,他的心湖訇然震荡。
顾传玠倏然睁开了眼—一个女孩倚在屏风前,穿着一身戏衣,唇若点朱,修长的睫毛微颤,羞怯而顺从地垂首。顾传玠遇见了张元和,一言相契,笑意从唇角漾起,再无须任何多余的言语。
那是1936年的盛夏,告别昆曲多年的顾传玠为义演重登舞台,展喉一曲。张元和于戏中客串,两人因此正式交往。回首过往,在张元和心中,这段始于年少的感情要归功于于两人钟爱的昆曲。
张元和是苏州张家大小姐,自幼学习昆曲,举手投足间端庄淡雅,自有娴静风骨。1929年,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和同学们自发组建了昆曲组。昆曲中最让大家心心念念却又看不到的,便是《牡丹亭》中的《拾画叫画》一曲,而那时在上海,将昆曲唱出传奇之色的只有顾传玠一人。
名伶顾传玠18岁时已闻名戏坛,有人特意听曲后评论说:“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张家姐妹久仰他大名。一次,张元和与二妹联合众人,冒昧写了封联名信寄出,恳求顾传玠再演一出《拾画叫画》。“叨在同好,兼有文谊……”她在信中用词反复斟酌,怀抱着一颗雀跃景仰的少女心。本是一次冒昧的尝试,不料顾传玠真的答应了,几星期后他将在上海大世界登台再现此曲。得知消息的张元和喜不自胜。
那晚的大上海灯光昏暗,舞台不大,但剑眉星目的顾传玠踏着步伐登台的那刻,众人都屏住了呼吸。这出戏需小生唱念近半小时,极考验唱功。可他开喉顿嗓时,声线婉转流利,余音荡气回肠,台上之人无不震撼,恍然宛若柳梦梅复生。张元和就静默地坐在人群里,仰望这尊高处展袖的神明。幕布昏黑,众人屏息,他仿佛有自内而外的光芒闪亮,美妙得难以言喻……
他大约是舞台上最凄然传神的小生。他演唱时有皱眉的习惯,这缺陷却无意成就了艺术的美感。舞台上的小生一顿一蹙,满心压抑无处细诉,微微振袖回身,一声哽咽唱断人肠,千回百转尽在眉间,人物悲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坐在台下与他共享悲欢,戏曲落幕,潮水般的掌声涌起,隐约有一层朦胧的情愫自她心底溢出,缥缈婆娑,虚无不明,只是暧昧的灯光映照着,她竟痴痴地落下泪来。
再遇顾传玠已是几年后。那时他于盛名之际罢唱昆曲,洗褪风尘,再也不愿踏入舞台。他得人资助,在南京念书。偏偏缘分如此巧妙,张家长子张宗和因熟谙昆曲,与顾传玠成了极好的朋友,常带他回家来玩。
偏偏那时,张元和在家学戏,隔帘后边是家人带回来的朋友。她正唱昆曲,惊觉来人是顾传玠时,惊得嗓子生生卡住,慌慌张张停了唱,许是女儿家的羞涩,抑或是因为几年前他是上海最红的小生。她噤声掩口,悄悄收起水袖,在里间隔着竹帘遥遥眺望。外边的少年身姿英挺,她猜测他的眉眼风韵更甚从前,只是竹帘模糊了他的面目,她想再望,却又不敢,刹那心口如擂鼓,脸颊烧若云霞。
此后,顾传玠常去张家做客,慢慢结识了同样钟爱昆曲的张元和。潜移默化间,两人情愫暗生。此后便是开头那幕昆山义演,罢戏多年的顾传玠破例重登舞台,两人在静谧的后台两厢对望,她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电光火石间笑意漫在他眼底,爱慕如月破云开,心中敞敞亮亮,照进了彼此的目光。
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而甜蜜的,可一旦确立关系,尴尬的问题便随之而来。抗战时期,天天有日军空军在头顶轰鸣盘旋,处境很不太平。二妹致信来,让她到四川去避一避,张元和回信说:“我现在是去四川还是到上海一时决定不了,上海有一个人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好,但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张元和指的便是两人的婚姻之事。
顾传玠大学毕业后先在大学教书,后来从商,做过很多买卖,但短期内均无较大进展。她理解他的苦衷,他要转型提升,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以致人们提到他时不再只说那是上海红极一时的名伶戏子。
在那个门当户对的年代,张家是名门贵族,而顾传玠纵被文人雅士追捧,皮囊再美,心志再坚,却只是个出身卑微的伶人。张元和万分忐忑,父亲是开明之人,但她更怕舆论的压迫。二妹果断提问,坚定了她的信念:“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
是的,他是遗落在滚滚红尘中的莹莹玉石,是她心头永久留存的奇珍!
