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的巧合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文姬归汉图》存世本子多达九个: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摹本各一幅、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各藏一幅、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馆藏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瑞士苏黎士私人藏一幅以及至今下落不明的“艺林本”。它们上迄唐宋,下至元明,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系统。其间尤以南宋宫廷画师陈居中所绘的画幅影响最大。但是,有关陈居中的相关事迹至今仍旧鲜有人知。
  (南吕宫)(瑶台月)“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莺莺已是县君,君瑞是玉堂学士。一个文章天下无双,一个稔色寰中无二。似和欢带,连理枝;题彩扇,写新诗”[1]。在金代董解元笔下,张生与崔莺莺二人最终取得婚姻自由的胜利,其唱词爱意融融,令人神往。据传为蔡文姬所作之《胡笳十八拍》的第十拍云:“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雪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风扬沙……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泪成血。”(据影印宋端平刻本)。蔡诗中文姬与其匈奴丈夫及两个儿子活人作死别,情景极为凄惨悲凉。这个基调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几无太大变化。如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二者之间却存在着重要联系。此联系实缘于元代陶宗仪的一段札记。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避兵松江华亭期间,于耕作之余写了许多札记,在他的《辍耕录》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并莺莺为字,聊徽氏姓崔。非烟宜采画,秀玉胜江梅。薄命千年恨,芳心一寸灰。西厢旧红树,曾与月徘徊。余丁卯春三月,衔命陕右。道出于蒲东普救之僧舍,所谓西厢记者,有唐丽人崔氏女遗照在焉。因命画师陈居中绘模真像。意非登徒子之用心,迨将勉情钟始终之戒。仍拾四十言,使好事者知百劳之歌以记云。泰和丁卯林钟吉日,十洲种玉大志宜之题。”[2]文字揭示了泰和丁卯(1207年)的春三月,南宋画师陈居中曾跟随一位去“陕右”的金朝官员途经“蒲东普救之僧舍”,在这个地方他受命绘制了《唐崔丽人图》,而这个地方又恰恰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点。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诗人元稹(779—831)所写的传奇《莺莺传》(一名《会真记》)。《莺莺传》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的“文过饰非”[3]。自宋以来,张生就一向被认为是元稹的化名。[4]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元稹认为美丽的女人是“天之所命尤物”,她们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祸水”,若是有人与之结交,最终便会因女人而亡国亡身。剧中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就是这种观念支配的产物。在董解元笔下,张崔二人相偕出走,最终婚姻美满,完全悖于元稹对张崔爱情始乱终弃的观点。如此根本性的反差是否出于董解元对胡(金)汉(宋)弥兵的一种企盼暗语呢?
  据文献记载,诸宫调的首创者是泽州人孔三传,“与赵令畤处于同一时代,他是汴京瓦市里的一个说唱艺人”[5]。北宋末年,乾坤颠覆,汴京城里的艺人纷纷南迁,但仍有一部分继续留在异族统治地区重操旧业,因此诸宫调才不至于中断。遗憾的是这位董解元除了留给后人的《西厢记诸宫调》外,其余皆不被后人所知晓。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他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之首,并在注中说他是“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其后的一段文字却很少受人关注,是文如下:“右(指其所录董解元至王继学等41人,据曹寅刻本),前辈公卿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留心。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外发者也。”[6]明代的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也说他曾经“仕于金”。此外,董的词曲“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于此矣。”[7]
