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要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生活。只有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打开认识的窗户,敞开观察的大门,让外界信息源源进入自己的大脑,才会有所发现。
【关键词】认识生活能力 观察 探究 发现
任何体载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思考。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思考得越深入,认识生活的能力越强。怎样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呢?
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
眼睛是通过视觉思维,感知并体现生活这个复杂的世界。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活动围绕着这个世界进行。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进来的。当然,从听觉进入的信息也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必须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要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首先须打开认识的窗户,敞开观察的大门,让外界信息源源进入自己的大脑。
全身心投入生活。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例如,要学生喜看柳树吐芽知道柳丝低垂的过程,观察人们早晨在车站候车的神情和下班时候车的神情有何异同,观察桥梁的形态、结构。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他们就会从无意知觉逐步转入有意知觉的轨道。
其次,要加强目的的指导性,中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往往从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任务而进行观察,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教师经常进行目的性观察的指导,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加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如生物解剖,要求将观察所得表达清楚,学生就会看得格外仔细,格外真切。
第三,要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是思维入门的向导,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面对问题思考的不准确、不妥当,表达时就会错误百出,相当程度是由于认识世界是一叶障目,观察出了毛病。不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或熟视无睹,或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由于脑子里对这些事物模糊,所以说不具体,说不明白。因而,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多观察,并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善于在短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类似事物的关键所在,不具备这种眼力,就不可能有观察的质量。要看到实物的总体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无论是进行单体观察还是进行多题观察都会碰到总体和局部的问题。学生常常被显眼的色彩、事物的主要特征所吸引,而只看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自己感兴趣的,丢了许多必须看到也应该看到的东西。因而,要知道他们把认识的窗户全部打开,不能有的开,有的闭,只把部分物像摄入脑内。观察要井然有序,不能杂乱无章。学生随意性观察,事物看不准确,看不周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有目的地观看某些事物,仍然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除漫不经心等原因外,观察循序的混乱也是重要原因。事物本身是复杂的,尤其对多体事物的观察,特别要讲究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克服观察的片面性,把观察对象全面地捕捉到眼帘。观察要善于转换角度,看到事物的诸多方面。要认识事物的真象,观察时注意力不能只集中于某一点,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个角度,要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当今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信息不断涌现,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的眼睛既能一览无余,又能明察秋毫。
二、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奥秘
学生对接触的人、事、景、物产生浓厚兴趣,掌握了观察方法,就打开了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渠道,在这个基础上,要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奥秘的能力。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见到别人之所未见,自觉地去探求和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唐书法家张旭自称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草书书法受到启发,从此境界大开。从这个实例说明,只要深入观察,积极思考,见人之所未见,就能深受益处。
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眼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为现象所迷惑,也就是要对所写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认识,反复研究,力求自己要有独特的感受。比如,读书原本是好事,似乎读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读,多读,是现象,深入思考、认真探究,就会增强对它的认识能力。书籍中有好书、有坏书,好书是精神粮食,读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坏书诲淫诲盗,读了必会侵蚀思想,吞噬心灵,有害无益。经过思考、分析、认识深了一层。再进一步探求,好书浩瀚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凡好书都去读,是不可能的,因而,读书必须慎加选择。选择可跟据学习的需要,可根据拓开视野的需要。再深入一步思考,可以出现在同类书籍中有价值的不过就几本书,这几本书读懂了,就会一举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认识的深度与停在表面大不一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一般化,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了。
生活是海,文章是浪。生活中题材广阔无垠,而写文章仅选取其中有意义的点。多角度观察,目光要敏锐,事物外在的和内在的,实的和虚的,整体的和局部的,看得明,识得真,与深入的思考结合起来,就能进入生活的深层。比如写一个小村庄的变化。如果大而化之描绘一番,其结果是十分平面,反映不出智慧的火花。应该仔细的看,认真地听。从生产总量增长的角度看,从村名生活改善的角度看,从人的精神面貌变化的角度看,从文化教育兴起的角度看,当然都可以,有一篇写农村大变样的文章只选取这个村庄“桥”的变化。就与众不同。原本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桥”只是一块门板,祖祖辈辈安分地在这方热土上生息,后来大雨冲走门板,与外界联系一度割断,而今搁门板的地方修起了大拱桥。抓住这个“点”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从纵的方面看,时间跨度大,可涉及几代人;从横的方面看,以这个村为中心点,到远村,到县城,到整个外界大天地,纵横交错。经过挖掘和提炼,认识到“桥”打开了这个小村庄的大门,也打开了村民思想的大门,小天地的变化反映着大天地的变化,大天地的变化促使了小天地的变化,小村庄的红火显示了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红火。
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寻求新的发现,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观察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方面能力强,写文章就会言之有物,就会避免人云亦云、庸人思路,就会富有新意,就会比较深刻。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认识生活能力 观察 探究 发现
任何体载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思考。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思考得越深入,认识生活的能力越强。怎样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呢?