1938年,她下了决心,要与他订婚,发信欲征得父亲同意,谁料父亲突然于此时病逝。她在悲恸中与顾传玠完婚,上海报纸写大标题报道此事:张元和下嫁顾传玠。那时顾传玠的事业已有起色,可舆论仍是用“下嫁”一词昭示他们天地悬隔的身份差距。顾传玠开玩笑自嘲:“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自尊极强的男子面对那些嘲讽该是多么受伤多么心痛,可为了年少初动的心,为了能与她共度一生,再多流言又有何惧怕。
他,一代昆曲名伶;她,苏州九如巷张家长女。《长生殿·惊变》中,他唱唐明皇,她演杨贵妃,没有惊变,没有离别,有的只是情起年少时,一往而深。水袖抛起,昆曲唱彻,一个旋身回望间,仿佛还是年少初见时,两颗心被彼此打动。此后张元和与顾传玠长伴了三十余年,她追随他至天涯浪迹,不离不弃……
编行笺
公子小白:在宁静的夜里听一曲昆曲,在黑暗中想象剧中人的水袖轻扬,有时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一首昆曲仿佛可以让一切喧嚣走远。
夏芊西:戏曲是茶叶浸润出的艺术。与昆曲相匹配的,我以为是碧螺春。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腔,迤逦声起,袅袅娜娜,与深闺里的小姐最是相配。
寂寂后台,清凉幽静,顾传玠将书卷背在身后,一身戏服的小生长身玉立,眉目俊朗,朗声背着昆曲台词《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字字婉转,清隽风流。
他微阖着眼,仿佛隔绝了世间万物,仿佛他已成了诗仙太白。李白是顾传玠最喜爱的诗人,于他是黑暗鸿蒙里唯一的光,是万丈深潭里倒映的明月—偏就此时,另一束幽光照来。彼时,张元和听到他的台词,不由自主地和道:“一枝红艳露凝香。”那一瞬,仿佛有一滴白露溅落,满池涟漪翻卷,他的心湖訇然震荡。
顾传玠倏然睁开了眼—一个女孩倚在屏风前,穿着一身戏衣,唇若点朱,修长的睫毛微颤,羞怯而顺从地垂首。顾传玠遇见了张元和,一言相契,笑意从唇角漾起,再无须任何多余的言语。
那是1936年的盛夏,告别昆曲多年的顾传玠为义演重登舞台,展喉一曲。张元和于戏中客串,两人因此正式交往。回首过往,在张元和心中,这段始于年少的感情要归功于于两人钟爱的昆曲。
张元和是苏州张家大小姐,自幼学习昆曲,举手投足间端庄淡雅,自有娴静风骨。1929年,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和同学们自发组建了昆曲组。昆曲中最让大家心心念念却又看不到的,便是《牡丹亭》中的《拾画叫画》一曲,而那时在上海,将昆曲唱出传奇之色的只有顾传玠一人。
名伶顾传玠18岁时已闻名戏坛,有人特意听曲后评论说:“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张家姐妹久仰他大名。一次,张元和与二妹联合众人,冒昧写了封联名信寄出,恳求顾传玠再演一出《拾画叫画》。“叨在同好,兼有文谊……”她在信中用词反复斟酌,怀抱着一颗雀跃景仰的少女心。本是一次冒昧的尝试,不料顾传玠真的答应了,几星期后他将在上海大世界登台再现此曲。得知消息的张元和喜不自胜。
那晚的大上海灯光昏暗,舞台不大,但剑眉星目的顾传玠踏着步伐登台的那刻,众人都屏住了呼吸。这出戏需小生唱念近半小时,极考验唱功。可他开喉顿嗓时,声线婉转流利,余音荡气回肠,台上之人无不震撼,恍然宛若柳梦梅复生。张元和就静默地坐在人群里,仰望这尊高处展袖的神明。幕布昏黑,众人屏息,他仿佛有自内而外的光芒闪亮,美妙得难以言喻……
他大约是舞台上最凄然传神的小生。他演唱时有皱眉的习惯,这缺陷却无意成就了艺术的美感。舞台上的小生一顿一蹙,满心压抑无处细诉,微微振袖回身,一声哽咽唱断人肠,千回百转尽在眉间,人物悲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坐在台下与他共享悲欢,戏曲落幕,潮水般的掌声涌起,隐约有一层朦胧的情愫自她心底溢出,缥缈婆娑,虚无不明,只是暧昧的灯光映照着,她竟痴痴地落下泪来。
