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的《纵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一本用独特的新颖方法研究日本社会结构的著作,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在书的《序》中,原作作者中根千枝写道:“我的目的不在于说明日本社会,而是以日本的各种现象为素材,通过对社会人类学上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有关日本社会结构的新理论。” 为了找出衡量日本社会最切合实际的尺度,作者基于一定的方法论对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进行解释和归纳,然后抽象出这个社会的基本理论,上升到理论高度,在这个水平上同其他社会进行比较。中根提出,所有现代国家都有一套广泛使用的制度和组织(如学校、行政机构、官僚制度、企业组织等) “显性结构”之外,还有一套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结构”,它在规定人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中主要探讨的有关社会的隐性结构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社会的特征(即“纵式社会”)和分析比较中日“家”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纵式社会;场所型集团;序列意识;社会;家
作者简介:李盼盼(1992-),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我初次读到《纵式社会中的人们关系》时的激动心情,至今仍记忆犹新。本书提出的“场所型集团”、“纵式社会”和“序列意识”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中根的整个理论的基石。中根千枝所谓的“纵式社会理论”,是在同中国、印度以及欧美社会相比较之下而提出的。据统计,该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共16处,虽然同属于亚洲国家(或东方国家),但中日两国的社会基本结构和人际关系根本不同。[1]本文拟从其理论入手,在介绍本书的同时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资格”与“场所”之异
中根指出“资格”和“场所”是分析集团的关键。把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属性作为基准而构成的集团称为“资格型”;把不问资格的异同,仅以一定范围划界(即以某一地域、所属单位)而构成的集团称为“场所型”。[2]
中日社会都有这两类集团,不过社会不同,对这二者的强调也有所不同。根据她的看法,日本人在缔结集团时对“场”的强调甚于对“资格”的强调。这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形式如会员制(中/日)、県人会(日)等等。中根强调,认识日本的“场所文化”是理解日本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点,也是影响日本人在国内外行为差异的原因所在;中根还指出,有的社会是“资格型”集团的作用大于“场所型”(如印度),甚至也有平分秋色的现象。作者指出中国则处于日本和印度这两个极端之间(更倾向于印度)。
二、“纵向社会”与“横向社会”之分
中根指出人际关系可以从理论上分为“纵式”和“横式”两种形式。以“资格”为纽带结成的团体是由同资格的人组成的,如种姓、阶级、同行业等,其人际关系是横式的;而以“场所”为纽带构成的团体,如家、村落、机关等,其人际关系多为纵式。[3]
中根认为,日本的“家”是日本“纵式社会”的原点,其旧式的“家族”概念已经消失,实际上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一种由住宅或是经营体为界定范围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比如日本的养子继承制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帮工或管家被看作是家庭的一员,享受与家庭正式成员相同的待遇;也有店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管家,让管家继承家业等。这无疑都是在强调日本的“家”是一个淡化血缘关系,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的经营单位。
中国人也是很重视“纵式”关系。如儒家强调的“孝”、“忠”就是纵式关系的体现。与日本的家庭不同,中国的家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的联合家庭。中国人在强调“纵式”关系的同时也强调“横式”关系。中根指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集团的归属问题上的差别在于:在缔结集团方面,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其他一些资格,出身地的相同、操同一种语言等因素,常常产生强烈的共同感。而且中国人的集团内的“序列”远没有日本人那么发达则是事实。
三、序列意识之比较
当“纵式”结构原理被用于调整集团成员的相互关系时,在集团内部就会产生“差别”,从而形成精确细致的等级序列。作者指出日本的人际关系类似于“亲子”的上下关系,明确的序列有助于加强集团的凝聚力,也使得个人对自己的位置十分敏感,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决定了自己的言行。本书第3章<3>(与中国、印度、西藏的比较)中同中国的比较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会议发言为例,中国和日本社会都是重视长幼顺序的社会,但二者有所不同。在中国,虽然长幼顺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但是在有才华、有能力的个人或功臣而前,序列规范随时都准备让位。(即:“随着场合和目的变化,个人的序列是可以改变的。”)[1]此外,虽然中国人对长者也是谦让的,但是,古语亦云:“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不像日本人,在谈自己的想法时仍不忘严守序列,不得因率直而犯上。