  据此推断,董解元“仕于金”极有可能。钟嗣成的《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8月6日(依据《录鬼簿》钟氏自叙推算。原文云:“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丑。古汴钟嗣成序”。依曹寅本录,天一阁写本脱去“月建甲申”四字。“月建甲申”推算是这年的七月,二十二日的干支正是辛丑,至顺元年七月合公历的1330年8月6日),距离董解元的时代尚不算久远,较为可信。更有意思的是,凌景埏先生在文中曾经提到:“一说他(董解元)可能是一个擅长写作的民间艺人,在宋朝南渡时从北方移居武林(今杭州)的,‘引词’中所谓‘太平多暇’,大概指的即是南宋偏安停战之时”[8],但不知其所依据的文献。更为凑巧的是《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自称古汴人,“他实属居于杭州,师友多为杭人”[9]。那么不难想像他的经历与“靖康之变”的关联了。
  董解元与钟嗣成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二人的游历经历,都不能不使人怀疑他们与南宋宫廷画师陈居中之间存在着某些近乎天纵的关联。陈居中是“嘉泰年画院待诏,事工人物番马,布景着色,可亚黄宗道。”[10]他在南宋绍定壬辰(1232年)中武举,距离他泰和丁卯居金时相隔十五年之久。根据《辍耕录》中“崔丽人”条的记述,陈居中曾在“蒲东普救之僧舍”绘制《唐崔丽人图》,其后有赵元的题诗。按赵元,字宜之,自号愚轩,今山西定襄人,“经童出身,举进士不中,以年调巩薄,未几失明”[11]。赵元约在泰和七年(1207年)由忻州赴官陕西,取道蒲州,同时陈居中随行。金人元好问的《中州集·谷音·河汾诸老诗集》卷五收集了赵元三十五首诗词,其中《修城去》后,《金文雅》:“自注:甲戍岁(1214年),忻城陷,官复完治。途中闻哀叹声,感而有作。”当时,“死者十余万人”[12],赵元不得不南渡避乱,“往来洛西山中,闲闲公、雷御史、王子文、许至忠、崔怀祖皆爱之,所至必虚左以待”[13]。在他流传至今的诗词中,尚有一首题为《思归》的作品,其中的“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一句,可窥其思归之情。而陈居中的境遇与之可谓同病相怜。他作为聘使出使异国,犹“如虎探口”[14],要么客死异乡,要么拘留受苦。因此,此时此地二人难免就有诸多共通之处。偏偏天纵机缘,赵元也颇爱书画,在《中州集》的三十五首诗作里,就存有为数不少的与绘画有关的作品,如《题裕之家山图》、《黄华画古柏》、《自题写真》、《题潘阆夜归图》、《东坡海南烹茶图》、《明皇击梧桐图》、《河山形胜图》、《习池醉归图》等。据此来看赵元与陈居中二人的关系应当很好,那么“文姬归汉”中的“文姬”实乃是他们二人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表达思归之情的一种隐约的方式。
  史画《文姬归汉图》由于其诸多扑朔迷离的创制背景,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备受学者关注。而由其绘制者陈居中所引出的诸多玄妙的巧合,更是扩充了《文姬归汉图》的文化意蕴。陈居中由宋使金达十余年之久,董解元在宋朝南渡时从北方移居武林;钟嗣成的由古汴寓居杭州;赵元的避乱南渡洛西,他们四人的境遇竟然出奇地吻合了“文姬归汉”的女主人公。这些玄妙的巧合跨越时空的限制,好像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历史给后人开了一个玄妙的玩笑,让人嗟叹回环,思绪久久不忍离去。
  
  注释:
  [1][4][8]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第166—167页、第166—167页、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第212页,中华书局,1959年。
  [3]《鲁迅全集》第八卷,第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全史·中国宋辽金夏艺术史》卷,第18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6][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第7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第428—42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9]刘世珩:《刻录鬼簿跋》,《录鬼簿》第97—98页。
  [10][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第105页;转引自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11][12][13][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卷五,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董氏影印本。
  [14]《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传论》。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北京)硕士
  
其他文献
1994年3月15日,在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一座宋代佛塔——太子灵踪塔地下宫殿里,发现了历史上记载的唐朝国使从北天竺犍陀罗王城获得的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  佛牙是由唐朝的一位和尚悟空从古印度带回来的。《大藏经》收《悟空入竺记》记载:长安城章敬寺僧悟空,俗姓车氏,字奉朝。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的■宾国派遣使者到唐朝的长安城上国书,表示愿意归附大唐,请求皇帝派天使安抚。第二年,唐玄宗派出
期刊
