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两大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等形式),使物质和能量不断在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之间运动和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必修1自然地理中最后章节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是认识千变万化的地理环境最基本的思维原理。对于必修2所要揭示的人地关系、必修3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形成综合思维重要的运用原理。
  二、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合格人才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铺天盖地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人类在区域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是缺乏整体性的综合性思维或者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赋予当代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培养合格公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甚至人类的衣食住行和面貌特点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 并强化运用这种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思维的整体观、全局观、辩证观,进而形成对区域发展和策略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 利于他们在未来进行的各种区域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研究的是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所以在分析某一地理问题时,要从自然地理诸要素和人文地理诸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考虑,以求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最佳效益,地理环境整体性正是体现了这些内在规律的特点,是我们学习地理学科重要的基本原理。
  1. 用于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
  因为整体性规律,发生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现象,都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动发展的结果,发生发展的背景因而显得错综复杂。分析这些问题,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学生碰到这类问题时常常找不到思维方向,思维发散缺乏多角度、多层次,常出现分析不全面的情况,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例如:分析解释水土流失的成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顺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和人类活动,顺藤摸瓜去寻找原因,并可以推理出在什么地方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
  2. 用于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者某一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整体性还表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即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使其他要素也跟着发生联动反应,所谓“一因多果”。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了解各地理现象成因的来龙去脉, 更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它可能对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
  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进行的开发活动,特别是大的工程建设中,如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等,更需要从全局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它可能改变什么,可能造成哪些影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规避不利影响,进行得失利弊评估论证后作出决策。当学生碰到类似问题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考虑不周,或者抓不住要害。例如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引导学生顺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如对水文有无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别是什么,有何应对措施,如此类推气候、地貌、土壤、生物、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让学生有清晰思路可循,帮助学生指明思维角度和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形成多方位、全局综合考虑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在区域地理学习方面的运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要求是,指导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并根据各区域的特征,在区域开发和发展中,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求获得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即区域性,不论是什么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人类所有活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存在一定因果逻辑推进关系,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着手,一步步推理,最后形成整体性的逻辑推理框架图(图略)。
  在对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再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评价区域发展条件、人类活动状况,然后综合分析、论证,获得科学合理的决策,并形成对区域及其发展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也可以拓展到研究性学习领域,在学习必修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时,让学生根据整体性原理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先从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各地理要素开始,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评价地理环境各要素所构成开发条件的优劣,知道存在哪些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寻找综合治理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并按工业、农业、生态等活动领域思考分析具体开发措施,最后分小组展示成果——开发“蓝图”。
  通过实践证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坚持引导学生利用整体性原理学习地理,不仅可以解决地理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提高成绩,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有章可循”地进行学习,很容易获得成功体验,使地理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究过程,形成愉快教学。■
其他文献
1855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发现在磁场中运动的金属板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被称为电涡流,也叫傅科(Foucault)电流,这是傅科在电磁学方面的重要发现.  1 电涡流效应的概念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块状的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着的磁场中,或在固定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金属导体内就要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流线在金属导体内呈闭合回线,类似水的旋涡形状,故称之为电涡流,这种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  
1 教材分析  1.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材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
在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课后的“WWW”,有这样的一道题: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听见了什么?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刻度尺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变化?音调有什么变化?(如图1)本人在讲授新课时将这个实验改成了课堂探究实验,因这一变化,给我带来不少惊喜和一些感悟。  【课堂实录片段一】  甲学生展示:将刻度尺按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刻度尺。  听到了“噗噗”地声
“only”一词在英语中相当活跃,其在句中的位置灵活多变.本文仅就“only”作副词的用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十八大以来,国家战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加快深化教育改革步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速度,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在线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
【课程】:小学音乐rn【教材】: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本rn【年级】: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自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一张“互联网+”的大网正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铺开.rn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巨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哲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就揭示了科学教学应遵循的美学原则,自然界从来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居里夫人曾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位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象迷醉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优秀学生把科学本身有趣、优美,作为学习科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