(2)与(中国)西藏比较。中根认为,在日本很难有摆脱前后辈关系、师兄弟关系的纯粹的学术讨论。作者指出具备与日本序列意识最接近的社会是西藏,这一点可以从西藏社会对座次的重视及敬语的使用中看到。同时,作者对西藏(传统的僧侣)学者之间的讨论能完全放弃序列意识,只以能力大小说话的情况感到吃惊。这一点道出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日本的序列意识体现了学术解放程度较低,与西藏农奴社会最接近,却也并非完全一样。此外,中根在注解中还特别强调日本与(中国)西藏差异是源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根能清楚地认识到西藏社会的特殊性,并辩证地与日本进行比较,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她还指出日本虽然吸收中印、欧美等各国文化,但其社会结构的基础却不能被改变,即实力主义(对序列的否定)不能战胜日本的序列意识,从而指出日本社会的独特之处。然而,在某种层面上,所谓“纵式”社会,本质上不正是一种彻底的等级制度吗?在日本,“万世一系”崇尚的是“天皇”的至高无上。而部落民身为过去封建时期贱民阶级的后代,作为最底层的存在,主要从事“不洁”的工作,并传统上居住于对外隔绝的村庄或贫民区。在日本的一些地区至今对部落民就业、结婚 、同住一栋公寓等仍存在歧视。由此来看,序列意识或可说是一种服从权威的意识。
四、中日老龄社会中“家”文化的比较
如中根所说,任何社会都有“资格型”和“场所型”这两类集团,不过社会不同,对这二者的强调也有所不同。根据她的看法,在缔结集团方面,中国人更重视血缘关系。而日本人在缔结集团时对“场”的强调甚于对“资格”的强调。这也是理解两国“家族观”形成差异的关键。日本社会的“家”,强调的是经济关系。这也是区别于中国,理解日本老龄社会特色的关键点。日本的老年人经济独立、行动力强,早已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了打算。“玩转生命,潇洒终生”这句简单明了的口号,流行在今天的老年人群中。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6%,已有近3300万之多。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不认为退休之后的乐趣只是含饴弄孙,相反他们拥有自己的社交团体,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无论在哪一个城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3]在中日两国老人养老观念问题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的“场所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日老龄社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分析比较两国的“家族观”有一定的帮助。
注解:
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商务印书馆,日本丛书1967。
以“纵式社会”,论闻名的中根千枝(Na ka ne Chie,1926- )教授。著名人类学家、藏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西藏和日本的社会结构及亚洲社会的比较研究。曾多次来华访问考察,到过西藏、青海、四川阿坝、甘孜等地,深入到藏族村寨、寺庙等进行调查,试图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西藏的历史和社会,撰写了《西藏中部自耕农的农业耕作情况》、《论西藏农民的实况》等著述。
参考文献:
[1]有马真喜子(日)《中 根 千枝 一 日本社会人类学家》.
[2]陈成 译本《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1994.
[3]畅学日语微信号:changxueriyu【日语早餐秀】第七十二期20160612.
关键词:纵式社会;场所型集团;序列意识;社会;家
作者简介:李盼盼(1992-),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我初次读到《纵式社会中的人们关系》时的激动心情,至今仍记忆犹新。本书提出的“场所型集团”、“纵式社会”和“序列意识”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中根的整个理论的基石。中根千枝所谓的“纵式社会理论”,是在同中国、印度以及欧美社会相比较之下而提出的。据统计,该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共16处,虽然同属于亚洲国家(或东方国家),但中日两国的社会基本结构和人际关系根本不同。[1]本文拟从其理论入手,在介绍本书的同时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资格”与“场所”之异
中根指出“资格”和“场所”是分析集团的关键。把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属性作为基准而构成的集团称为“资格型”;把不问资格的异同,仅以一定范围划界(即以某一地域、所属单位)而构成的集团称为“场所型”。[2]
中日社会都有这两类集团,不过社会不同,对这二者的强调也有所不同。根据她的看法,日本人在缔结集团时对“场”的强调甚于对“资格”的强调。这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形式如会员制(中/日)、県人会(日)等等。中根强调,认识日本的“场所文化”是理解日本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点,也是影响日本人在国内外行为差异的原因所在;中根还指出,有的社会是“资格型”集团的作用大于“场所型”(如印度),甚至也有平分秋色的现象。作者指出中国则处于日本和印度这两个极端之间(更倾向于印度)。
二、“纵向社会”与“横向社会”之分
中根指出人际关系可以从理论上分为“纵式”和“横式”两种形式。以“资格”为纽带结成的团体是由同资格的人组成的,如种姓、阶级、同行业等,其人际关系是横式的;而以“场所”为纽带构成的团体,如家、村落、机关等,其人际关系多为纵式。[3]