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
眼睛是通过视觉思维,感知并体现生活这个复杂的世界。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活动围绕着这个世界进行。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进来的。当然,从听觉进入的信息也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必须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要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首先须打开认识的窗户,敞开观察的大门,让外界信息源源进入自己的大脑。
全身心投入生活。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例如,要学生喜看柳树吐芽知道柳丝低垂的过程,观察人们早晨在车站候车的神情和下班时候车的神情有何异同,观察桥梁的形态、结构。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他们就会从无意知觉逐步转入有意知觉的轨道。
其次,要加强目的的指导性,中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往往从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任务而进行观察,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教师经常进行目的性观察的指导,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加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如生物解剖,要求将观察所得表达清楚,学生就会看得格外仔细,格外真切。
第三,要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是思维入门的向导,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面对问题思考的不准确、不妥当,表达时就会错误百出,相当程度是由于认识世界是一叶障目,观察出了毛病。不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或熟视无睹,或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由于脑子里对这些事物模糊,所以说不具体,说不明白。因而,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多观察,并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善于在短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类似事物的关键所在,不具备这种眼力,就不可能有观察的质量。要看到实物的总体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无论是进行单体观察还是进行多题观察都会碰到总体和局部的问题。学生常常被显眼的色彩、事物的主要特征所吸引,而只看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自己感兴趣的,丢了许多必须看到也应该看到的东西。因而,要知道他们把认识的窗户全部打开,不能有的开,有的闭,只把部分物像摄入脑内。观察要井然有序,不能杂乱无章。学生随意性观察,事物看不准确,看不周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有目的地观看某些事物,仍然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除漫不经心等原因外,观察循序的混乱也是重要原因。事物本身是复杂的,尤其对多体事物的观察,特别要讲究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克服观察的片面性,把观察对象全面地捕捉到眼帘。观察要善于转换角度,看到事物的诸多方面。要认识事物的真象,观察时注意力不能只集中于某一点,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个角度,要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当今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信息不断涌现,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的眼睛既能一览无余,又能明察秋毫。
二、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奥秘
学生对接触的人、事、景、物产生浓厚兴趣,掌握了观察方法,就打开了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渠道,在这个基础上,要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奥秘的能力。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见到别人之所未见,自觉地去探求和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唐书法家张旭自称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草书书法受到启发,从此境界大开。从这个实例说明,只要深入观察,积极思考,见人之所未见,就能深受益处。
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眼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为现象所迷惑,也就是要对所写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认识,反复研究,力求自己要有独特的感受。比如,读书原本是好事,似乎读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读,多读,是现象,深入思考、认真探究,就会增强对它的认识能力。书籍中有好书、有坏书,好书是精神粮食,读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坏书诲淫诲盗,读了必会侵蚀思想,吞噬心灵,有害无益。经过思考、分析、认识深了一层。再进一步探求,好书浩瀚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凡好书都去读,是不可能的,因而,读书必须慎加选择。选择可跟据学习的需要,可根据拓开视野的需要。再深入一步思考,可以出现在同类书籍中有价值的不过就几本书,这几本书读懂了,就会一举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认识的深度与停在表面大不一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一般化,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了。
生活是海,文章是浪。生活中题材广阔无垠,而写文章仅选取其中有意义的点。多角度观察,目光要敏锐,事物外在的和内在的,实的和虚的,整体的和局部的,看得明,识得真,与深入的思考结合起来,就能进入生活的深层。比如写一个小村庄的变化。如果大而化之描绘一番,其结果是十分平面,反映不出智慧的火花。应该仔细的看,认真地听。从生产总量增长的角度看,从村名生活改善的角度看,从人的精神面貌变化的角度看,从文化教育兴起的角度看,当然都可以,有一篇写农村大变样的文章只选取这个村庄“桥”的变化。就与众不同。原本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桥”只是一块门板,祖祖辈辈安分地在这方热土上生息,后来大雨冲走门板,与外界联系一度割断,而今搁门板的地方修起了大拱桥。抓住这个“点”深入思考,就可以发现:从纵的方面看,时间跨度大,可涉及几代人;从横的方面看,以这个村为中心点,到远村,到县城,到整个外界大天地,纵横交错。经过挖掘和提炼,认识到“桥”打开了这个小村庄的大门,也打开了村民思想的大门,小天地的变化反映着大天地的变化,大天地的变化促使了小天地的变化,小村庄的红火显示了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红火。
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寻求新的发现,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观察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方面能力强,写文章就会言之有物,就会避免人云亦云、庸人思路,就会富有新意,就会比较深刻。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