一    戈雷雪夫出生在离莫斯科东北方向190公里处的弗拉基米尔市。他于1980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学院线条艺术系,后在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萨拉霍夫创作研究室研究生班继续深造,师从著名绘画大师萨拉霍夫;从2003年开始在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写生艺术系任教,现为俄罗斯美术家创作协会会员和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戈雷雪夫继承了俄罗斯前辈艺术大师的自然写实风俗画的传统艺术手法。他在2000年
期刊
成渝铁路西起成都,东至重庆,全长505公里,是清末计划修筑的川汉铁路的西段。当年,四川人民曾为保卫路权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这条历尽屈辱的铁路,拖了近半个世纪竟未铺上一根钢轨。四川解放不到半年,人民政府即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成渝铁路。两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十万民工投入成渝铁路建设工地,工程进展顺利:1950年12月重庆至江津段铺轨通车;1951年6月30日铺轨至永川;12月5日铺
期刊
中国四川三星堆发现了一处宏大的古代文明遗址,出土了一批大型青铜器,其中有近三米高的青铜树、大型青铜立人像等,引起世界瞩目。不过,对出土的青铜图腾系列,至今的解读尚不令人信服。笔者已出几部专著,粗略地对其进行了系统解读。本文试图更细致地分析纵目青铜人像的“纵目”。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组器中,有一件独特的器物,一般认为是“纵目人面具”,并采用民间的“千里眼”、“顺风耳”传说予以解释,但却缺少证据。  
期刊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成书时间当为春秋末期,出于齐人之手。《考工记》所记工艺分六类二十个工种,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内容。它曾以战国古文的形式流传。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礼》缺《冬官》篇,以此书补入。  关于《考工记》之名,孙诒让《周礼正义》解释说:“百工为大宰九职之一,此稽考其事,论而纪识之,故谓之《考工记》。”笔者案,《礼记·月令》:
期刊
新历元旦 二首  林思进    阅世三朝记,开年八秩翁。  椒盘虽寂寂,花鼓正通通。  天道无私覆,人心期大同。  莫愁巨鱼上,自有射潮工。  户是长年闭,宫余半亩赊。  清名叨馆职,从事且麻沙。  好句怀人得,晨餐慰妇加。  更怜意外喜,季子约还家。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已故副馆长    临江仙·庆春节  孙琪华    窗外腊梅熏我醉,殷勤早报春归。晴光淑气竞相催。鹅黄舒嫩柳,鸭绿上枯莓。半
期刊
民国初期,成都市人口约为四十万人;到抗战时期,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人口已达到七十万人。如此多的人口集中于一个城市,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当时,政府和市民是如何解决饮水卫生问题与公共厕所卫生问题的呢?    一、成都市民饮水方式的变迁    民国前期,成都是一个还未受现代化太多影响的内陆城市。它的子民们仍然保持着几千年来的饮水习惯——主要依靠井水与河水。成都的著名小吃“铜井巷凉面”,就是因为这个巷子的铜井
期刊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今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毛泽东主席称颂的“云南三老”之一。  周钟岳青年时代曾随从老师赵藩(字樾村,云南白族学者,曾任四川盐茶道,是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名联作者)在成都生活两年时间(自辛丑迄癸卯,其间曾赴湖北公干约一年)。从他留下的《惺庵诗稿》卷二《蜀游草》中部分诗
期刊
现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翰林中国书画艺术进修学院国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的祁博文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他形成了自己重气韵、富传神、寓巧于拙的画风。他长于写意花鸟画和行草书,尤擅写梅,有“祁梅花”之誉。其精品无不体现出以书法笔趣入画、画中有书的艺术个性和意境。    一、老树春深更着花    祁博文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四川荣县,其父能诗会文,知书善画。他在父亲的教育培
期刊
公元3世纪,有一位名叫宝掌的印度僧人,经缅甸沿南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名山大川,然后再经长安,越过秦岭,入蜀地,上峨眉,先后在灵岩寺、洪椿坪、宝掌峰等处搭起茅棚,驻锡修持。相传他在山中住了一百多年,成为颇为神奇的千岁宝掌。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又和众多名山大川进行比较,遂作出“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的评价。峨眉山名列“震旦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