中根认为,日本的“家”是日本“纵式社会”的原点,其旧式的“家族”概念已经消失,实际上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一种由住宅或是经营体为界定范围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比如日本的养子继承制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帮工或管家被看作是家庭的一员,享受与家庭正式成员相同的待遇;也有店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管家,让管家继承家业等。这无疑都是在强调日本的“家”是一个淡化血缘关系,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的经营单位。
中国人也是很重视“纵式”关系。如儒家强调的“孝”、“忠”就是纵式关系的体现。与日本的家庭不同,中国的家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的联合家庭。中国人在强调“纵式”关系的同时也强调“横式”关系。中根指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集团的归属问题上的差别在于:在缔结集团方面,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其他一些资格,出身地的相同、操同一种语言等因素,常常产生强烈的共同感。而且中国人的集团内的“序列”远没有日本人那么发达则是事实。
三、序列意识之比较
当“纵式”结构原理被用于调整集团成员的相互关系时,在集团内部就会产生“差别”,从而形成精确细致的等级序列。作者指出日本的人际关系类似于“亲子”的上下关系,明确的序列有助于加强集团的凝聚力,也使得个人对自己的位置十分敏感,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决定了自己的言行。本书第3章<3>(与中国、印度、西藏的比较)中同中国的比较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会议发言为例,中国和日本社会都是重视长幼顺序的社会,但二者有所不同。在中国,虽然长幼顺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但是在有才华、有能力的个人或功臣而前,序列规范随时都准备让位。(即:“随着场合和目的变化,个人的序列是可以改变的。”)[1]此外,虽然中国人对长者也是谦让的,但是,古语亦云:“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不像日本人,在谈自己的想法时仍不忘严守序列,不得因率直而犯上。
(2)与(中国)西藏比较。中根认为,在日本很难有摆脱前后辈关系、师兄弟关系的纯粹的学术讨论。作者指出具备与日本序列意识最接近的社会是西藏,这一点可以从西藏社会对座次的重视及敬语的使用中看到。同时,作者对西藏(传统的僧侣)学者之间的讨论能完全放弃序列意识,只以能力大小说话的情况感到吃惊。这一点道出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日本的序列意识体现了学术解放程度较低,与西藏农奴社会最接近,却也并非完全一样。此外,中根在注解中还特别强调日本与(中国)西藏差异是源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根能清楚地认识到西藏社会的特殊性,并辩证地与日本进行比较,是值得肯定的。
此外,她还指出日本虽然吸收中印、欧美等各国文化,但其社会结构的基础却不能被改变,即实力主义(对序列的否定)不能战胜日本的序列意识,从而指出日本社会的独特之处。然而,在某种层面上,所谓“纵式”社会,本质上不正是一种彻底的等级制度吗?在日本,“万世一系”崇尚的是“天皇”的至高无上。而部落民身为过去封建时期贱民阶级的后代,作为最底层的存在,主要从事“不洁”的工作,并传统上居住于对外隔绝的村庄或贫民区。在日本的一些地区至今对部落民就业、结婚 、同住一栋公寓等仍存在歧视。由此来看,序列意识或可说是一种服从权威的意识。
四、中日老龄社会中“家”文化的比较
如中根所说,任何社会都有“资格型”和“场所型”这两类集团,不过社会不同,对这二者的强调也有所不同。根据她的看法,在缔结集团方面,中国人更重视血缘关系。而日本人在缔结集团时对“场”的强调甚于对“资格”的强调。这也是理解两国“家族观”形成差异的关键。日本社会的“家”,强调的是经济关系。这也是区别于中国,理解日本老龄社会特色的关键点。日本的老年人经济独立、行动力强,早已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了打算。“玩转生命,潇洒终生”这句简单明了的口号,流行在今天的老年人群中。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6%,已有近3300万之多。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不认为退休之后的乐趣只是含饴弄孙,相反他们拥有自己的社交团体,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无论在哪一个城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3]在中日两国老人养老观念问题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的“场所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日老龄社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分析比较两国的“家族观”有一定的帮助。
注解:
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商务印书馆,日本丛书1967。
以“纵式社会”,论闻名的中根千枝(Na ka ne Chie,1926- )教授。著名人类学家、藏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西藏和日本的社会结构及亚洲社会的比较研究。曾多次来华访问考察,到过西藏、青海、四川阿坝、甘孜等地,深入到藏族村寨、寺庙等进行调查,试图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西藏的历史和社会,撰写了《西藏中部自耕农的农业耕作情况》、《论西藏农民的实况》等著述。
参考文献:
[1]有马真喜子(日)《中 根 千枝 一 日本社会人类学家》.
[2]陈成 译本《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1994.
[3]畅学日语微信号:changxueriyu【日语早餐秀】第七十二期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