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9-01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婴儿。随着医疗技术和环境的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很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这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其体质发育有很大影响。笔者对收治的早产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胎龄32.5±4.68周,平均日龄3.12±2.02d,出生体重1798.5±372.4g,喂养不耐受时体重1745.6±281.7g;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胎龄33.6±3.42周,平均日龄3.03±2.21d,出生体重1804±365.8g,喂养不耐受时体重1738±178.9g。两组患儿均排除消化系统畸形的外科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时体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患儿出生后连续3d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②呕吐次数达3次/d或以上。③胃内潴留量24h内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5%。④有明显腹胀(24h内腹围增加1.5cm以上)。⑤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早产儿出生后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均视为喂养不耐受。
1.3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多潘立酮片囗服给药,剂量0.3mg/kg/次,每天3~4次,同时给予鼻胃管喂养,喂养奶浓度由稀至稠、由少至多,待患儿恢复吸允能力后口饲喂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 喂养指导。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经口喂养早产儿选择奶嘴孔以倒置奶液能滴出最为适宜。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自患儿出生后8-24h内给予喂养,初次量1-2ml/次,体重在1000g-1500g,每隔1-1.5h1次;1500-2000g,每隔2h1次;2000g以上的,每隔3h1次,并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奶的浓度据患儿消化情况从1∶1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
1.3.2 非营养吸吮。吸吮动作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分泌功能。林名勤等[2]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利用胃管进行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胰岛素的分泌,对胃肠道的发育、生长、功能的完善及喂养耐受性的提高均具有良好效果。
1.3.3 腹部按摩。按摩时,护理人员须先温暖双手,右手放在患儿下腹部,全掌接触患儿皮肤,沿顺时针方向由右腹轻推向左腹,再逐渐转向右腹,在右下腹终止,左手沿右手方向依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5-6 min,3-4次/d,应缓慢进行,力度以患儿皮肤出现皱纹为宜。
1.3.4 体位护理。每次喂奶后予早产儿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半小时,高度为30cm可预防早产儿胃-食道反流。
1.3.5 回流灌肠。每天清晨用温生理盐水(30-40℃)约10-15ml清洁灌肠,每12小时1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保留10min,顺时针轻揉腹部,直至排出胎便。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多由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引起,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胃潴留等,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大便稀薄,且潜血实验呈阳性。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短,胃肠消化吸吮功能不成熟,吞咽和吸吮协调能力差,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同时胎龄也较小,一般早产儿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在33-36周左右才基本完善,而36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无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加上体重较轻,免疫系统差,也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期的微量喂养,刺激了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完善,提高胃排空率,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加快;腹部抚触促进了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进而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护理干预可促进胃肠道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爱霞,周传巧.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9):226
[2] 林名勤,江少虎,邓见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86-88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9-01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婴儿。随着医疗技术和环境的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很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这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其体质发育有很大影响。笔者对收治的早产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胎龄32.5±4.68周,平均日龄3.12±2.02d,出生体重1798.5±372.4g,喂养不耐受时体重1745.6±281.7g;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胎龄33.6±3.42周,平均日龄3.03±2.21d,出生体重1804±365.8g,喂养不耐受时体重1738±178.9g。两组患儿均排除消化系统畸形的外科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时体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患儿出生后连续3d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②呕吐次数达3次/d或以上。③胃内潴留量24h内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5%。④有明显腹胀(24h内腹围增加1.5cm以上)。⑤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早产儿出生后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均视为喂养不耐受。
1.3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多潘立酮片囗服给药,剂量0.3mg/kg/次,每天3~4次,同时给予鼻胃管喂养,喂养奶浓度由稀至稠、由少至多,待患儿恢复吸允能力后口饲喂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 喂养指导。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经口喂养早产儿选择奶嘴孔以倒置奶液能滴出最为适宜。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自患儿出生后8-24h内给予喂养,初次量1-2ml/次,体重在1000g-1500g,每隔1-1.5h1次;1500-2000g,每隔2h1次;2000g以上的,每隔3h1次,并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奶的浓度据患儿消化情况从1∶1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
1.3.2 非营养吸吮。吸吮动作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分泌功能。林名勤等[2]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利用胃管进行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胰岛素的分泌,对胃肠道的发育、生长、功能的完善及喂养耐受性的提高均具有良好效果。
1.3.3 腹部按摩。按摩时,护理人员须先温暖双手,右手放在患儿下腹部,全掌接触患儿皮肤,沿顺时针方向由右腹轻推向左腹,再逐渐转向右腹,在右下腹终止,左手沿右手方向依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5-6 min,3-4次/d,应缓慢进行,力度以患儿皮肤出现皱纹为宜。
1.3.4 体位护理。每次喂奶后予早产儿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半小时,高度为30cm可预防早产儿胃-食道反流。
1.3.5 回流灌肠。每天清晨用温生理盐水(30-40℃)约10-15ml清洁灌肠,每12小时1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保留10min,顺时针轻揉腹部,直至排出胎便。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多由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引起,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胃潴留等,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大便稀薄,且潜血实验呈阳性。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短,胃肠消化吸吮功能不成熟,吞咽和吸吮协调能力差,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同时胎龄也较小,一般早产儿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在33-36周左右才基本完善,而36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无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加上体重较轻,免疫系统差,也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期的微量喂养,刺激了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完善,提高胃排空率,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加快;腹部抚触促进了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进而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护理干预可促进胃肠道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爱霞,周传巧.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9):226
[2] 林名勤,江少虎,邓见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