再遇顾传玠已是几年后。那时他于盛名之际罢唱昆曲,洗褪风尘,再也不愿踏入舞台。他得人资助,在南京念书。偏偏缘分如此巧妙,张家长子张宗和因熟谙昆曲,与顾传玠成了极好的朋友,常带他回家来玩。
偏偏那时,张元和在家学戏,隔帘后边是家人带回来的朋友。她正唱昆曲,惊觉来人是顾传玠时,惊得嗓子生生卡住,慌慌张张停了唱,许是女儿家的羞涩,抑或是因为几年前他是上海最红的小生。她噤声掩口,悄悄收起水袖,在里间隔着竹帘遥遥眺望。外边的少年身姿英挺,她猜测他的眉眼风韵更甚从前,只是竹帘模糊了他的面目,她想再望,却又不敢,刹那心口如擂鼓,脸颊烧若云霞。
此后,顾传玠常去张家做客,慢慢结识了同样钟爱昆曲的张元和。潜移默化间,两人情愫暗生。此后便是开头那幕昆山义演,罢戏多年的顾传玠破例重登舞台,两人在静谧的后台两厢对望,她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电光火石间笑意漫在他眼底,爱慕如月破云开,心中敞敞亮亮,照进了彼此的目光。
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而甜蜜的,可一旦确立关系,尴尬的问题便随之而来。抗战时期,天天有日军空军在头顶轰鸣盘旋,处境很不太平。二妹致信来,让她到四川去避一避,张元和回信说:“我现在是去四川还是到上海一时决定不了,上海有一个人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好,但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张元和指的便是两人的婚姻之事。
顾传玠大学毕业后先在大学教书,后来从商,做过很多买卖,但短期内均无较大进展。她理解他的苦衷,他要转型提升,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以致人们提到他时不再只说那是上海红极一时的名伶戏子。
在那个门当户对的年代,张家是名门贵族,而顾传玠纵被文人雅士追捧,皮囊再美,心志再坚,却只是个出身卑微的伶人。张元和万分忐忑,父亲是开明之人,但她更怕舆论的压迫。二妹果断提问,坚定了她的信念:“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
是的,他是遗落在滚滚红尘中的莹莹玉石,是她心头永久留存的奇珍!
1938年,她下了决心,要与他订婚,发信欲征得父亲同意,谁料父亲突然于此时病逝。她在悲恸中与顾传玠完婚,上海报纸写大标题报道此事:张元和下嫁顾传玠。那时顾传玠的事业已有起色,可舆论仍是用“下嫁”一词昭示他们天地悬隔的身份差距。顾传玠开玩笑自嘲:“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自尊极强的男子面对那些嘲讽该是多么受伤多么心痛,可为了年少初动的心,为了能与她共度一生,再多流言又有何惧怕。
他,一代昆曲名伶;她,苏州九如巷张家长女。《长生殿·惊变》中,他唱唐明皇,她演杨贵妃,没有惊变,没有离别,有的只是情起年少时,一往而深。水袖抛起,昆曲唱彻,一个旋身回望间,仿佛还是年少初见时,两颗心被彼此打动。此后张元和与顾传玠长伴了三十余年,她追随他至天涯浪迹,不离不弃……
编行笺
公子小白:在宁静的夜里听一曲昆曲,在黑暗中想象剧中人的水袖轻扬,有时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一首昆曲仿佛可以让一切喧嚣走远。
夏芊西:戏曲是茶叶浸润出的艺术。与昆曲相匹配的,我以为是碧螺春。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腔,迤逦声起,袅袅娜娜,与深闺里的小姐最是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